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题多样化

2017-10-20张琳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题目解题情境

张琳

小学数学是学生开始接触数学领域的入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条理性较强,极考验学习者耐心、信心的学科,学好小学数学可以为未来打下基础,为喜欢数学做好铺垫。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解题多样化,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一、整理汇总可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

小学数学解题多样化指的是教师在授课中针对同一道题目,应当注重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善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开拓学生的思维领域。而进行解题多样化的前提应当是这道题目可采用多种解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广解题多样化,教师首先做的应当是整理汇总可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它原出自《孙子算经》:“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题经改编被收入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鸡兔同笼问题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灵活性,更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在这道题目中,既可以采用设未知数解答,又可以用假设法解答,更可以用列表法、猜测法解答。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志趣题,教师应当将这道题目列入汇总范围。

二、以问题情境进行解题多样化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入门级数学,在小学教材中往往是采用具体情境、融题入景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材编排除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将数学问题具体生活化,添加了趣味,让学生学会运用到实际中来。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通过开创不同的问题情境,以促进解题多样化。比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中有一道应用题:含盐40%的盐水50千克,要使含盐率降为5%,需加水多少千克?

该题目对于初学应用题的小学生而言难度较高,但教师可以将问题情境化,以促进学生思考,进行解题多样化教学。比如教师根据题目描述的情境,拿来玻璃杯和食用盐,按照题目所说的调制含盐40%的盐水50千克,让学生关注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好每一个数据,学生融入情境中,因而也更加懂得如何思考解答这道题目。

再比如,教师将题目改成含有牛奶30%的水杯重50千克,要将牛仔的含量降低10%,應该添加多少水?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最后思考如何解答。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开创不同的情景问题,学生融题入景,将逻辑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添加教学趣味,也能发散学生思维,引发他们思考。以问题情景化进行解题多样化教学,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将问题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将数学拉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

三、引导学生尝试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

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除了指导学生学习,更应当引导学生尝试对同一个问题探究不同的解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比如在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应用题教学中,有一个盒子里装着蓝色和白色玻璃球,蓝色玻璃球是白色的3/4,现在取走24颗蓝球,添进12颗白球后,蓝球是白球的3/5,现在蓝球和白球各是多少颗?

从题目来看,考查的是学生的设未知数能力和乘法运用能力,更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小学数学中还未出现未知数的教学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述这道题时,就应当运用不同的解法来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将问题中的情境具体展现,用纸团和石头代替蓝色球和白色球,给学生演练题目描述的内容,指导学生解题。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试验,可以很好地思考出解题方法。同时,除了创设问题情境来解题,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将描述的内容画出来。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到,可以采用画图法进行解答。

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发散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拘泥于课本制定的解答方法,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性地采用不同方法解答,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问题从多方面入手。

四、公布问题解法以供学生参考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在某些时候,还需要教师“开卷有益”。教师“开卷有益”指的是,面对学生不懂的问题或者说不知道如何解答的问题,教师应当将不同的解题方法公布给学生观看,以让学生参考学习。比如收编在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中类似“鸡兔同笼”的一道趣味题:池塘有蟾蜍和青蛙共20只,平均每只青蛙每天吃害虫25只,每只蟾蜍每天吃害虫35只,如果平均每天共吃害虫620只,那么蟾蜍和青蛙各有多少只?

很显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道难题,小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这时候就需要教師公布解题方法,以让学生参考学习。而解答这道问题的方法,可以采用设未知数法、假设法、列表法。以假设法为例:

假设20只都是青蛙,那么青蛙一天能吃500只害虫,但现有条件是平均每天吃620只害虫,以一只青蛙换一只蟾蜍,一天就能多吃10只。即:620-500=120,120÷10=12(只)蟾蜍,所以最终答案是12只蟾蜍,8只青蛙。

学习数学虽然注重思维开拓,但小学作为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初涉数学领域,更多时候需要通过模仿学习,即通过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以学会运用这种解题方式。研究表明模仿学习是发散思维的前兆,学生只有学会了这种解题思路,才能将发散思维运用到其他题目的解题中,也才能促进解题多样化发展。

小学生初涉数学,对数学世界还处在领悟和感知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学会开卷有益。学生只有学会了某种解题思路,才能将这种解题思路运用到其他题型中来,也才能由一种解题思路迁移创造出不同的解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解题多样化发展,促进他们的思维领域开拓发展,也才能促进他们感受数学世界的奇妙之处。

猜你喜欢

题目解题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
你的情绪够稳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