APP下载

浅谈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成长

2017-10-23鲁茜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金鱼蜗牛探究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教育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科学使人类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高科技世界,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美国科学家利昂·莱德指出:“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孩子认为自己懂得了全部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幼儿成为科学的主人,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满足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形成幼儿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师应意识到在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时,隐含着关键经验、关键概念的问题在引导着幼儿探究方向,也正是基于这些,教师关注、评价和判断着幼儿在探究行为中所获得的发展。不断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实现着师幼之间有效的互动,保证着幼儿探究的深度。

一、以开放性问题,激发幼儿大胆猜想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此种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敢于大胆猜想。

1.指导幼儿运用自己原有经验做猜想。猜想为幼儿的探究行为指出了方向。在渴望证实自己猜想的心理驱动下。幼儿的探究行为成为一个证明或推翻假设的过程。所以,猜想应是幼儿基于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水平之上的猜想。

【案例】在探究“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的主题活动中。有的幼儿提出:“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再回抛给幼儿。引导幼儿做有根据的猜想,反问幼儿:“你觉得蜗牛喜欢住在什么样的地方?”还要追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呢?”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幼儿可能会想到:“如果我们把每种家都弄好。看它们爬到哪个家里就是喜欢哪种家。”

2.引导幼儿建立在充分观察和思考之后的猜想。这样有根据的猜想才能构成幼儿进一步探究的驱动。激发幼儿想验证的愿望。

【案例】在“蜗牛能听见声音吗?”探究活动中,有的幼儿认为,蜗牛能听见声音,因为它有触角,这就是蜗牛的耳朵:有的认为,蜗牛听不见声音。因为在蜗牛的身上看不见耳朵。教师请幼儿思考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猜想:“实验中蜗牛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能听见声音?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听不见声音?”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大的声音会转身走开;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会还在那里呆着。”

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好听的音乐会睡觉;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不睡。”幼儿:“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到这么大的噪音会躲在一边;如果不能听见声音,就会还在那里,没动。”

二、以任务性问题,指导幼儿设计实验

“任务性问题”是指通过巧妙的课堂提问布置务,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师幼动中展开课堂教学。以任务为载体展开课堂提问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恰当的任务式课堂提问能把幼儿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主动探寻,引发幼儿思考实验设计。引出幼儿几种猜想之后,要不失时机地追问,以“如何证明”“怎样才能知道”、“你想怎样”、“如果就会”等提问形式来引导幼儿思考设计实验。

【案例】在主题活动“有趣的蜗牛”中,教师问:“怎样才能给蜗牛建一个它喜欢的家呢?”尔后,幼儿开始分组设计不同的环境。例如,教师:“怎么把新长出来的壳与原来的壳区分开呢?在蜗牛的旧壳上贴张纸行不行?”幼儿:“不行,给蜗牛喷水时纸会掉的。”“如果用油彩笔在掉壳的地方画个记号,就能区分旧壳和新壳了。”又例如,教师:“我们怎么做能知道蜗牛有没有耳朵?”幼儿:“给蜗牛听很大的噪声。如果有耳朵蜗牛就會转圈,躲到安静的地方去,没耳朵就不动。”

三、提出指向性问题,引导幼儿有意观察

“指向性问题”主要是指提问要能够为学生引路,提供幼儿广阔思考的线索,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提问的目标明确,指向清晰,能把幼儿的思维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着幼儿有意观察。

1.引导幼儿运用多感官进行观察。观察是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既包括用眼睛看,也包括用其他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通过多感官渠道,大脑皮层建立多通道联系,从而使幼儿从物体的不同角度对其属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案例】探究“有趣的滚筒”活动中,幼儿已经对日常生活中能滚动的物体和物体滚动的现象有定的经验,但对能滚动的物体的形状并不一定注意,所以教师在准备让幼儿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之前,要先让幼儿初步感知三种形体的特征。教师用问题引导:“请小朋友把手伸进袋里摸一摸。想一想袋子里的东西可能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拿出来看一看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还可以和伙伴说一说它是什么样的”。这样可以使幼儿对物体的形体特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提内含关键概念的问题来影响幼儿选择性注意。孩子的观察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否则即便饲养的动物如蚯蚓成为班级的宠物,孩子们也只会和它们玩耍、喂养,而不会进行观察和研究。组织幼儿集中观察活动时要求幼儿针对每个概念的特定方面进行观察,这样幼儿会选择关注重要特征进行观察。

【案例】探索“鱼是如何游动”的活动,有关小金鱼的关键概念“生物的身体特征”、“基本需要”,以及“每种生物和其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关键问题有“我们发现了什么?”“在哪儿发现的?”“小金鱼的家是什么样的?”“小金鱼长得什么样?”“小金鱼有几个鱼鳍?各长在什么地方?”“小金鱼是怎样游动的?”“金鱼喜欢吃什么食物?”等。教师在组织幼儿探索某一主题时,就要着重提出指向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观察。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选择有意义的活动内容,精雕细琢环节的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在和谐的师幼氛围中学会观察、感知、探索,切实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简介】

鲁茜,女,1988年8月生,本科学历,单位: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研究方向:中职学前教育。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鱼蜗牛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可爱的小金鱼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