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肖邦音乐元素在扬琴作品《b小调幻想曲》中的应用与体现

2017-10-21

北方音乐 2017年16期
关键词:幻想曲扬琴小调

索 帅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论肖邦音乐元素在扬琴作品《b小调幻想曲》中的应用与体现

索 帅

(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扬琴——世界性乐器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从乐器外形到演奏技法,再到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法都有了日益革新,中国扬琴艺术发展体现出了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民间性与地域性互融,传统性与现代性相承的特点,其在与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不间断的交流融合中,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一种乐器。尤其是近些年来,扬琴音乐新作品层出不穷,新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法不断应用,使得扬琴艺术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作品《b小调幻想曲——献给肖邦》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创造性地将肖邦音乐元素与中国扬琴音乐特点相结合,从作品内容到形式、音符走向与整体结构、不同音乐文化思维的碰撞,体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展示出了新时期扬琴音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作品所带来的独特音乐审美意义。

肖邦音乐;创作手法;结构特征;音乐美学价值

一、扬琴音乐与肖邦音乐的融合

(一)中国扬琴音乐艺术的新发展

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扬琴艺术犹如一朵朵烂漫的山花,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它作为一种世界性乐器,经过漫长的演变,历经无数中国音乐改革者的研究与探索,对其音位排列、演奏工具进行改革。使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浓郁特色的民族性乐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扬琴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是从乐器外形到演奏技法,再到创作手法都有了很大的革新,尤其是近些年来,新作品层出不穷,扬琴演奏技术难度和音乐表现深度都有了进一步的飞跃。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使得扬琴从原来的伴奏性乐器转变为兼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性乐器。

(二)肖邦音乐特点在作品中的应用

在作品《b小调幻想曲》中准确、洗练、灵活、巧妙地运用了扬琴基本核心技术,通过常规技术元素充分表达出肖邦音乐主题风格、和声旋律走向特点、音乐艺术内涵,要求演奏者自身具有对西洋音乐深刻的理解和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

肖邦的音乐多以主调和声为主,同时贯穿复调的技法。他的和声具有古典音乐的严整性和统一性。他常常使用中古调式、交替调式和大胆的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他喜欢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并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他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也探索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他和声的逻辑性是以声部的流畅进行为依据的,其声部进行灵活自由、幅度宽广、低音浓厚、纤细单纯。他的音乐织体大多为旋律加和声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丰富多样。 作品呈示部的展开是模仿肖邦音乐中和声运用的技法,不仅仅是在呈示部,在乐曲各个部分都运用了大量的和声功能,来展示肖邦音乐宏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音乐风格特征。

扬琴作品《b小调幻想曲》创作的曲式结构是借鉴西方作曲技法,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这种结构在以往扬琴作品中运用得比较少。作品前后结构逻辑呼应,主导动机、主题旋律贯穿整个乐曲的发展,矛盾冲突对比到位,节奏灵活多变,感情基调具有一定伸缩性。达到整体逻辑性的统一,具有肖邦音乐中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音乐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旋律中吸收了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旋律形式具有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的特点,歌唱性是肖邦钢琴音乐总的风格特征。同时,在歌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性的风格。作品中从阴柔委婉的抒情性乐段,到气势磅礴的戏剧性高潮,无一不在整体中贯穿着肖邦音乐的感情色彩,复杂而又多变,纤细而又冼练,深刻而又丰满。将肖邦音乐特点融入至扬琴演奏当中,展现独具创新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中西文化相碰撞、相融合,其音乐效果将扬琴演奏上升至更深领域。

二、结构分析

(一)整体概述扬琴作品《b调幻想曲——献给肖邦》

扬琴作品《b调幻想曲》有别于其他传统乐曲,该作品无论从演奏风格、作曲技法、音乐结构还是乐曲处理上都与以往作品有明显不同。首先,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传统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三段体模式,采用了西方音乐常用的奏鸣曲式;其次,在主题、主导动机与和声功能进行上体现出了肖邦音乐的特点。全曲既具有舒缓的慢板乐段,同时也有极具强烈戏剧性冲突对比的快板乐段,从阴柔委婉的舒缓乐句一直发展到强烈的戏剧性高潮,整首乐曲犹如肖邦献给祖国的赞美诗,使听者在音乐审美上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首发掘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

(二)具体乐曲结构及其技法分析

《b调幻想曲》借鉴了肖邦音乐特点,创造性地采用了奏鸣曲式结构,该曲式结构一般用于大规模的乐曲创作中。

奏鸣曲式,是一种能深刻体现以调式鲜明对置的不同主题的呈示、展开与再现过程的结构完整的大型复杂曲式。它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奏鸣曲式结构规模宏大、调性复杂、和声功能丰富。包括主部和副部主题的对比、转调、动机发展、调性回归等,这些都是奏鸣曲式的特点。

【呈示部】

b小调开始,4/4拍,速度以每分钟50拍开始,音乐表现如挽歌般缓慢而忧郁,平静且深沉。由简单的和声功能连接开始,调性布局:主→下属→属→主 缓慢地进行到第十一小节,和弦功能发生改变为 降五音的属三四→主和弦。

