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塔里木盆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与应用

2017-10-23马德波贾进华申银民陈秀艳王月然陈延贵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河拉克砂体

马德波 贾进华 申银民 陈秀艳 王月然 陈延贵

(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

·综合研究·

塔里木盆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与应用

马德波*①②贾进华①申银民③陈秀艳①王月然③陈延贵③

(①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

针对塔里木盆地吉拉克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不准的难题,建立了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主要包括4个部分:①利用“残余厚度法”进行古地貌恢复,初步确定超覆尖灭线的宏观分布;②利用全波场地震正演技术明确东河砂岩的地震反射特征;③通过对地震正演记录进行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构建薄层检测因子、峰值振幅频率比,进行尖灭线分布的地震预测;④寻找研究区内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地层尖灭线误差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式,进行尖灭线定量外推,最终得到实际的东河砂岩尖灭线。该技术在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超覆尖灭线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东河砂岩 尖灭线 古地貌恢复 地震正演 地震属性 频谱分解 塔里木盆地

1 引言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巴楚组东河砂岩段(简称“东河砂岩”)是中国典型的深埋优质海相碎屑岩储层,也是塔里木油田碎屑岩油藏的主要产油层系。自塔里木石油会战以来,塔北地区已发现3个东河砂岩油气藏(田):东河塘油田、哈得逊油田、轮南59气藏。其中哈得逊油田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整装油田之一,储量超亿吨,年产原油超过200万吨,是目前塔里木油田碎屑岩原油生产的主要油田。经过近几年对全盆地东河砂岩层系的评价研究,塔北地区仍然是寻找东河砂岩油藏最为现实的地区。通过对已发现的哈得逊油田、轮南59气藏的分析,塔北地区东河砂岩油藏主要为沿东河砂岩尖灭线分布的构造—岩性地层油气藏,尖灭线的刻画是塔北地区寻找东河砂岩油藏面临的首要问题。所以,开展塔北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研究,对于发现新的东河砂岩圈闭目标,实现塔里木油田碎屑岩原油稳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开展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对于通过地震数据预测薄砂体、尖灭线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对于尖灭线的地震预测,前人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各个区块油气勘探的进程。目前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尖灭线的地震预测:地层厚度梯度法[1]、地质统计法[2]、地震属性预测法[3]、频谱分解法[4]、正演模拟法[5,6]、瞬时谱识别法[7,8],或者将上述方法组合起来使用。对于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刻画,前人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王晓平等[9]在模型正演的基础上,采用地震属性分析与波阻抗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了YW3井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展布。冯全东[10]通过地震模型正演模拟东河砂岩厚度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预测尖灭线的位置。熊冉[11]通过地震正演和地震属性分析相结合对草南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进行了预测,为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前人对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采用的都是先正演再反演的方法,对研究工区内东河砂岩的尖灭线做出了预测,推动了所研究区块东河砂岩的勘探进程。但前人主要利用正演记录的地震反射特征来指导实际地震记录上尖灭线的识别,对于正演记录信息挖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正演记录指导地震属性的优选、地震反演等。此外,前人未对地震预测的尖灭线与实际地层尖灭线的误差做出定量的预测。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沉积特点以及尖灭线预测的难点,从东河砂岩沉积的地质背景出发,采用地震正演明确东河砂岩在不同地层接触关系、不同厚度时的地震响应特征。对正演地震记录开展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与分频属性的提取,优选对正演记录尖灭点预测有效的属性,应用于实际地震记录中,较好地预测了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尖灭线。文中还对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东河砂岩尖灭线的误差做了定量预测,最终得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尖灭线,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2 地质背景

