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2017-10-23张宇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亭台情感艺术

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如果它形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的话,那么它在内容上的特点则是“情”而非“理”,是寓理于情、以情动人。有理无情的作品很难说是真正的艺术。当我们学习一篇作品时,就要善于发现、理解、体会其中所蕴藏的那种特殊情感,即我们通常说的艺术情感。

一、艺术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艺术情感是活跃在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情感活动,它是作家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由情而发,由感而悟的一种艺术升华。它同作家的世界观、生活体验、行为举止、要求主张、理想愿望等思想活动密切相联。这种情感往往是潜藏在作品中的,它渗透着作家的思维活动、情感体验。不同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情感潜在。例如:杜甫在其诗《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不通人情,但在深受国破之恨、离乱之苦的杜甫所进行的艺术思维中,却成功地将离愁别恨投射进了花、鸟之中,以致看花会垂泪,昕鸟鸣惊心。同样的曹操在其诗《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而悲凉沉雄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文心雕龙·时序》认为是:“由凉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曹操在长期南征北讨的军旅生活中,目睹民生疾苦和国家患难的社会现实,故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悲凉的特色。著名作家老舍在谈《龙须沟》的创作时,曾这样说“是热忱激发出来的行动”,因为“反动政府视人民如草芥,不管沟水多么臭、多么脏、多么有害,向来没人过问。”而“人民政府决定替人民修沟”这一切使“我受到了感动,我要把这件事写出来”。《龙须沟》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恐怕和老舍这种充满了对人民热爱、对社会主义热爱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点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自己最直接的情感去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从而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感体验。只有打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文本,获得美的享受。用情感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范读能力,声调的高低及表情的变化,手势的运用都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范读《乡愁》宜用沉静、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思念亲人,眷恋亲人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通过提示学生反复诵读,会基本感受到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为理解课文内容,体悟其中情感奠定了基础。创设情境氛围,诱发学生情感。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正因为情感对文学创作起着如此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无论是侧重于抒发情感的诗歌、散文,还是侧重于描绘现实的戏剧、小说,作者的情感脉络,都会潜藏在作品之中,故在欣赏学习文学作品时就无论如何不能放过其中的情感脉络。我们在学习宋朝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时,就其思想内容而言,不过是一曲悼惜春天的衰残,感伤流光的易逝之曲。但其却写得情与景会,意在言外。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作者以诗酒为乐的真实生活的自我写照,这与他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惟其如此才让人们有一种真切感:“去年天气旧亭台”是作者在诗酒之余,油然想起去年的这个季节,这个亭台和友人一起饮酒作诗的情景。在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亭台依旧人不同,一种流光易逝的感伤之情产生了。在此我们可以置身其中去体会一下作者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紧承前句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是作者在感叹之中又赋予明天以希望。它暗寓着明天太阳还可以回来,人却不能时光倒流再少年。在这首词的上篇就已融人了几许无可奈何。词的下篇意脉不断,承接上篇词意而继续发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中的“花落”和“燕归”是其眼前之景。在暮春季节,这本来是很普通的自然现象。但词人摄取过来,分别冠以“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注人了个人的情感就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借以抒发对春天的衰残和对流光易逝的感伤,真是“花落燕归春去也”,此时作者的内心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即人到暮年的感慨。正因如此,这两句话被世人千古传唱,历久不衰。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更是写自我孤独、寂寞的伤感。“香径”呼应前面的“花落”,在夕阳西下落花满径的小园里,作者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独自徘徊,历尽黄昏。那深深的感伤和无尽的惆怅,在此抒发得淋漓尽致。在这首词中除了“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语表示抽象的情之外,其余的“天气、亭台、夕阳、花落、燕归、香径、小园”这些都是实景实物。整首词虽没直接写到“悼惜、感伤”这一类词语,却让人感觉得到作者的言外之意,体会得到那种摄人心魄的情感体验。

四、情境的創设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和纯粹偶然的东西,一切都从属于、趋向于一个整体,就因为有饱含着情感的思想这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并把他们联结、聚合成和谐完整的意象体系。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一思想基石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分析作品时,不仅让他们学会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等。更要擅于发掘那种潜在的东西,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艺术灵魂。在我们以上提到的作品学习中,老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让他们置身其中,在感受情感往复深沉的流动中,唤起内心深处的共鸣。如在学习《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时,可安排一幅古香古色的中国画。画的内容就是在一个环境优美落花满径的小园中,有一位衣着华丽的长者带着满脸的愁绪在那里徘徊沉思。在同学们欣赏优美图画的同时响起一首舒缓的诗配乐,反复的吟诵会把他们带入的意境。这样就可以把作者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体会到最深。

【作者简介】

张宇,女,(1978.11——),本科学历,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亭台情感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山水亭台间画下美丽春天
纸的艺术
情感移植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