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虚构小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

2017-10-23刘丽

现代交际 2017年20期
关键词: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刘丽

摘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70年正式出版的一部非虚构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讲述了哥伦比亚一艘军舰的海员在海难发生10天后奇迹生还的经历。非虚构小说的主要特征在作品中有集中的体现,对这些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读懂作品以及了解其中反映的哥伦比亚深层的社会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加西亚·马尔克斯 非虚构小说 哥伦比亚

中图分类号:I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0-0090-02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于1955年,时任哥伦比亚《观察家报》记者时,根据一位海员在海难中逃生,大难不死的真实经历发表的系列新闻报道。因對海难原因的揭露暴露出哥伦比亚军方以及政府的诸多问题,导致报社被迫关停,海员失去荣誉,作者本人也流亡海外。直至1970年,该报道才由作者本人整理,集结成册出版。2017年6月,该作品首次在我国引进出版,在西班牙语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不同于让作者蜚声国际文坛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等长篇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该作品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一部非虚构小说。它结合了新闻报道的真实原则和小说创作的虚构技法,作者作为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小说家的文学天赋在作品中得以完美体现,正如巴尔加斯·略萨评论道:“这本书集冒险文学的所有成功特点于一身:客观性,不断推进的情节,优秀的戏剧性转折,悬念与幽默感……”[1]因此,研究非虚构小说的主要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对更好地读懂作品以及了解其中反映的哥伦比亚深层的社会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虚构小说是美国作家诺曼·梅诺于20世纪60年代开创的一种全新的文学写作形式。“他的非虚构小说是散文回忆录,报告文学,自传和传记的奇异混合体。”[2]肖哈里(Harry Shaw)把非虚构小说定义为:非虚构作品与虚构作品相对,并有别于戏剧、诗歌,这一文学样式依赖真实事件表达思想。[3]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作为加西亚·马尔克斯最重要的一部非虚拟小说,该文学体裁的特征在作品中集中体现:

一、非虚拟:历史真实性,新闻严肃性

非虚拟小说素材来源于发生在社会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该类文学体裁的最基本特征。具体到作品中,正如该小说序言部分《故事背后的故事》中的讲述:1955年2月28日,哥伦比亚海军的“卡达尔斯”驱逐舰在美国的莫比尔市返航哥伦比亚卡塔赫纳途中,八名海员在暴风雨中落水失踪。而本书的主人公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正是这八名海员之一。新闻报道的“四W模式”(who—what-when-where)在小说中开门见山做了简明扼要的交代和介绍。

When:小说序言部分就对“卡达尔斯”驱逐舰发生事故的时间1955年2月28日有了具体交代。主人公落水独自在海上漂浮10天,但凭借身上仅存的一块手表和海员经验对时间的精确判断,依靠在筏子上刻线的方式,对时间有了准确的判断,而主人公的回忆也正是按照具体的时间展开的。

Where:小说中对“卡达尔斯”号航线,海难发生地,水兵在大海漂浮10天的路线及最终到达陆地的一系列重要地点以插图的形式,在地图上作了标注和说明,通过具体的时间和详细的地址,读者可以感受整个事件的真实性。在一些非关键细枝末节的信息部分,如海员们在港口常去的酒馆名字(乔艾·帕洛卡),作者也有确切的交代,力求客观真实还原整个经过。

Who:人物角色方面,《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作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篇幅都是主人公对自己在海上独自漂浮10天经历的回忆,只有前三章:《我那些葬身海底的朋友们》《我在“狼船”上的最后几分钟》《我眼睁睁看着四个伙伴活活淹死》和最后三章:《复活在异乡的土地上》《大难不死的我成了英雄》中有其他人物出现,正如对待事件地点精确性的把握一样,作者对前前后后出现的人物,从姓名、外形特征、性格特点以及与事件相关接触的表现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与介绍。

What:小说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从军舰落水,独自漂浮海上10天,与自然气候、海洋生物及自身精神意志斗争,直至成功上岸,被解救成功,变成国家英雄的完整真实经历。

至此,作为对一位国家英雄的事迹报道已经结束,对于一般猎奇的读者来说,已然足够,但加西亚·马尔克斯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并没有局限于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及时刊成新闻连载后结束,而是在采访当事人过程中,得知所谓“海难”发生的真实原因,并非官方宣称的“暴风雨”,而是因为军舰违规走私,导致超重,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由此揭露出哥伦比亚军方的管理不善,暴露出军方深层的问题。得知真相的记者并没有刻意隐瞒这一重大惊人事实,而是大胆地在新闻中揭露,因此触怒了军政府,导致之前提到的报社关停,记者本人流亡法国多年。在时隔15年之后的1970年,已经作为小说家而闻名的加西亚·马尔克斯重新整理当年的新闻报道,并把报道集结成册,以《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为名,以非虚拟小说的形式,出版了该书,再次将这一历史事件公布于世。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之前所说,作家应当担负艺术、道德和政治责任的最高理想,该小说的出版正是完美地印证。而小说作为非虚拟的部分:历史真实性和新闻严肃性又得以体现。

二、小说:文学构思与技法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作者运用了小说的构思和技法,将主人公的这一传奇经历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具有文学性和吸引力,它把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新闻报道和小说完美地结合起来,解构了官方的所谓宏大历史叙事,消解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界限,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可读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与叙述者合一