前人对于东河砂岩层序地层、沉积环境等方面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12-14],认为塔北地区东河砂岩段是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海侵背景下沉积的一套砂(砾)岩,主体为滨岸海滩相砂岩,厚度变化较大,最厚的地方位于东河塘,砂体厚度达200多米,往南逐渐减薄。塔北地区东河砂岩发育两条尖灭线,北部东河砂岩砂体往轮南低凸起超覆尖灭,发育一条超覆尖灭线,这条尖灭线大致分布在乡3—哈得17—羊屋4—吉南3—轮南59,围绕轮南低凸起分布。目前发现的哈得逊油田、轮南59气藏就围绕这条超覆尖灭线分布[15]。往南在哈得5—觉马3井南部东河砂岩由滨岸相逐渐相变为浅海相,岩性由砂岩变为泥岩,发育一条相变尖灭线。整体来看,塔北地区东河砂岩砂体发育主要受古地貌、海平面变化、物源等共同控制,砂体围绕古地貌高部位呈围裙式分布,沉积厚度在缓坡处减薄,在陡坡处增厚,遇孤岛或隆起减薄或尖灭。

吉拉克地区位于塔北隆起东部斜坡(图1),东临草湖凹陷,总面积为400km2(图1中红色方框)。石炭系自上而下发育灰岩段、砂泥岩段、上泥岩段、标准灰岩段、中泥岩段、生屑灰岩段、东河砂岩段共7个岩性段,东河砂岩下伏地层为志留系或者奥陶系,两者呈削截不整合接触。东河砂岩顶面整体为一东倾斜坡,局部发育鼻状构造和一系列低幅度构造。岩石类型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三低一高”:低伽马、低电阻率、低密度、高声波时差。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孔隙度为15%,储层物性均较好。目前吉拉克三维区块内共有钻井6口,其中三口井(JN1、JN3、JN7)缺失东河砂岩,另三口井(JL104、JN4-2、XT1)钻遇东河砂岩,钻遇东河砂岩最厚的井为JN4-2,砂体厚达32m(图2)。

吉拉克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已经发现油藏并投入开发,北部在石炭系东河砂岩段发现轮南59气藏,东部紧邻草湖凹陷,南部为满加尔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砂体由东向西超覆尖灭,与西高东低的构造背景形成潜在的构造—地层圈闭发育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预测成为制约该区东河砂岩勘探突破的关键因素。

图1 研究区位置图(图中红色方框内为吉拉克地区)

图2 JN4-2井石炭系综合柱状图

3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的难点与技术对策

3.1 尖灭线预测的难点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地层接触关系复杂,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不统一。研究区内东河砂岩顶部中泥岩段发育低速膏盐层,尚不清楚膏盐层对东河砂岩的地震反射特征是否有影响。东河砂岩底部为削截不整合,东河砂岩削截下伏志留系不同组的地层,岩性组合关系比较复杂,岩石物理性质差异比较大,造成东河砂岩底的地震响应差别较大。

(2)东河砂岩埋藏深,砂体薄。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埋深大,超过5000m,地震波传播路径长,高频信号能量衰减强,目的层地震资料的分辨率低。砂体薄,厚度在0~35m,目的层的地震反射频带为10~60 Hz,地震资料主频为30 Hz,波速为4300m/s,地震1/4波长为35m,所以研究区内东河砂岩砂体厚度小于1/4地震波长,难以直接从地震剖面上识别砂体预测尖灭线分布。

(3)与围岩阻抗差异小。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为一套相对低速砂岩,砂体速度与下伏志留系地层的速度相差不大,依靠波阻抗反演进行尖灭线预测效果不佳。

3.2 技术对策

针对塔里木盆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存在的难题,本文采用地震地质结合的方法,从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背景出发,通过正演开展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研究,对正演记录开展地震属性分析、频谱分解,优选有效的地震属性及频谱分解方法、分频属性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预测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在此基础上,定量求取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地层尖灭线的误差,将地震预测尖灭线外推求得真实地层尖灭线(图3)。通过此技术的应用,很好地预测了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展布,为勘探井位的部署提供了支持。

