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驯服蟒河:济源水利史上的丰碑

2017-10-23姚景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水窖济源经验

姚景强

蟒河治理是国家治理黄河的一个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造自然、治理蟒河的英雄壮举和成功经验,全国闻名。当时,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来济源参观学习,罗马尼亚、苏联、朝鲜、越南等国也派代表团来济源参观访问。济源受到国务院的表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蟒河是黄河中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境内的莽山之花野岭,穿越太行山流经济源市(原济源县)、孟州市(原孟县)、温县,于武陟县的董宋村注入黄河。蟒河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为1328平方公里,其中济源境内46公里,流域面积达700平方公里。

蟒河源头常年有水,平时流量大约只有6立方米每秒,但它流经的太行山主河道,因系喀斯特地貌,渗水量大,实际上仍属一条季节性河流。一遇汛期,蟒河为害甚烈。其水患有三大特点:一是河道自古形成的上宽下窄趋势,纵坡大、河床深;二是因上游林木草坡遭到破坏,水土大量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河床增高,汛期山洪骤至,河水宣泄不畅,上游最大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每秒时,下游只能容纳1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经常造成中下游堤岸溃决;三是汛期洪水来得猛去得快。雨过天晴,上游山区和丘陵区由于水土流失,耕地逐年减少,地力逐年贫瘠,经常遭受旱灾;中游被水淹没的涝洼地多日内仍是水汪汪一片,贻误农时,种不上庄稼。据史料记载,蟒河流域1915年、1919年、1924年、1939年的数次较大的洪水,就冲毁良田万余亩、房屋千万间,漂没财物不可数计。大水之后便是大旱,1942年和1943年,蟒河流域沟干河涸,颗粒未收。旱涝之患给蟒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这首民谣,就是对蟒河流域人民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蟒河流域的人民,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在水旱灾害中挣扎着,在饥寒交迫中呻吟着。因此,岁岁年年,人们总是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驯服蟒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注蟒河的治理工作。1950年,濟源县委、县政府决定先从水土保持入手,发布了封山育林、保护山林的布告。后来,在走访群众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水患的根源,认真研究和借鉴治理淮河的经验。淮河治理采取上游修水库拦洪蓄水,下游修闸节制洪水的办法,对济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启发很大。同时,又认真总结孟县赵新宅修梯田蓄水保墒亩产400斤小麦的经验和济源虎岭村曹永健封山造林保持水土的做法,学习洛阳伊川县修小水库和信阳修塘、堰、坝以及山西省打水窖等经验,然后根据蟒河的自然特点,主动与相邻的孟县协商,共同治理蟒河。当年,在济源、孟县874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做出了综合治理蟒河的全面规划。需要指出的是,治理蟒河是综合治理,而不是仅仅疏通蟒河故道。济源率先以治理蟒河为龙头,在全县山区和平原全面开展治山治水、科学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汛期尽可能多地蓄水,避免或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其具体规划方案是:在山地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培护草坡,提高林草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丘陵岗坡地修梯田、打水窖、蓄水防旱;河沟汊港兴修水库群,拦蓄洪水;平原地区修渠打井,兴利排灌,低洼易涝区修筑沟洫台田,降低水位,保种保收;下游建节制闸,发电、分洪、灌溉。

济源治理蟒河方针确定后,1953年冬天正式拉开了全面治理蟒河的帷幕。与此同时,地处蟒河下游的孟县人民也向蟒河宣战。

当时,农村还处在互助组阶段,生产资料仍属私有制性质。虽然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年时间的经济恢复,但人民群众还很穷,地方财政也很困难。因此,水利建设进展速度不快。

1955年冬至1956年年初,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为大规模地兴办水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广大群众响应党和政府“荒山要绿化,坡地梯田化,洼地川台化,平地水利化”的号召,在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的同时,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百库、千井、万水窖”蟒河综合治理高潮。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蟒河两岸每日都有两万多名社员奋战在山谷丘陵。济源县原打算在全县修建水库15座,后又修改为27座,但是群众自报要修的水库就达109座。兴修水利是百年大计,不能蛮干。当时,县里只有3名技术员。为把技术教给群众,县委分工时任副县长的李传清和农村工作部部长李立本同志培训技术骨干。他们于1956年2月在思礼乡的三河水库工地上,挑选了98名有文化的农民进行培训。经过学习、实习,他们很快掌握了水库选址、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整套技术。

