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体现均等化

2017-10-20朱峻

丝路视野 2017年14期
关键词: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基层

朱峻

【摘要】让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能够让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与进步,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让各个地区按照标准内容结合实际来制定相应的基本的服务标准。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均等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一、前言

基本服务标准体系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条件,基本服务标准主要是指在相应的期限之内完成制定的目标,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项目、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保障水平、管理以及技术等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经营有一定的区别,公共文化服务追求社会效益,文化产业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为:均等性,所有公民共同拥有,所有人均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服务;基本性,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为低收费或免费,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便利性,人民群眾能够不费周折就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二、公共文化均等发展的态势以及制度考量

(一)文化发展地域之间的鸿沟

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同时也是社会现实,也是国家经济的真实反应。几千年来,我国的地域广袤,加上我国的历史原因以及自然条件,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相同,并且产生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文化差异最为明显的地区为东部与西部,并且各个地区见的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也会产生较大的文化差异。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力量雄厚、文化建设的经费相当充足,文化设施齐全且先进,能够为当地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提供较好的保证。然而我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文化建设资金,无法满足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在数量以及规模方面均不能够相提并论。例如,2005年东部地区人民群众人均文化教育以及文化娱乐支出金额为1438.92元,然而西部地区的消费金额为960.92元。我国首都北京当地人民群众的人均文化娱乐支出金额为584.43元,而我国西部新疆的人均消费金额仅为102.33元。对于文化资源占有量标志为高等学校,根据2002年的统计可知各地的普通高校数量,东部:北京61所、上海45所、辽宁66所、广东62所、江苏73所以及山东65所。西部:广西30所、云南28所、贵州30所、青海8所、新疆21所、宁夏8所以及甘肃18所。可见,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出现严重的失衡,会导致我国的整体文化建设长期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国的文化公共均等化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二)文化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

文化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二元结构能够直接反应城乡在文化资源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换而言之,即文化公共设施与教育投入方面的问题,城市的文化公共建设以及教育均是政府拨款,而农村的文化公共设施与教育投入,一部分为政府投入,一部分则为农村自行负担。正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阻碍与制约,在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严重缺乏文化资源。可见,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数量以及文化建设结构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我国文化部的相关调研显示,我国北京、上海以及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春节文化市场人声鼎沸,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整体的形式良好。而在我国的基层乡镇举办的春节文化活动较为低调,设施简陋,几乎从未举办过盛大、像样的春节文化活动。除此之外,虽然乡村也会建设有读报栏、文化站以及阅览室等,但是为人们提供的书籍以武侠小说为主,期刊杂志媚俗,较少见到科技类以及致富类书刊,可见农村的文化资源不但严重缺乏,而且文化资源质量较低。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农村的私性文化发展历史较为长久,公共文化不断衰败。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农民拥有私性文化资源,例如电视机、影碟机、电话以及电脑等,这些物品在农村中已经普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农民的私性文化。而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严重缺乏,主要是因为:其一,我国政府给予农村的公共文化资源极少,部分农村地区就算争取到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其资源也会被扣留于县或者乡级地区,导致农民几乎不能够享受到公共文化资源,能够享受的文化资源均为质量较低的文化资源。其二,我国政府主导的文化活动较少,并且没有开展针对农民的文化需求方面的文化活动,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与政府的文化供给有极大的差距。也正是因为此种现象,导致农村的传统迷信文化活动不断发展兴盛,例如祭祖以及修家谱等,封建迷信的思想在农村沉渣泛起,农村的文化开始被不良文化甚至是反文化慢慢侵蚀和影响,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性以及农民的健康思想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文化发展的阶层间差序结构