图3 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流程

4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

为了解决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的难题,文中采用地震地质结合的方法,由粗到细逐步预测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分布。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4.1 古地貌分析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是海侵背景下由草湖凹陷向轮南低凸起超覆沉积的一套滨岸砂体,具有填平补齐的特征,所以区内东河砂岩的分布受其沉积前古地貌的控制。精细恢复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可以宏观地预测东河砂岩的分布范围。由于研究区内中泥岩段发育膏盐层,东河砂岩至标准灰岩段的厚度值不能反映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所以无法使用“印模法”进行古地貌的恢复。本文采用“残厚法”恢复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研究区内志留系也是一套海相滨岸沉积,沉积相对较稳定,原始地层厚度比较稳定,后期构造运动后高部位地层被剥蚀,低部位地层保留下来,通过计算志留系地层残余厚度可以恢复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图4为通过残厚法恢复的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前的古地貌图。可以看出,东河砂岩沉积前古地形整体为西高、东低,西部JN1井周围为剥蚀平台区,东部为凹陷区。据此推断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往西部逐渐超覆尖灭。

吉拉克三维区内JN1、JN7两口井未钻遇东河砂岩,根据东河砂岩沿古地貌高部位围裙式分布的特点,过JN7井的古地貌等高线可初步确定一条东河砂岩尖灭线,该尖灭线西侧东河砂岩不发育。

4.2 地震正演

为了明确东河砂岩上覆膏盐层、下伏地层不同的地层接触关系对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从实际钻井出发,设计不同的地质模型,采用实际地层的速度、密度关系进行正演,研究中泥岩段膏盐层厚度变化、东河砂岩厚度变化、东河砂岩下伏地层变化3个因素对目的层东河砂岩地震响应的影响。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单因素变化法研究某一因素对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模型具体参数设置见表1。正演过程采用全波场正演模拟,道间距为20m,选用零相位的Ricker子波,主频为33Hz。

(1)模型1:膏盐层厚度变化,东河砂岩厚度、下伏地层不变。

模型1设计膏盐层由厚变薄、直至尖灭,东河砂岩厚32m,保持不变,下伏地层为志留系柯上4亚段(图5a),正演后得到正演地震记录。正演地震记录上东河砂岩顶界为波谷,底界为波峰。随着膏盐层厚度变化,东河砂岩顶底的地震反射特征无明显变化(图5b),表明膏盐层对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无明显影响。

(2)模型2:东河砂岩厚度不变,下伏接触地层变化。

因模型1已经证实膏盐层对东河砂岩地震反射特征没有明显影响,所以在设计模型2时,膏盐层的厚度仍采用模型1时的参数,由厚变薄、直至尖灭,东河砂岩厚32m,保持不变(图5c)。东河砂岩下伏接触4个不同组段的地层:奥陶系铁热克阿瓦提组(O3tr)、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泥岩(柯下泥岩段)、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4亚段(柯上4亚段)、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3亚段(柯上3亚段),每套地层的速度、密度参数见表1。正演记录上东河砂岩的顶界为波谷,振幅强弱变化不大;底界为波峰,波峰振幅强弱的变化受东河砂岩下伏地层的影响。下伏地层速度与东河砂岩速度差异大,则波峰振幅强;下伏地层速度与东河砂岩速度差异小,则波峰振幅弱(图5d)。模型2的正演说明东河砂岩下伏地层变化对东河砂岩底的地震反射特征影响较大。

表1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地震正演参数

图5 地质模型1、模型2与正演地震记录

(3)模型3:东河砂岩厚度变化。

模型3膏盐层的厚度同模型1,东河砂岩下伏地层保持不变,为志留系柯上4亚段,东河砂岩厚度从60m逐渐减薄为0(图6a)。正演地震记录上东河砂岩顶界为波谷,底界随着东河砂岩厚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图6b)。东河砂岩较厚时,东河砂岩的底界表现为一复波,底界位于复波位置靠下的弱波峰。随东河砂岩厚度减薄,东河砂岩的底界为波峰,由于调谐效应,波峰能量逐渐增强,随后逐渐减弱。通过模型3的正演可知,东河砂岩厚度的变化对东河砂岩底的反射影响较大,东河砂岩底界的振幅变化类似Widness楔形模型的振幅变化特征[16],具有先变强后变弱的特征,最强处对应调谐厚度的位置。