一般文学体裁中,叙述者在文本内,作者在文本外,两者处在不同的层次。[4]但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部非虚拟小说中,虽然作者是代当事人发言,但他强调文本内的语言皆出于当事人本人,以此来保证叙述者与现实人物的同一性。endprint

在序言部分《故事背后的故事》中,当时身为记者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对当事人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有过这样的描述:“令我惊奇的是,这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拥有与生俱来的出众的叙事才能”,“他善于综合概括,记忆力极强”,“如此详尽,扣人心弦”[1]……当事人本人的这一特质既保证了文本的真实性,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再加上作者适当的艺术处理,打破了文本内外相隔的习俗,造成了当事人、作者、读者三者同处同一时空的感觉。

(二)场面细描和变换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共有四大场景:美国港口莫比尔市,驱逐舰“卡达尔斯”号,航行及海员落水至获救沿线海域,哥伦比亚圣胡安-德乌拉巴。作者对这几大场景皆有极其详尽、生动的描写。

在莫比尔市,军舰返航的前一晚,海员们照旧约了女朋友们到常去的酒馆乔艾·帕洛卡,在那里乐队指挥的样貌神情,演奏了哪些曲目,喝了多少酒,如何和美国水兵打斗,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热闹的场景与随后海员落水,长达10天独自一人漂流海上的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军舰起航到八名海员落水之间,通过海员待岗执勤,撤岗休息,舰船颠簸海员们在甲板船尾集合等行动轨迹,给读者展示了“卡达尔斯”驱逐舰的整体布局和设置,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海员落水的真实原因:舰船上搭载了大量走私货物,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从而导致舰船超载,船体倾斜,位于甲板的海员跌落大海。这是这部小说背后的故事,也是改变海员、作者人生、本书在时隔15年后以小说形式面世的真正原因。

从落水到获救,独自一人在大海漂浮10天,一望无际、变幻莫测的大海里,在没有配备救生设施的逃生伐上,成了海员赖以存活的唯一希望。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他卓越的文学天才,把这空虚无聊一模一样的10天写得毫无重复,险象环生,引人入胜。海上的日出日落,晚上的点点繁星,海水的颜色和景象变幻让人领略到了大海的美;没有淡水和食物,烈日的炙烤,风云突变的天气,凶猛的鲨鱼又让读者时刻体验到主人公的命运的跌宕起伏,直至获救,读者久悬的心才得以放松,文学的魅力可见一斑。期间“我”经历了一幕幕的场景:从亲眼看到落水伙伴活活淹死的残忍一幕,到看到飞机以为来了救星的满怀希望,再到和鲨鱼争夺食物的强烈求生意志,食物被夺走的沮丧绝望,最后经历海水从蓝色到墨绿色的变化,看到海鸥得知陆地靠近的重燃希望,作者把“我”這漫长的10天,分成了一幕幕场景,这种场景设置的文学技巧让读者印象十分深刻。

(三)内心独白和心理斗争

除了与自然抗争,在海上独自漂流的10天里,海员自身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斗争尤为重要。从落水第一夜的惊慌失措,害怕绝望;到第二天看到飞机的惊喜若狂,到飞机飞走的虚弱无力,精疲力竭;再到之后的求生意志爆发,奋力与鲨鱼抢夺食物;之后的丧失希望,出现幻觉;最后一天看到陆地,重燃斗志,奋力游向陆地,得以自救;直至被救,感觉不真实,恍如隔世。整个过程海员的内心活动都是具体、生动的。

例如在海上漂流的夜晚,突然刮起了寒风,那股寒气“一直侵到我的骨头里”,此时“我”就会自我安慰到“雨总会下的出人意料”[1],以此来排解自己的不安和恐惧。在夜里,月光随着波浪在海面荡漾,“我”把它们当作船上的灯光;白天,太阳光照射到远远的海面上,“我”以为是陆地到了。大量诸如此类的描述让读者对“我”强烈的生存意志感同身受。

与鲨鱼群抗争,抓到来之不易的食物——一条鱼之后,“我”吃到了7天以来的第一口食物,生吃鱼肉的感觉“可怕至极”,但只是一口下肚,“整整七天的饥饿瞬间得到了抚慰”[1],“我”顿觉力量再生,信心满满,那种满足和喜悦溢于言表,让人动容。

三、结语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作为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非虚拟小说力作,一方面以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真实再现了“卡达尔斯”号驱逐舰海难的历史事件,无情揭露了哥伦比亚军方存在的严重问题,同时又以文学大师的才能和技法描述了海员独自一人在海上漂流,与自然、与自身意志抗争最终得救的故事。新闻报道的严谨、客观和小说的喜剧转折、悬念幽默在这部小说中完美结合,是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碰撞的杰作。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7.

[2]王刚.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诺曼·梅诺非虚构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3]Harry Shaw.Dictionary of Literature Termes[M].New York:Mc Graw,1972:256.

[4]陈文斌.非虚构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一个符号叙述学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9).

责任编辑:杨国栋endprint

猜你喜欢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漫画
走过“孤独”与“霍乱”,一生挚爱成就马尔克斯
逃不掉的密码
人生赢家
一点点体面
马尔克斯曾阻止《百年孤独》被拍成电影
“百年孤独”的马尔克斯
裸体 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