当时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修水库必不可少的测量仪器,全县只有一个水平仪,根本无法保证四面开花的水库建设需要。参加三河水库建设的泥瓦匠们,认真研究了水平仪的构造原理,发明了以垂直45度的三角纸,中间画一条直线,线下垂一小石子作为衡测地平面的仪器,代替了水平仪。根据这一原理,还制造了木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和竹质水槽盛水的“水平仪”,解决了各社修水库缺乏水平仪的困难。当时水库筑坝没有打夯机,更没有压路机,群众就制作了很多“石磙”和“石硪”,用于夯实坝基。鉴于当时财力、物力的匮乏,国家投资很少,县里提出了“以民办为主、多受益多负担、勤俭办水利”的原则。工程建设使用的工具,全部由群众自己解决。他们使用着原始的镢头、铁锹和箩筐,创造了宏伟的业绩。郭庄社在修建水库时物料运输最困难,坝基上用的砂和条石,人抬肩挑要走约10公里的路程,才能送到水库工地上。留养等社修建的10座水库,则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发动社员把家里用不着的石块搬出来作价入社,解决了工地上石料不足的困难。王屋山上的王屋社,修建桃花洞水库挖坝心时,下起了大雪,地上积雪有三四寸厚,坝心冒出来的水和雪冻结在一起,施工相当困难。在社干部的带领下,大家轮番作业,日夜不停,整整苦战了一个月,终于建成了水库。在治理蟒河的其他战场上,还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劳动竞赛活动。不少农民家庭都是全家上阵,于是出现了许多“夫妻窖”“姐妹塘”“少年林”“青年谷坊”以及一日百井的动人场面。endprint

治理蟒河的过程,是一个山上山下和上游下游全面治理、同时治理的过程。因此,济源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科学的态度,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措施。

山区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为了解决林牧矛盾,在封山育林时,采取了“三封三不封”和“三结合”的办法。“三封三不封”是:非牧区封,牧区不封;封树,不封草;封近山,不封远山。“三结合”是:放牧结合护林;拾柴结合修林;山区结合平地。这样,既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群众的当前利益。对于砍伐过的残林坡,既封山,又防火,保留树茬,让其发芽生杈,培育次生林。在秃山荒坡上,冬季挖鱼鳞坑,人工播种造林。在河滩荒地,育苗栽树,防止沙化。到1957年,全县已有18万亩成林,对拦洪蓄水、减少下游灾害,发挥了很大作用。虎岭形成的“小气候”,变化尤为明显。过去这里不是恶风暴雨,便是长期干沟,几乎年年下冰雹。下大雨时,牛一般大的石头都能被洪水冲下山去。虎岭村曹永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带领群众封山育林。经过数年苦干,这里变得林木繁茂,绿荫处处。树木挡住了石头,石头固定了泥沙,上面有绿荫遮天,下面有树叶和杂草护坡,完全控制了水土流失。据当时水利部门观测,日降雨30毫米,林下不见水;日降雨50毫米,水不出坡;日降雨100毫米,三日后仍见清水长流。自从山上长起林木,虎岭一带变得风调雨顺。群众赞美道:“绿了荒山头,年年大丰收。”曹永健造林有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被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县里推广了虎岭的经验,推动了全县的植树造林运动。

丘陵坡地修梯田、打水窖,拦蓄雨水。改造梯田的做法是修墙垒堰,起高垫低,把斜坡地变成外高里低、边高心洼的田块,连续降雨100毫米或时雨量50毫米,水不出地界。水窖打在地边、路边,先掏个口小肚大的井坑,然后用三灰泥(砖灰粉、石灰、黏土)捶帮抹底,加盖封闭,窖前挖一个1米见方的澄泥池,雨季蓄水。丘陵区过去是利用道路排出村庄和田间的雨水,使道路越冲越深变成了深沟。现在改为水窖蓄水,天旱时用于灌溉。一个水窖能容纳500~1000担水,可点种3亩红薯或棉花,抗旱作用很大。庚章村打水窖最多,受益也最大。他们当年打水窖1300个,点种玉米和红薯2400亩,秋庄稼获得了丰收,还利用水窖水种菜200多亩。据当时的统计数字,蟒河流域整修梯田38万亩,打水窖6565个。

山区丘陵的河沟汊港修建小水库,拦洪蓄水变害为利。全县结合水土保持,先后共建小水库60座,可蓄水747万立方米,浇地63000亩,可控制流域面积420多平方公里的洪水。这些水库的坝高一般都在10~17米,库容量为15万~20万立方米,最大可达200万立方米。水库修得都很规范,反滤层、溢洪道、泄水涵洞齐备。水库建成后经过测算,一般日降雨量150~200毫米,可以全部蓄到库里。因为沟沟建库,库库有水,在水库周围约1公里的范围内,抬高了地下水位三四米,很多地方可以打井了。水库蓄水还带动了渔业的发展,库下边荒芜的滩地也可以种水稻了。群众高兴地说:“库内鱼肥,坝外稻香,穷山秃岭变成了鱼米之乡。”

采用沟洫台田的办法改造低洼易涝地。地处蟒河中游的水屯、堰头、马头、苗店一带,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夏秋之间,地下水上升,常常是村前村后一片白茫茫,土地无法耕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里组织群众先后开挖了3条通往蟒河的排涝河和100多条排水沟,排出积水;接着又疏浚了蟒河的支流珠龙河,开辟了150多条灌溉渠;同时,把易涝地改造成沟洫台田——地块的一头与大路相连,其余三面都挖成约1.6米宽、1.3米深的水沟,水沟与水沟相连,最后一并通往排水渠。挖了沟洫,抬高了田面,降低了水位,涝时用沟洫排水,旱时用沟洫水浇地,麦稻轮作,旱涝保收,终于解决了低洼盐碱地种旱作物不能排涝,种水作物水源不足的矛盾。台田沟里还可以养鱼、种藕,沟边插上簸箕柳,既可绿化,又有实用价值。合作化后的两年间,共改造了3万亩盐碱沼泽地,原来的易涝田或半耕半荒的土地变成了亩产四五百斤甚至七八百斤的高产区。群众称赞说:“昔日蛤蟆湾,今日赛江南。”