(4)模型4:真实地层模型及正演记录。

模型4为按照真实的地层结构构建的模型,膏盐层的厚度同模型1,东河砂岩的厚度从32m逐渐减薄为0,东河砂岩下伏地层分别为奥陶—志留系不同组段的地层(图6c),同模型2。图6d为模型4的正演地震记录。正演记录上东河砂岩的顶界为波谷,底界大体位于波峰,波峰振幅强弱变化较大,这种变化既有东河砂岩接触不同下伏地层带来的影响,也有东河砂岩厚度变化的响应。

图6 地质模型3、模型4与正演地震记录

4个地质模型的正演地震记录分析表明,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地震反射特征不受上覆中泥岩段膏盐层的影响,主要受控于东河砂岩砂体厚度的变化和下伏接触地层的岩石物理性质的影响。

4.3 有效地震属性优选

通过前面地震正演记录的分析,可以知道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地震响应不仅受东河砂岩厚度变化的影响,所以常规反映砂体厚度变化的地震属性(均方根振幅、平均反射强度等)在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中应用效果较差。但地震属性一定包含着与地下砂体变化相关的地震波的运动学或动力学特征。为了选择有效的属性进行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预测,本文对模型2、模型3、模型4的正演地震记录分别提取了振幅类、频率类属性。模型3的振幅类、频率类属性符合Widess经典的楔形尖灭的振幅频率的变化特征[16]。模型2的振幅类属性与真实地层模型4的振幅类属性近乎一致,说明常规振幅类属性不能真实地反映东河砂岩厚度的变化。相比而言,频率类属性能够反映东河砂岩厚度的变化。图7a为模型2的正演地震记录的瞬时频率剖面,图7b为模型4的正演地震记录的瞬时频率剖面。对比两者可以发现,模型4的瞬时频率比模型2的瞬时频率多一个同相轴(图7中椭圆所示),对比地质模型,多出的一个同相轴就是东河砂岩在瞬时频率属性剖面上的响应。

图7 模型2(a)、模型4(b)正演地震记录的瞬时频率属性剖面

为了更好地突出瞬时频率属性对东河砂岩的响应,对瞬时频率做一定的变换,突出瞬时频率的局部变化,称为“薄层检测因子(Thin Indicator)”。薄层检测因子定义为瞬时频率(f i)与平滑后的瞬时频率(f Fi)的差异值,即

图8a为真实地层模型4的正演记录提取的薄层检测因子属性,从图中可以看到东河砂岩逐渐尖灭的过程(图8a中椭圆所示)。图8b为吉拉克三维工区实际地震资料联井薄层检测因子属性剖面图,左侧(图8b中椭圆所示)能够看到类似于图8a中东河砂岩的响应特征。图9为吉拉克地区沿东河砂岩顶底提取的薄层检测因子属性平面图,可以看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低值区分布在研究区西部,两者之间为通过薄层检测因子属性预测的东河砂岩尖灭线。

4.4 频谱分解

频谱分解是目前进行薄储层预测常用的方法。主要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小波变换(CWT)、最大熵法(MEM)、匹配追踪(MPD)等方法进行频谱分解[17,18],把地震数据体分解成不同频率域或尺度域的地震属性数据体,选择分频属性或者频谱域的属性识别薄层砂岩,预测储层的横向变化。本文采用连续小波变换(CWT)进行频谱分解,连续小波变换继承了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局部化思想,以某一小波基函数φ作为时窗,利用时窗的伸缩和平移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19],其表达式为

