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校园到职场如何让自己的步伐更稳健

2017-10-23尹祖光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毕业职场毕业生

尹祖光

曾几何时,大学生头顶“天之骄子”的光环,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只要你能考取大学,就意味着将来能端上“金饭碗”,有一份舒适惬意的工作,有一份旱涝保收的收入。你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工作,日后的加薪、提拔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那时的大学毕业生,普遍不知道“忧患意识”为何物。但是,自从我国的大专院校扩招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工作,大学生的头顶失去了昔日的光环,已从昔日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今天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四处奔波。如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被就业难等问题困扰着,同时还面临着其他一系列必须正视的问题,比如,找到工作后,如何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角色转换以尽快适应工作?如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校园到职场,你的步伐才会更稳健。

求职路上的酸甜苦辣

家住江西南昌的周亦成于2013年考取武汉某211高校,在校期间,他考取了包括计算机二级、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以及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他原以为有了这些“敲门砖”会让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增添一些“砝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用人单位对他的那些证书不是很感兴趣,他们看重的是实操能力。所以,今年春节过后,他一次次踌躇满志地去参加面试,又一次次失望而归。笔者发稿时,他还在求职路上奔波着……

家住江西赣州市的赖雨欣就读于北京某高校,今年上半年毕业。从小品学兼优的她以前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根本就没担忧过,可是,自从去年年底投出了数十份简历却只有两家单位给了她回音后,她才意识到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后来一了解,她发现有回音的两家单位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不理想,而且用工很不规范,于是她只好放弃,继续海投简历,有机会就跑招聘会现场。然而,当班上的男同学大部分都很顺利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后,赖雨欣的工作依然没着落。她感到很纳闷:大学期间,自己年年得奖学金,还是学生会干部,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为何用人单位对自己不感兴趣呢?一天,一位男同学一语道破天机:“谁让你是女人呢?如今很多单位在招录新员工的时候都会考虑用工成本这个问题,所以能招男的就尽量不招女的……”据了解,很多女大毕业生都有着跟赖同学类似的经历。

今年即将毕业的覃琦没想到自己的求职经历还上了央视新闻。覃琦是广西柳州人,就读于南京大学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她,在大学的前三年,她给自己制订的人生规划是走学术道路,但临近毕业,她的想法改变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就业面窄,于是她采取了“海投”的策略,共发出近百份求职申请,多次参加面试,也不止一次尝到了被拒绝的滋味。覃琦的求职目标是希望能够找一家总部设在上海的大企业。今年春节过后,她乘坐高铁去上海参加某航空公司的面试,这是她为了求职第5次前往上海。她应聘的岗位竞争非常激烈。面试结束后,覃琦马不停蹄搭乘高铁回到南京的学校。因为对这个工作充满了期待,覃琦提心吊胆地过了一天,傍晚的时候,她接到了被淘汰的通知。

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除了面临着就业难等问题,同时还被“留在大都市还是回家乡”等问题困扰着。

留得下的大都市和回得去的家乡

如果时光倒回到二十年前,大中专毕业生都会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因为大城市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平台、更丰富的资源、更多的发展机遇,是小城市无法比拟的。然而,近些年随之而来的“霾城”、“首堵”、“天价房”等所谓的“现代都市病”,让越来越多的“追梦者”发出“伤不起”的感叹,有的甚至不得不作出“逃离北上广深”的选择。

今年24岁、家在江西宜春的王琥伟,是南京某985大学材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堪称“学霸”的他,临近毕业时,有一个问题让他有些举棋不定,那就是毕业后是回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他学的是材料专业,很想找一份专业对口的技术研发工作,他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感兴趣,曾在实验室里投入了大把的青春时光。前不久,他回江西参加了一个家乡企业的面试。这家企业正面临新业务的开拓,亟需大量人才。面试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面试官对他的表现感到很满意。随后,王琥伟参观了该企业的实验室,他觉得该企业方方面面都不错,发展前景也很看好。但是,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让他觉得有点低。一直希望儿子能留在自己身边工作的父母见他犹豫不决,便轮番给他“洗脑”——工资低点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们这儿城市不大,但环境好,房价低,其他消费也不高,属于宜居城市。如果你在一线或者二线大城市找一份工作,也许收入会高一点,但这些城市的高房价、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等“都市病”会拉低你的幸福指数……在父母的反复“游说”下,5月上旬,王琥伟终于下定决心跟这家企业签约了。