中下游分段拦水,利用水资源灌溉发电。济源发挥上游的优势,在赵礼庄建抽水站一处,可以浇地七八千亩;在碑子建了一座水电站,供应马寨、庙街、碑子三个农业社和十几个机关、学校、商店晚间照明和一个榨油厂生产用电。地处蟒河下游的孟县谷旦以下,河道狭窄,是蟒河注入黄河的“瓶颈”,蟒河水大时经常淹没两岸良田,过去常有“济源响雷打闪,孟县吓破人胆”之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孟县在谷旦修了一个分洪灌溉节制闸,控制洪水通过量,如洪水超过100立方米每秒,多余洪水流入分洪渠,经过低洼地排入黄河,这项水利工程,不但可灌溉5万亩土地,还利用闸口抬高水位,建造了一座小型水电站,供乡村照明磨面。

从1953年到1956年,蟒河经过连续4年的综合治理,收到了显著成效:一是积极配合了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基本上控制了蟒河泥沙注入黄河。二是控制了洪水,大大减少了蟒河流域的洪涝灾害。三是扩大了浇地面积,增强了抗旱防旱能力。平原新增水浇地10万亩,丘陵山区有10万亩地有了抗旱水源。四是由于闸沟淤地、治滩治荒,扩大耕地面积6万亩,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98亿斤,比1952年增加了一倍多。由于封山育林涵养了水源,畜牧业和林业发展很快,全县人均养猪1头,成林达到8000万株,养鱼喂鸭也有很大发展。五是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济源人民全面规划,治理蟒河,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主要由群众自己兴办的。共用工250万个,国家只投资25万元,贷款扶助10万元。短短几年内,蟒河流域得到了治理,其经验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全国推广。

蟒河经验走向全国,首先是在河南叫响。1954年1月26日,《河南日报》以《济源县去年兴修水利的经验》为题,报道了济源1953年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取得的成就。1956年8月,国家水利部和河南省水利厅调查组来济源视察水土保持工作,肯定了济源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土保持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同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副部长何基沣来济源视察,撰写了《充分利用山区水利资源的一个榜样》的调查报告,于1957年2月1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195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在郑州国际饭店召开豫北13县负责人座谈会,总结推广济源县治理蟒河的经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参加座谈会,对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归纳了五条经验:第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方法上是采取集中治,先“支”后“干”,先小后大,先点后面。第二,全面发展,综合利用。不仅治水,而且全面发展了生产。第三,依靠群众,小型为主。第四,认真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外地经验。第五,党委负责,书记动手,全党动员,坚持贯彻。会后,《人民日报》于1957年11月15日发表专题报道,介绍济源治理蟒河的事迹和经验,并配发社论《推广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大兴水利》。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舆论的宣传,使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在全国闻名。1957年10月21日,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陈正人代表国务院奖给济源“蟒河驯服,万民受益。”锦旗一面。1958年,在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对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也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把蟒河等经验一总结,总结出了葡萄串、满天星,这是对事物的逐步认识的过程。排(排水)、大(大型工程)、国(国家办)与蓄(蓄水)、小(小型工程)、群(群众办)是对立的统一,蓄、小、群为主,当然也要排、大、国。”同年9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再次奖给济源“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驯服洪水,为更高级水利化而努力。”锦旗一面。同年12月,济源县荣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济源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吸引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9个代表团前来参观学习。

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不仅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代表团最早来济源参观访问的是罗马尼亚。1958年6月10日,罗马尼亚农田水利局局长包艾鲁·斯必利顿率团,到济源蟒河流域参观访问了最早修建的南姚水库群、三河水库以及正在兴建的纸坊水库。代表团全体成员还在纸坊水库工地上参加了劳动,和民工们一起往大坝上挑土。为了留下永久的友情,纸坊水库被命名为“中罗友谊水库”。包艾鲁·斯必利顿团长还写下了参观留言:罗马尼亚水利代表团在济源参观了几处由人民群众建成的水库,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硕果,充分证明了人民的创造力量。济源县人民群众的干劲,对早日实现党所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继续为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的路线的忠诚,使我们很受感动。我们祝贺所有参加这些建设工程的民工们、党和行政组织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我们感谢在这里所受到的真挚的友谊的欢迎。

继罗马尼亚派代表团来华参观济源治理蟒河的工程、学习治理蟒河的经验之后,苏联、朝鲜、越南、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十多个当时与中国建交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派政府代表团来济源参观访问,对济源综合治理蟒河的经验给予高度评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源人民谈起当年的蟒河治理,依然感到驕傲和自豪,称赞“驯服蟒河,是济源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窖济源经验
母亲水窖
济源体彩实体店全城“选美”
母亲水窖二十周年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经验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新型混凝土钢丝网薄壳水窖的设计及施工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