式中:a为尺度因子;b为平移因子。本文采用连续小波变换中使用最广、效果较好的Morlet小波。

对模型3的正演记录进行频谱分解,并对频谱分解后各种属性随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峰值振幅、峰值频率具有更好的尖灭线预测效果。图10a为模型3的峰值频率、峰值振幅的变化趋势,随砂体厚度由厚变薄,峰值振幅逐渐增强,到调谐厚度处峰值振幅达到最大,接着逐渐减弱,之后又有小幅上升,最后下降,趋于一个稳定值。峰值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峰值振幅的变化相反,先减小后增大,在砂体厚度为调谐厚度处峰值频率降到最低,后逐渐增高。总体来说,模型3的峰值振幅、峰值频率的变化趋势与文献[20]中所述的峰值振幅、峰值频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又有一定的区别,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文献[20]中采用楔形模型,且地层顶底反射系数绝对值相等,本文中东河砂岩地层的顶底反射系数为一负一正,但数值不同。随东河砂岩厚度的变化,峰值振幅与峰值频率两者具有近乎相反的变化趋势。为了突出峰值振幅与峰值频率所包含的砂体厚度变化的响应,采用峰值振幅与峰值频率的比值(峰值振幅频率比)进行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的预测。模型3正演记录的峰值振幅频率比随东河砂岩厚度变化具有更明显的变化(图10b)。

图8 薄层检测因子属性剖面图

图9 吉拉克地区薄层检测因子属性平面图

图11为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段峰值振幅频率比平面图。可以看到,研究区内东河砂岩峰值振幅频率比东高西低,高值区位于JL104-JN4-2附近。根据前文正演记录峰值振幅频率比分析的结果,高值区为东河砂岩分布区。图11揭示了东河砂岩由东往西逐渐超覆尖灭,尖灭线为图中黑线,与前文通过薄层检测因子预测的东河砂岩尖灭线、钻井资料和区域沉积认识等一致。

图10 模型3正演地震记录峰值振幅、峰值频率属性变化图

图11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段峰值振幅/峰值频率平面图

4.5 尖灭线定量外推

地震属性、频谱分解预测的尖灭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代表研究区内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分布。但由于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地震预测的尖灭线与实际的砂体尖灭线还有一定的误差。正演模拟表明,地层夹角、层速度以及地震波主频是影响地震识别尖灭点到实际尖灭点之间距离的主要因素[21]。同一地区内,可以认为地层速度、地震波主频是一定的,那么地层夹角就是影响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砂体尖灭线误差的主要因素。为了找到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砂体尖灭线之间的误差,文中设计了7组模型,每组模型的地层速度见表1,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分别为3°、5°、10°、15°、20°、25°、30°。正演之后,计算地震预测的尖灭线与实际地层的尖灭线之间的误差,通过对地层夹角与误差进行统计拟合,得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地震预测尖灭线与实际地层尖灭线误差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降幂函数关系(图12),其关系式为

式中:y为东河砂岩地震预测尖灭点与实际尖灭点误差(m);x为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

图12 地震预测尖灭点误差随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的变化曲线

通过对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地震剖面及已钻井分析,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与下伏地层夹角大约为4°,代入上式,得到研究区内东河砂岩外推的距离为396m。将前文通过地震属性、频谱分解得到的东河砂岩尖灭线往西外推396m,得到吉拉克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的超覆尖灭线(图13)。可以看出,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环绕西侧轮南低凸起分布,由东往西超覆尖灭。

图13 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构造与尖灭线叠合图

5 应用效果

文中所提出的方法在塔北地区东河砂岩超覆尖灭线的预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尖灭线预测的精度。根据文中所预测的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的尖灭线,结合该区的构造背景,在该区发现一个东河砂岩岩性地层圈闭(图13),总面积为20km2,石油资源量为2500×104t。

