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路径的探索

2017-10-20王雅婷王荟荃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教育公平精准扶贫

王雅婷+王荟荃

摘要:在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下,同时结合教育部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实现精准化资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践行精准扶贫思想及优化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阐述了精准化资助的本质内涵及面临的瓶颈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提出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地方与高校联动、加强资助工作供给侧、资助育人精准化等路径推进精准化资助工作。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准化资助;资助育人;教育公平

精准扶贫战略是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关于学生资助工作“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的总体思路,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精准化资助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精准扶贫的有力保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常态,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的时代命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者张明选曾提出“大学生资助问题在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都只是一个点,但是它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精准化资助实现精准扶贫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不少学者以此为研究视角探寻优化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路径。杨晓慧认为在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学生经济困难程度的量化测评模型,破解认定资助对象的关键性难题。吴朝文等基于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实现对现行贫困生认定有效的補充,从而实现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毕鹤霞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成”办法构建贫困度综合判别模型,根据易于了解的学生家庭经济信息来计量学生家庭的贫困度,并对学生贫困程度进行排序,从而达到精准资助的目的。不可否认,大数据技术、量化测评等是实现高校精准化资助的重要路径,但笔者认为多管齐下,才能保证精准化资助的效果。本文拟具体探讨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化资助的工作路径。

一、精准化资助的本质内涵

精准化资助,“精”主要指简化、易操作,“准”是指要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精准化资助是指针对来自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经济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宣传、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资助方式,因人因地制宜,是“个人定制”式的资助。

精准宣传是前提,将宏观资助政策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提高资助政策的宣传覆盖面和阐述的完整度、清晰度以及深度;精准识别是基础,坚持学生主动申请与教师摸底相结合,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坚持贯彻政策与灵活变通相结合,从而实现规范贫困生认定的材料和程序;精准帮扶是核心,设立不同等级的物质资助和不同类型的精神扶助及能力扶助,实现差异性、发展性、多元性帮扶;精准管理是抓手,对贫困生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对受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精准考核是保障,是资助效果的重要评估与反馈。

二、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构建面临的瓶颈

(一)贫困认定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判断

目前的贫困认定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贫困证明、贫困认定表和家庭经济情况说明书来判定。这种认定可降低高校贫困生认定成本,但容易滋生贫困生身份造假的现象。此外,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不主动参加学校的贫困认定,对于这一类学生,学校很难辨别出来。所以,虚假贫困生依然存在,隐形贫困生难以认定的现象是贫困认定的切肤之痛。

(二)资助资金不够充裕,分配设计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

由于贫困生队伍庞大,来自各方面的扶助资金就显得不够充裕,部分贫困生仍然需要通过做兼职来保障生活。此外,高校贫困资助体系中的资金分配方案有待优化:一方面,奖助学金分配比例不合理,相对于奖学金而言,助学金名额偏多且获取门槛低;另一方面,与社会兼职的酬劳相比,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酬劳偏低。

(三)管理措施不到位,监督体系有待完善优化

高校在贯彻落实资助工作时,工作重心在于确保获助人员在评选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然而对于获助贫困生的后续表现缺乏相应的跟踪调查与监管。部分贫困生获助后在校表现差且对于资助金使用不合理,挥霍助学金、助而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无法依靠某项措施规定来有效界定、约束和管控以上行为,长此以往,将给高校资助工作的口碑带来不良影响。

(四)思想层面、心理层面帮扶的缺位

贫困生大多存在内向、自卑等心理,而且贫困生的家庭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偏弱。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缺失,导致部分贫困生出现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在贫困生资格认定、助学贷款申请以及还贷过程中因缺乏诚信意识导致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受资助后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低、社会化功能弱化。

(五)技能培训和就业扶助的不足

与非贫困生相比较,部分贫困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能力欠缺,心理自卑,家庭经济困难,拥有的社会资源少,而成为毕业生中就业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地停留在物质资助层面,而对贫困生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欠缺,在相关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流程等方面的优化提升。

基于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依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新思路,开展精准化资助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效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新常态下精准化资助的实现路径

(一)利用大数据概念,融入“互联网+资助”模式,着力构建资助信息化服务体系

大数据技术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数据优势,有效地促进精准宣传、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全方位地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与效率。

大数据挖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第一,完善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在学生入学前即可通过生源地相关部门获取,内容涵盖学生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和收入状况、家庭贫困档案(是否属于建档立卡家庭或者低保家庭等信息)、家庭主要的消费情况、家庭受资助信息、学生所在生源地经济水平等数据,作为大一新生贫困认定的初步判定。第二,全面采集学生在校信息。信息的内容可分为在校消费情况数据、在校收入情况数据、其他在校表现情况数据三大类。在校消费情况数据收集学生在食堂就餐、购物、洗浴、缴纳网费、饭卡圈存的具体信息。在校收入情况数据包括该生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酬劳、兼职酬劳等不同收入来源的具体类别以及数量。其他在校表现情况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评定包含奖惩情况和校方教育评价等。收集信息的渠道包括与学生“一卡通”绑定和整合校内各部门的分散数据,通过这两种方式可全方位、多层次深度整合学生日常消费流水数据。endprint

