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矛盾

2017-10-20薛阳

知识文库 2017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矛盾毕业生

薛阳

择业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许多大学毕业生缺少心理准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择业心理矛盾和压力,严重影响大学生择业的成功率。本文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矛盾进行详细解读,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矛盾,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较为复杂,而又难以十全十美的事,它与社会环境,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气质及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家庭因素等都有密切关系。处在竞争时代的大学生应认真做好求职的心理准备,努力提高择业的心理水平,增强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接受人才市场的挑战。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大学毕业生缺少心理准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择业心理矛盾,严重影响自己择好业,好就业。大学毕业生常见心理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处于人生的青年时期阶段,对将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与追求。他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准备要到社会的大舞台上发挥自己的能量。然而,由于他们年龄较小,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还不能深刻感觉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理想往往脱离了现实,容易自我膨胀。步入社会遭遇挫折后,很多人容易丧失信心,情绪上大起大落,形成心理上的矛盾。大学毕业生普遍向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追求社会地位高、条件好的单位,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和基层去就业。很多大学生向往高薪水、高起点,渴求高收入,但他们在择业时并未仔细考虑过自己的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是否适合自身的发展,因此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大学毕业生离开家乡,独自在求学地学习和生活了3-4年,有了较强的成人感,希望以一个“成人的角色”进入社会,表现自己的气魄和能力。大学毕业生的独立性正是这种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这种独立意识,使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很强,对择业的期望值都很高。但是由于知识、能力、经验、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应对、处理一系列复杂的择业实际问题,而依然要依赖老师、家长、组织和学校。这种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常常使大学毕业生陷入苦恼、烦躁之中,有些甚至丧失自信心、走上不归路。

三、自我定位与现实评判的矛盾

有些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定位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因为专业、学习、家庭等诸多优势,产生孤芳自赏的陶醉心态,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求职中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择业时对现实要求定位高;另一种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产生自怨自艾的自卑心理,择业时显得信心不足,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遇到竞争时会主动放弃,甚至不敢去应聘。也有的毕业生时常处于这两种情况的波动之中,择业时往往目标和行为不稳定,缺乏理智、冷静的心理准备。这两种自我定位都是不正确的心态,一旦遇到现实给予的评判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时,就容易产生挫折感,特别是自卑性的自我定位在遇到挫折时,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无能”,易导致锁闭、逃避的消极心理。

四、渴望竞争与缺乏竞争勇气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让他们可以在更为公开的环境中进行公平的竞争。大学毕业生们希望通过竞争来展示自身的能力素质,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许多大学生在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往往缺乏竞争的勇气,顾虑重重。有的毕业生怕竞争失败丢面子;有的怕竟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当之风干扰太大,担心竞争会失败;因此他们在渴望竞争与缺乏竞争勇气之间徘徊,坐失良机。

五、寻求心理平衡与攀比心理的矛盾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中衡量事物、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互相攀比,他们在择业时不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常常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能力、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比别人差,尤其是学习好的一些毕业生更是如此,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没面子,会被人瞧不起,为求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目标定位过高,其结果只能是高不成低不就,在择业中处处碰壁,陷入苦恼之中。

六、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在择业中只要是专业不对口就认为不适合自己,但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完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多,于是就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其实,本科教育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教育,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教育,是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因此,毕业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高校对新入学的学生不设专业,这些做法都是在淡化本科生的专业意识。国内许多大公司更是对专业看得很淡。

七、人生价值同艰苦創业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思想、有知识的人,他们在择业中都愿意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家庭、为社会做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希望到被需要的岗位上去发挥自身的特长。因为这些地方更能适合毕业生的发展,更能使毕业生有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所在。但这些地方也多是偏远、待遇较差的地方,生活的条件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要求毕业生要有艰苦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要有不怕辛苦、排除万难、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魄力和胆识。然而现在的毕业生多是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的地方去,不愿深入基层中去。他们希望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平坦笔直,一帆风顺,全心全意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他们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同自身利益至高无上的思想紧紧联系的。

八、选择就业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由于择业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高校中考研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这说明了学历在择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城市对学历的要求比较高,好单位也要求高层次人才,因而,不考研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然而择业与继续求学难以两全其美。求学的话,用人单位往往不会继续聘用这些学生,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工作的机会,求学又要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很多,也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使毕业生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如果这两方面矛盾解决不好,很可能既耽误了考研又延误了找工作。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矛盾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浅谈课前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心理准备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