6 结束语

针对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超覆尖灭线预测的难题,本文提出了综合运用古地貌分析、地震正演、有效地震属性优选、频谱分解、尖灭线定量外推等进行尖灭线预测的技术对策,在研究区东河砂岩尖灭线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古地貌分析、地震正演是尖灭线地震预测的基础;薄层检测因子的构建和峰值振幅频率比的优选是尖灭线地震预测的核心;尖灭线定量外推是准确预测地层尖灭线的关键。古地貌分析圈定范围,地震正演明确东河砂岩尖灭过程的地震反射特征。薄层检测因子和峰值振幅频率比两者结合起来刻画东河砂岩尖灭线的分布。尖灭线定量外推是将据地震方法预测的东河砂岩尖灭线外推396m,得到更接近实际的尖灭线分布状况。

感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提供了研究中所需要的资料。

[1] 徐怀大.新疆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特征.沉积学报,1997,27(2):26-30.Xu Huaida.Sequence strati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 Tarim basin,Xinjiang.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1997,27(2):26-30.

[2] 张营革,田建华.沾车地区馆陶组地层超覆油藏地震描述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石油物探,2003,42(3):305-309.Zhang Yingge,Tian Jianhua.Seismic description technology for stratigraphic overlap reservoir of the Guantao Formation and its effect analysis in Zhanche area.GPP,2003,42(3):305-309.

[3] 王志杰.东营凹陷小营油田沙二段砂体尖灭线地震描述技术.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2):72-75.Wang Zhijie.Seismic description on reservoirs pinchout line of the second members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Xiaoying,Dongying depression.OGP,2012,47(2):72-75.

[4] 王军,周东红,张中巧等.低位楔形三角洲砂体岩性尖灭线地震响应特征探索.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24(5):33-37.Wang Jun,Zhou Donghong,Zhang Zhongqiao et al.Study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n the pinchout line of LST wedge-shapped delta sandstone.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10,24(5):33-37.

[5] 邓吉锋,张平平,周东红等.正演模拟技术在渤中21-2构造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尖灭线刻画中的应用研究.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5):42-45.Deng Jifeng,Zhang Pingping,Zhou Donghong et al.Applied research of forward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describing Carbonate formation lithology pinchout line of Bozhong 21-2.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12,26(5):42-45.

[6] 张蕾,王军,张中巧等.基于地震正演模拟的地层超覆线识别及刻画技术.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28(4):58-62.Zhang Lei,Wang Jun,Zhang Zhongqiao et al.Stratigraphic overlap line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method based on seismic forward modelling.Petroleum Geology and Engineering,2014,28(4):58-62.

[7] 张繁昌,李传辉,印兴耀.三角洲砂岩尖灭线的地震匹配追踪瞬时谱识别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1):82-89.Zhang Fanchang,Li Chuanhui,Yin Xingyao.Delta fringe line recognition based on seismic matching pursuit instaneous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OGP,2012,47(1):82-89.

[8] 王军,张中巧,滕玉波等.基于地震瞬时谱分析的三角洲砂体尖灭线识别技术.断块油气田,2011,18(5):585-589.Wang Jun,Zhang Zhongqiao,Teng Yubo et al.Pinchout boundary recognition technology of delta sand body based on seismic instantaneous spectral analysis.Fault-block Oil and Gas Field,2011,18(5):585-589.

[9] 王晓平,陈波,孙维昭等.用保真保幅度处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YW3井区东河砂岩尖灭线.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1):63-67.Wang Xiaoping,Chen Bo,Sun Weizhao et al.Interpretation of the pinch-out belt in YW3 well field using relative amplitude preserved high-resolution processing data.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5,32(1):63-67.

[10] 冯全东,刘传川,胡艳革等.利用模型正演进行草湖凹陷东河砂岩尖灭线识别与预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2):8-11.Feng Quandong,Liu Chuanchuan,Hu Yan’ge et al.Recognize and predict the pinch-out boundary of Donghe Sandstone in Caohu Depression by applying model forwarding.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5,7(2):8-11.

