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生成,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7-10-20刘娟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圆柱体一题长方体

刘娟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中随机产生的,教师要机智面对,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明白道理,理清思路,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利用生成资源,提升迁移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课前预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给学生的学习设置了一道无形的界限。然而,在实际教学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越过这个界限,老师要善于把握指挥学生的思维方向,走进学生的思维深处,引导学生打开数学视野,将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美丽的知识链。下面是我校举行的“让学引思”展示课活动中某位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听课过程。

案例:

课件出示:口算下面各题:

3×5 6×8 7×9

300×5 600×8 7×9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迅速而又准确地说出了这几道题的答案,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吗?

生1:因为3×5=15,所以300×5=1500。

生2:300比3多了2个O,所以300×5的得数比3×5的得数也多2个0。

生3:三个百乘5得15个百。

师:老师出一道题,你们先算出答案,再来猜一猜它的上一题或下一题。我出200×6。

生:200×6=1200,上面一题是2×6。(师板书200×6=1200)

师:哪个同学愿意出一道题考考大家的?

生:我出4×8。

生1:4×8=32,下一题是400×8=3200。(师板书400×8==3200)

生2:下一题也可能是4×800=3200。(师板书4×800=3200)

生3:还可能是400×800。

师:(没有将板书写出来)可以,但是这道题你们还不会算。

听到这里,我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下,再看看刚才的那个男孩,脸涨得通红,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是老师没有理会,开始和同学们讨论下面的环节。突然那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会算,400×800答案是三十二万。”所有的老师都被这个男孩的举动惊呆了,只见上课老师话锋一转,说:“你真厉害!没学过的问题你也能解决,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吗?”小男孩说:“我先用4×8=32,400×800两个乘数的末尾都各有两个0,所以积的末尾就有4个0。”听完了他的发言,在场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把掌声送给了他。立刻有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40×800的答案,就是在32的末尾添3个0。”……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數学知识的教学,要注意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要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上述案例中,老师合理运用课堂上生成的知识,引导学生越过思维的界限,从整体上掌握这一类口算的算理和算法,提升了学生“整体迁移的能力”。

二、捕捉生成资源,锁住思维亮点

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常常让教师始料不及,教师在把握生成资源时需要把握坚持教学的那份真淳,固守教学的思想和本质。课堂教学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思维亮点,教师应善于捕捉,巧妙转化、顺势引导,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可取之处,放大学生的亮点,让所有学生都关注这个亮点,从而突破教材中内容的限制,使之成为新的教学资源。下面是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的教学片段

师:你会求哪些物体的体积?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师:圆柱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老师希望同学们积极动脑,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没有学过的问题。

生:(讨论过后)可以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这样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师:转化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再次讨论。

生1:因为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体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相同。

生2:因为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体的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生3:它们的表面积不同。增加了左右两个长方形的面,长相当于圆柱的高,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

生4:我知道水桶为什么要制作成圆柱形了,因为要装同样多的水,如果做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会浪费材料,而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圆柱体能装更多的水。

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我不禁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多么精彩的课堂生成啊!我立刻锁住这一亮点,顺势而导:“那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应用了这些原理呢?”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举出了很多的事例。然后让学生完成两道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生情绪高昂,智慧的光芒闪现课堂,课堂的生命活力无限,这些亮点是学生的灵感和顿悟,课堂因此演绎了一场无法预约的精彩。

三、巧用生成资源,发展求异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有不同的发展。”而真实的课堂中学生不可能不會出现错误,教师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错误化弊为利,分析错误的成因,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做错的原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这一课时,学完例题之后,我出了两道题让同学们直接写答案:23+40、34+50,然后请盛俊杰同学报答案,他说两题的答案分别是27和84,而且班级里还有两三个同学出现和他一样的情况。以我的经验,他们并不是粗心,而是根本没有理解算理。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又出了两道题,并说出了答案,让他们批改,有的同学不吱声,也有同学反而将正确的答案改错。于是我从数的组成入手,帮他们理解数的意义,然后让他们在算盘上拨出二个十和三个一,拨完以后再读出这个数。这时在23的基础上再添上四个十,请他们在草稿本上写出算式并算出答案。他们很轻松地答出来。于是我乘胜追击:第一题要想让答案是27,该怎样修改这个算式呢?同学们很快写出算式23+4=27,最后我再让他们比较23+40与23+4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明白了“数位对齐的算理”,计算再也不会出错,学习情绪特别高涨。这样的“将错就错”,举一反三,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提高。

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学引思,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圆柱体一题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基于一题多解构建知识体系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一道练习题中的一题多解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表面积是多少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