社会的分层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之下,根据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层面形成相应的社会层次结构。而因不同的社会分工导致的阶层差别是实际存在的。阶层文化差异逐渐拉开距离,不同的阶层其公共文化资源的权利也会遭受较大的影响。第一,社会分层会导致出现不同的阶层文化现象。例如,生长在相对富裕的群体与环境中,该阶层人们就会拥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期望,能够自动自觉完成自身对文化价值的期望,这一阶段的群众拥有更高的成就动机。而贫困阶级的群体会因为自身接触的信息以及身处环境的限制,该阶段人们对文化的期望值较低,不能够自主完成对文化价值的期望,极有可能出现文化贫穷的恶性循环情况。第二,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异会出现不相同的文化资源占有机会。因为家庭的文化资本并不相同,其拥有的文化资源数量以及质量均不相同,贫困阶级的人们几乎未享受过质量较高的文化资源。就接受高等教育问题而言,虽然当前我国积极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社会的分层会对学生入学的机会以及在专业上的选择均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选择的基本顺序为干部、工人、农民。城镇考生,尤其为干部子女,其均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文化、享受到质量较高的公共文化资源,然而农村以及城市中的贫困阶层,因为遭受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以及接触到的公共文化限制,该阶层考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整体综合素质均处于劣势。通过不同阶层的产生的文化差异可知,不同阶层产生的贫富差异呈现出的文化不均等普遍,并且不均等程度较高。例如,一年之内,城镇家庭中收入最低家庭用于文娱用品方面产生的消费金额在50元左右,而收入最高的家庭用于文娱用品方面产生的消费金额达到900元。可见,我国文化发展阶层间差序结构明显。

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某些地方对公共文化建设的认识相对浅薄,重视程度不足、支持力度不足,只是将工作的重点放置于政绩经济建设工作中,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只重视文化产业,不重视文化事业,从而导致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出现缺乏资金、相关政策落实力度不足以及人才严重缺乏的现象。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部分地区对国家、省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只是停留于表面。地区在宏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较为完整,然而在微观且实际操作方面并不完全。并且部分贫困县以及整體文化素质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三)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地区对于文化的资金投入并未为硬性要求投入的资金随着政府财政的增长而增加,同时也并未明确公共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占据当地政府财政指出的比例。文化建设资金没有被加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并未形成有效的文化投入机制。部分地区的文化公共服务建设投入资金主要是根据地方政府领导的喜好来决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少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經济落后,政府的财政自给率较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法支付文化建设。

(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体制落后

部分地区的领导人员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改革的意识薄弱,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必要性缺乏认识,存在瞻前顾后的守旧思想。而部分工作人员为保证自身的利益,极力反对改革。目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较难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并且缺乏相关工作奖惩制度,无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实现均等化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力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推广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阅览室,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积极创新文化服务的方式、服务技术、服务运行机制以及服务能力,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均等计划表,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方向以及最终的目标。在原有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提升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地区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以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一共发展和进步。地区需要不断推动乡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在乡镇中建设十里文化圈。并且,城市与乡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需统一,以实现均等化。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政府应该明确政府的主体,必须规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比例不能够低于地区每年财政收入的2%。需要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奖励资金以及专项扶持资金。并且需要积极鼓励人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还可设立非盈利机构,以形成地方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及市场化运行。

在乡镇与城市连接区域设立公共文化联动机制,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特定人群、地区加强文化服务的力度以及加强人文关怀力度。实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让各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协调发展,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公共参与机制以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发展体制,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积极进行综合性配套制度改革。让人民群众能够参与改革,让群众能够将自身的意愿、意见和建议表达出来,积极参与决策,以实现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单位应该建立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理事会,招纳文化建设专业人士,让各界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中。以推动文化惠民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及服务的公共力度。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考核机制,相关公共人员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主要方向。鼓励民众参与,以实现更快找出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明确文化服务的方向。需要积极关注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出现问题,提升服务的水平以及服务的质量。

五、小结

由此可知,城市与乡镇的文化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积极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政策,鼓励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工作中,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升文化服务的水平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郁蓓蓓.文化馆应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宁波市镇海区文化馆基层调查引发的思考[J].青年时代,2016(20):46~47.

[2] 李娜.浅析公共文化服务非均等化的体现[J].江苏商论,2016(21):50~51.

[3] 崔燕燕.如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均等化[J].散文百家,2015(09):197.

[4] 张建洁.如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体现均等化[J].大众文艺,2016(11):18.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