从乐曲的第26小节到29小节,音乐情感转为略带悲伤地,最主要的主部主题出现。

第34小节情绪由“悲伤地”转化为“悲愤地”,速度提升到每分钟70拍,和弦衬音紧凑,给人以紧迫感,主题再次出现。

【展开部】

由A大调,3/4拍开始,速度为每分钟120拍,八分符点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向前级进,代表肖邦音乐积极向上、乐观的音乐态度。乐句间音符的连接运用了tr.突出地表现了肖邦音乐中的装饰性。展开部主题,新的材料出现。紧接着98小节展开部主题变奏出现。

110小节运用了A大调 so do 降mi和弦作为中介和弦直接引向a小调主和弦(同主音转调)。

在a小调旋律进行当中,左手创造性地运用了左竹法前32分音符连续进行,表现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右手的和弦功能主要是从 t→d→SⅡ→t 的交替进行。整体音乐气氛偏柔和安静,以80的速度向前平稳进行,至119小节,主部主题变奏以左手旋律的方式出现。音乐情感较为暗淡,表现内心波浪性涌动,感情犹如湖面般平静。预示着将会把音乐推向新的戏剧性高潮,为下面一段旋律进行作铺垫。

126小节最后两拍,运用 mi la 升do mi 直接转向下一材料的A大调,代表一种幻想式调性色彩变化。

【再现部】

再现部的出现把整体情绪推向一个最高点,赞颂地,具有肖邦音乐的辉煌性,G大调实为e小调,乐句坚实、有力地进行。182和190小节,再现部同一主题不同的变奏出现。

228小节 mi so 降xi re 降五音的属七再次出现,马上转向属七和弦,整体和声一直保持在属七和弦的位置之上。

乐曲进行到236小节,调性回归,转向b小调,广板“壮丽而又辉煌地”,奏鸣曲式结构最大的特点“调性回归”,b小调的主部主题,也是全曲动力发展的源泉,最后一次出现,运用了 ff 的力度记号,把整体音乐推向全曲的戏剧性高潮。

全曲的最后一句以“ff”的力度表情记号,在强劲有力的2/4拍,强音演奏中辉煌结束。

以上通过对乐曲整体和声小调与旋律进行的特点分析,充分体现出了肖邦音乐的调性和声特点。作曲家创造性地运用扬琴演奏技法特点与肖邦音乐相结合,既体现出扬琴音乐特点又表现出肖邦诗一般梦幻色彩的音乐风格特征,是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完美结合。

三、音乐美学价值

(一)肖邦音乐元素与中国民族音乐完美结合

将肖邦的音乐元素合理地运用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既能表现出音乐的民族性又能展示出音乐的世界性。

肖邦音乐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抒情,充满着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欢乐,写作手法简单,风格华丽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兰民族独立斗争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转到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的悲壮、忧愁和愤怒,开始出现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也开始出现英雄主义的音乐形象和爱国主义的个人情感,写作手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当下正值二十一世纪,中国器乐作品创作中的实验与探索层出不穷。在音乐创作中应探索如何将“过去”与“现在”,“本土”与“西方”,甚至“专业”与“民间”进行舍去或融合。扬琴作品《b小调幻想曲》,从阴柔委婉的抒情性乐段,到气势磅礴的戏剧性高潮,到处充斥着肖邦音乐的装饰性风格,复杂而又多变的和声功能运用,辉煌而又华丽。将肖邦音乐特点融入至扬琴演奏当中,是将中西文化相碰撞、相融合,其音乐效果格外新颖。

(二)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作民族音乐作品的创新思维方式

器乐是高级音乐形式,代表音乐发展的方向。西洋作品的创作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应用并不常见。在一些民族器乐独奏曲当中,通过乐曲的音符和走向、调性布局、和声支撑、对位法以及整体结构曲式的应用,合理地将西洋作曲技法运用于演奏民族器乐作品当中是当代民族音乐作品的创新思维方式。

在西洋作曲技法中,现代和声的运用对现代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会产生新视听的审美感受。现代和声手法与传统功能的和声从技术上和旋律走向上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洋作曲技法创作侧重于离调和弦、属功能连接、远近关系转调等一些技术因素,这些技术关键点都是今后民族音乐作品创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因素都将被合理应用。在文化层面上来看,它实际是思想观念上一次质的飞跃,从创作思想上提出了全新的认识,在创作手法上大胆吸收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思索和创造,为中国音乐真正走向世界开拓道路。中国民族乐器中,扬琴本身就是一件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乐器。《b小调幻想曲》的创作,将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入到中国民族器乐扬琴演奏中,采用扬琴基本的双手交替、和弦等演奏技法,呈示出了中西完美结合的和声及其音乐走向的效果,对于今后扬琴作品的创作技法提出了新的思维模式与创作理念。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任何乐器的发展都与其演奏技术、音乐深度密不可分。《b小调幻想曲》的创作,首次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融入到民族器乐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效果。一部好的扬琴作品必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构思及多项创作手法的应用,比如:在这部作品中的多种节拍速度运用,和声织体的运用,音乐情绪的突变,调式变化的运用等等。继承传统与不断创新,始终都是扬琴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传统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创新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相信在以后的扬琴艺术发展中,还会涌现出大量新颖的创作技法、创新思维的应用,使得扬琴音乐作品更具时代特征与鲜活力。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方智诺.音乐作品分析基础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5]李玲玲.扬琴演奏基础教程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

[6]于润洋.悲情肖邦 [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J60

A

猜你喜欢

幻想曲扬琴小调
桑科草原幻想曲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快乐幻想曲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长发幻想曲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