跟王琥伟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回家乡发展不同的是,江西吉安的贺新龙则是在首都摸爬滚打几年后,感觉生存压力大太而不得不“逃离”北京,回到家乡创业。2012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贺新龙,毕业后很顺利地在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找到了一份工作,工作跟他所学的专业很对口,而且待遇也不错。一开始,贺新龙干劲很足,很快就适应了工作,慢慢地就能在工作中独当一面,深得领导的器重和同事的好感。他自己也在暗自描绘未来的蓝图——先奋斗几年,然后在北京买套房,找个合适的人成个家……可是,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尽管他月薪过万,但每月扣除房租等一系列开支后,剩下的錢并不多,所以工作几年后,他的积蓄还不到6位数。在房价一路走高的北京,他发现自己的购房梦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尽管在家乡做小生意的父母曾许诺可以资助他100万元用于购房和结婚,可是,到了2016年,100万元连首付都不够。去年春节回家过年时,贺新龙跟父母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后,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家乡创业。父母把原本准备给他在北京买房的100万元给他做启动资金,贺新龙很快就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目前公司运行良好。

相比较而言,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尹平耀就要幸运得多,出生在江西永新农村的他,不仅在大都市“留住了”,而且干得很出色。他凭着在校时就取得过两项专利的优势,本科毕业后就被广州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破格录用。参加工作还不到6年,他已经是有房有车一族。endprint

当实现职业理想的渠道不再同质化,当物质、精神消费不再明显的区域异化,当人生有多种选择时,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95后而言,或许北上广深不再是他们挤破了头也想留下的地方,“家乡”也可以让梦想生根开花。大城市留得下、家乡回得去,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形成良性的就业生态。

苦练内功 精准定位

大学毕业后,留在大都市打拼也好,回家乡发展也罢,首先要求你在大学期间必须埋头苦学,练好基本功。如果毕业时什么也没学会、啥也不懂,那就真会出现“大都市留不下,家乡回不去”的窘况,你的职场之路就注定会崎岖不平。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从相对单纯的校园突然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常常会产生种种困惑。所以,尽快转换角色,努力适应社会,顺利完成人生的一大转折,也至关重要。学校与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学生和工作人员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对社会承担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大学毕业生要加快心理调适,尽快从昔日校园生活的心态中摆脱出来,勇敢地投入新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

从校园到职场,意味着你要面对一种新的环境和生存方式。你可以选择在陌生的新环境中抱怨彷徨,也可以下决心去了解它、适应它;你可以在繁琐无聊的工作中,反复怀疑自己的价值,踌躇不前,也可以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身价值。事实上,职场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任何工作环境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学会解决问题,把挫折当历练,视困难为财富,最大程度地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另外,在求職过程中要脚踏实地、精准定位,择业时,不要把自己绑在“高大上”的“设定”里。近些年来,之所以出现研究生的就业率不如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不如专科生的怪现象,就是因为有人不能脚踏实地、精准定位造成的。有人觉得自己毕业于重点大学或者有着研究生学历,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于是在择业时就有一种优越感,放不下身段,最终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其实,教育不是一种将人工具化的单纯的“人才培养活动”,也不是走向“有钱”、“有权”的某种手段。它的目的,是“教人成人”,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人幸福地生活。接受好的教育,是让人成为“更好的人”。

同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板凳要坐三年冷”的精神,用一句时尚点的话讲,就是要有“长线意识”。前不久,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一组数据显示,超三成大学生毕业半年内曾有离职经历。发展受限和薪资偏低是主动离职的主要动因。“一言不合就跳槽”是不少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其实,跳槽过于频繁对一个人来说,未必是明智之举。人固然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是“树”太多,也容易挑花眼。跳槽跳多了,就容易变为“习惯性跳槽”,对职业缺乏敬畏,更无所用心,到头来,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一句空话!适合你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无法复制。在政府提倡和鼓励“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只要你能脚踏实地、精准定位,“撸起袖子加油干”,你的未来就不是梦!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业职场毕业生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毕业季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职场首页
毕业歌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