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数学实际操作策略探析

2017-10-23魏春宁

青年时代 2017年25期
关键词:实际操作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魏春宁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了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安排上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创设操作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组织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操作,发展思维形成数学能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知识;实际操作;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数学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 有意识地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 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了解、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展思维,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一、创设操作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使学习具有意义,就要让整个人(包括情感、认知等)投入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尤其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者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大量获取知识。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景,通过操作,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同学们一看老师让摆小棒,积极性特别高,小手飞快地动起来。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1.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

2.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3. 从10根里去掉9根,5根再加1根就是6根。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方便的算法。

二、组织有序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理解知识。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的时候,才知道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使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做出有意义的评价。

首先:明确操作要求,使活动更加有序。操作切忌 “乱”,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很多学生在操作时由于不清楚操作的意向,动手时往往显的无从下手。因此,我在宣布动手操作之前,必须先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在确保学生领会要领的前提下,再发布开始操作的口令,有了明確的操作指向的引领,操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思维的条理性才可得到提高。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

如:在讲 “ 图形的认识 ” 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我首先让学生听要求:4人一组合作,用筐里的小物品拼一拼,搭一搭,看哪组懂得谦让,不争不抢,搭出的图形最漂亮。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学生玩的时候要四人一起合作,搭图形,要谦让,不争吵。这样活动更加有序,否则,学生一旦把学具摆弄在手中,教师再来强调操作的注意事项,那么,教师所发布的信息在学生一头的接收率会大大打折。

其次,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使操作有效。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璇图,它表明认识的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学生的认知生长处,实施动手操作。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

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既是10以内加法的延伸,又是学生以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的基础,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

就以9+3=12为例:

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 怎样列式?

2.3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3.如果老师要你摆出15根小棒,要求一眼就看出多少根,你认为应怎样摆? 有多少种摆法?endprint

4.以上这些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

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即“从一个数里拿出多少与另一个数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几得多少”,并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拿法不是唯一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法”规律的认识,而且恰在认知的结合点加强了同化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再辅之以反复训练,就能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做到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

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我们常会看到,请到汇报的同学似乎在唱独角戏,其余同学仍然沉浸在动手摆弄的亢奋状态中,对于同学的交流当成耳旁风,这种不良的习惯导致操作的最终成效大大降低,那么我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必定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接收到停止操作的命令,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优秀生带着全班同学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使操作更加具有实效性。

最后,隨时整理,使学具不要变成玩具。操作完成后,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快、静、齐地整理学具的习惯。我们知道,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弱,切勿把学具继续留在孩子的手中直至下课,因为一旦如此,那么教师后面的教学也就极易变成教师的自说自唱了。因此,操作完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学具,可以让他们将手中的学具推至课桌上方,继续藏在数学书下面,也可以采用比赛与相互监督的形式,让学生把学具快速装进书包。保证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 熟练操作学具,发展思维形成数学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熟练进行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认知活动主要靠感官去感知生动形象的事物,逐渐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因此,在操作中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摆好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种到第四种,这三种摆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表象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个“十”。同学们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际操作不能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亲手摆一摆,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

值得提醒的是部分老师因怕操作时纪律不好而不敢让学生操作。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过程,却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教师没有对动手操作进行及时总结、概括和提炼,使得动手操作往往只停留于动手操作的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层面,“为动手操作而动手操作”,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安排的每次操作都能真正为教学服务,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数学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际操作思维能力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究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与实际操作
语文生本课堂中字词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