大数据库构建后,通过分析系统里的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消费水平等真实经济情况,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可以地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特别是大数据挖掘可有效地避免传统贫困认定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缩减贫困认定需要的人力物力,减少主观因素对认定准确性的影响,将大大提高贫困认定的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并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地方与高校联动,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

1.深入宣传资助政策

对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宣传,不能局限于高校内部。为了确保大学新生尤其是贫困生在入学之前能够了解到高校的资助政策,高校应当“走出去”,加强与各所贫困地区教育局、城市里的民政部门、各所中学的联系,通过线上宣传与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首先,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当地人关注度高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将高校资助“奖、勤、助、贷、免”等五大模块的具体政策做成微视频、动画片等形式,在线上进行宣传;其次,以“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重要契机,将“高校资助政策宣传”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由在校师生组队,分别深入不同的贫困地区,通过贴海报、发宣传手册、开设咨询点、授课等形式,宣传高校资助政策。

2.贫困认定双保险

精准识别是精准化资助中的重要环节,贫困认定工作特别是针对大一新生的贫困认定工作,需要生源地民政部门配合高校的工作。地方与高校联动识别贫困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地方相关部门依法依规办事,加强对大一新生真实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确保贫困证明信息的准确性。此外,高校可在寒暑假派出实践队伍,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实地走访,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并与学生居住地所在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联系,进行实地调研。

(三)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供给侧改革,为精准化资助提供保障

1.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提出“有效开展助、贷、勤、减、补工作,做好学生奖励评优和奖学金评审工作”的职责要求。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由专职人员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对于这支队伍的强化有益于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的开展。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培训体系。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执行者,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切身利益,并与校园舆论紧密联系。所以,辅导员必须对国家的资助政策非常熟悉并熟练掌握资助工作方式方法。辅导员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体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会,不断加强业务知識学习,提升工作技能。

二是加大专业型人才选拔力度。高校应积极引进思想政治过硬、有责任心、业务精、作风好、善沟通、吃苦耐劳和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资助工作队伍,按照1:25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配齐配足学生资助工作专职人员,与分管资助模块工作的辅导员一起,形成一支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资助工作队伍。

三是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激励措施。高校应将资助工作整体目标逐级分解,最终落实到个人的分目标,提高资助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出色完成工作任务者,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使每个人能看到发展的空间,这样才能提高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最终实现提升工作质量,把资助工作做得精益求精。

2.拓宽资助平台,扩展资助经费来源

充足的资助经费是精准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在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加之物价上涨,所以拓宽资助平台、扩展资助经费来源、提高资助标准势在必行。实现精准化资助的目标,切实解决贫困生的问题,不能只依靠政府和学校的资助,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应更加积极地引进社会资金,扩充资助经费,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社会资助经费一般来自于校友或者企业的捐赠。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成立奖助学基金给予高校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可以考虑面向贫困生提供实习机会,择优录取转正。这样不但可以提升贫困生的技能,而且可以为企业人才储备提供保障,形成双赢的局面,实现“造血式资助”。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福利彩票、教育基金、众筹等经济手段筹集资助经费。

(四)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资助育人的精准化

高校资助工作不能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还应与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成长成才需求为本,开展差异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实现资助育人的精准化。

一是针对有学业困难的贫困生开展学业帮扶。建立以贫困生为主体的学习帮扶小组,以学习困难贫困生为授课对象,并吸纳高年级贫困生中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为授课讲师,将授课讲师设立为勤工助学岗,对这一批学生给予经济方面的补助。如此一来,成绩差的贫困生可以得到学业上的帮扶,成绩好的贫困生可以得到经济方面的补助,即可很好地在贫困生群体内部构建良好的互助模式。

二是针对有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通过主题教育和典型教育,鼓励贫困生端正思想,摒弃“等、靠、要”依赖心理和自卑心理,发挥自身韧性和团队合作方面的优势,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专业力量介入,通过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方式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是针对有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希望在于教育,接受了教育改造后的贫困生最终将走向社会和职场。对贫困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能帮助贫困生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财富,帮助经济困难家庭逐渐走出贫困。将传统的“输血式资助”转化为“造血式资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精准化资助。此外,高校应当从资助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经费作为资助育人经费,启动不同类别的培训项目,建立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并对高年级的贫困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和一定额度的就业补贴。

四、结语

精准化资助已是当代高校资助工作的新常态,是推动资助工作不断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精准化资助工作目标,构建资助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坚实基础,地方与高校联动是有力支撑,加强高校资助工作供给侧改革是重要保障,提高资助育人功能的精准化是关键核心,四条途径的协同构建,势必有效推动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保证工作效果。

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际,精准化与精细化将是未来优化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流程、提升资助育人服务水平的努力方向,如此,确保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到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每一环节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教育公平精准扶贫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