[11] 熊冉,赵继龙,刘少治等.草南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识别与预测.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4):57-60.Xiong Ran,Zhao Jilong,Liu Shaozhi et al.Geophysical identification and prediction for Donghe Sandstone pinch-cut in Caonan area.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7(4):57-60.

[12] 顾家裕,张兴阳,郭彬程.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和储集层特征及综合分析.古地理学报,2006,8(3):285-294.Gu Jiayu,Zhang Xingyang,Guo Bincheng.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tion and reservoir of the Donghe Sandstone in Tarim Basin and their synthetic analysis.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6,8(3):285-294.

[13] 王招明,田军,申银民等.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东河砂岩沉积相.古地理学报,2004,6(3):289-295.Wang Zhaoming,Tian Jun,Shen Yinmin et al.Sedimentary facies of Donghe Sandstone during the Late Devonian to Early Carboniferous in Tarim basin.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04,6(3):289-295.

[14] 张惠良,杨海军,寿建峰等.塔里木盆地东河砂岩沉积期次及油气勘探.石油学报,2009,30(6):835-841.Zhang Huiliang,Yang Haijun,Shou Jianfeng et al.Sedimentary periods of Donghe sandstone and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arim basin.Acta Petrolei Sinica,2009,30(6):835-841.

[15] 申银民,贾进华,齐英敏等.塔里木盆地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东河砂岩沉积相与哈得逊油田的发现.古地理学报,2011,13(3):279-287.Shen Yinmin,Jia Jinhua,Qi Yingmin et al.Sedimentary facies of Donghe Sandstone in the Upper Devonian-Lower Carboniferous and discovery of Hadexun Oilfield in Tarim basin.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2011,13(3):279-287.

[16] Widness M B.How thin is a thin bed?Geophysics,1973,38(6):1176-1180.

[17] 刘喜武,宁俊瑞,刘培体等.地震时频分析与分频解释及频谱分解技术在地震沉积学与储层成像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5):1679-1688.Liu Xiwu,Ning Junrui,Liu Peiti et al.Seismic timefrequency analysis for frequency decomposi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seismic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imaging.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9,24(5):1679-1688.

[18] Matthew Hall.Predicting bed thickness with spectral decomposition.The Leading Edge,2012,25(2):199-204.

[19] 李宏兵,赵文智,曹宏等.小波尺度域含气储层地震波衰减特征.地球物理学报,2004,47(5):892-989.Li Hongbing,Zhao Wenzhi,Cao Hong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ttenuation of gas reservoirs in wavelet domain.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2004,47(5):892-989.

[20] Liu J L and Marfurt K J.Thin bed thickness prediction estimates from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AVO measurements.Geophysics,2008,73(1):C1-C6.

[21] 苏朝光,闫昭岷,张营革等.地层油藏超剥尖灭线夹角定量外推方法模型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841-1846.Su Chaoguang,Yan Zhaomin,Zhang Yingge et al.The study of quantitive exploration model for overlap-denudation pitching-out line stratigraphic reservoir.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7,22(6):1841-1846.

P631

A

10.13810/j.cnki.issn.1000-7210.2017.01.014

马德波,贾进华,申银民,陈秀艳,王月然,陈延贵.塔里木盆地吉拉克地区东河砂岩尖灭线地震预测技术与应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1):94-104.

1000-7210(2017)01-0094-1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塔里木分院,100083。Email:madbo@petrochina.com.cn

本文于2016年5月21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12月8日收到。

本项研究受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1ZX0500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2014B-0307)联合资助。

(本文编辑:刘英)

马德波 工程师,1983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地球探测信息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目前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地质综合研究。

猜你喜欢

东河拉克砂体
回归
东河
河流相复合砂体不连续界限等效表征方法探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苏东河·书法作品欣赏
小狐狸拉克探长
肘前外侧入路逆向反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小头骨折
美丽东河
美丽东河
渤海湾盆地Q油田明化镇组复合砂体内部结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