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解并管理这颗心是人生头等大事

2017-10-20济群

中国商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魔性佛法佛陀

济群

中国商人的人生战略

在企业中,我们往往关注企业战略,却很少关注人生战略,甚至会把企业的成功等同于人生的成功。那么,企业战略与人生战略有什么关系?我们一生究竟是要为追求企业的成功而活着,还是为追求做人的成功而活着,又或者是为生命的成功而活着?我们需要一种智慧的文化、觉醒的文化,才能做出究竟的解答。

首先要认识我是谁。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就是自己,但究竟什么能代表我?很多人把身份执以为我,为这个身份而奋斗。但这有很大的蒙蔽性,让我们看不清楚自己,看不见生命永恒的困惑。

要探索“我是谁”,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其实人都有两面性。西方哲学认为人有动物性和理性;西方宗教认为人有神性和兽性;而佛教认为人有佛性和魔性。虽然我们都有迷惑和烦恼,但同时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都可以成佛。只有了解人性,我们才能知道如何选择,明了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要知道生从何来。正确地认识我从哪里来,可助我们选择更好的人生。佛教认为,每个生命的发展和延续,都有其因缘因果。天赋、缘分、命运都是过去无尽轮回中的一种累积,决定我们现在是怎样的人,而我们发展什么样的人性和心性,会决定我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佛教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就是要我们在尊重客观因缘的前提下,从因上努力,那么,结果自然就会变好。只有多种善因,遵循因果规律,多培植福报,多培养慈悲心和利他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变得更好。

第三要了解死往何去。文化的传承,会影响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如果没有正确的三观,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关键不在世界本身,而在于我们的认识。

我们的认识决定了世界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未来做出智慧的选择,就需要接受、传承一种智慧的文化。

佛教就是一种智慧的文化,不仅重视外在的利益,也重视内在的利益;不仅重视现实的利益,也重视未来的利益;不仅重视个人的利益,也重视社会的利益。自利和利他实际上是可以统一的。

企业家的成功战略在于,要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成功观。

清末,有学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出要以东方文化为体,以西方文化为用,把中西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商业文化的长处,更要了解佛教文化,立足于生命的高度。如此一来,我们获得的成功就不仅是现世的,同时也是究竟的;不仅是利益个人的,同时也是利益社会的。

一味地积极入世往往会把自己搞得很累。大乘佛教十分重视利他的修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修习慈悲,成就无我品质;在做事的过程中修习智慧,成就空性智慧。通过学习佛法,就能有一份超然的心态,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不要无事生非

当我们对生命作智慧审视,不断追问“我是谁”“什么代表我的存在”,就会发现,曾经认定为“我”的一切,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

无论是身体、情绪,还是身份、财富,哪一样是可以永远拥有的?但我们因为无明和贪著,很容易把身体当作是我,把情绪当作是我,把身份和财富当作是我,乃至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作是“我”,进而产生贪著和依赖。

问题是,所有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把身体当作是我,就会害怕死亡,害怕这个色身的消失;把身份当作是我,一旦失去身份,就不知何以自处。就像面具戴的时间长了,以为面具就是自己的脸,当没有面具时,反而茫茫然不知所措了。

人生的烦恼和痛苦来自哪里?无非是来自感情、来自家庭、来自财富、来自地位、来自身份、来自身体……如果我们看清这些和生命只有暂时的关系,就不会因为它的变化而焦虑、恐惧,不会受到无谓的伤害。

如何才能看清现实?佛法关于无我、空的思想,就是帮助我们纠正这些认知。佛法讲“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色身不存在;讲“空”,也不是否定一切存在的现象,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错误设定。当我们不断以无我和空,去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的时候,就能剥离种种外在执著,使智慧光明得以显现,从而解除迷惑,看清真相。

当内心不再有迷惑烦恼,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将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它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都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

如果幸福是建立于外在条件上,必然是肤浅而不稳定的。因为环境会不断变化,感觉也会不断变化。真正的幸福是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找到这样一种存在,才是幸福的宝藏。

心在哪里,苦乐就在哪里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

我想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当内心贪婪、仇恨、焦虑、恐惧、嫉妒、自私等负面心理产生活动时,不仅会使心痛苦纠结,甚至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只要这些心理得不到解决,问题将接踵而至,永无宁日。

同样还是这颗心,当它没有烦恼时,我们很容易开心。这个开心从哪里来?很多时候和物质条件没什么关系。就像佛菩萨的举身微笑,那种发自内心、遍布全身的欢喜,并不是因为得到什么,而是来自觉醒的心。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悟潜质,这个觉性会源源不断地带来快乐。

我曾在微博中说过佛教关于人生苦乐的认识。学佛者都知道,佛教说人生是苦。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整,而是有特定对象的。也就是说,凡夫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才是痛苦的。但對觉悟者来说,生命也是自由而欢喜的。因为惑业的背后还有觉性,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无限的宁静,无限的喜悦。

这是生命的两个层面,是由内心两大阵营造就的。其中,良性心理是我们的朋友,会让生命得到提升,给人生带来幸福,给社会带来和谐。而负面心理则是我们的敌人,会不断制造痛苦和麻烦。

佛法认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个自己,正是内心的烦恼。生活中一切痛苦,从自我折磨,到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乃至杀盗淫妄等犯罪现象,都是这个敌人造成的。从根本上说,人的两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只能堕落恶道,长劫受苦。endprint

所以,了解并管理这颗心,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魔来了,怎么办?

佛陀成道前,魔王波旬从利诱到威胁,软硬兼施,百般阻挠,但他毫不动摇:“放逸的恶魔,只是为了自身目的来此阻挠我修道。但我对福德没有任何希求,因为我已拥有信心、精进和智慧,这些都能令我调伏身心。”

佛陀还看清了波旬的十支军队:魔的第一军是爱欲,第二军是不乐,第三军是饥渴,第四军是渴爱,第五军是昏眠,第六军是怖畏,第七军是怀疑,第八军是恶毒、顽固,第九军是利养、荣誉和名声,第十军是称扬自己、贬低他人。

虽然这些魔军看似可怕,但这是对于怯弱者而言。只要发心勇猛,精进不退,一定能战胜魔军。所以,佛陀坚定地告诉波旬:“作为发心超越轮回的勇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愿失败而苟活。因为那样活着毫无意义,只会让生命堕落而非提升。曾有许多修行人就在这个阶段被迫投降,从此销声匿迹,因为他们不了解作为行者应该做的是什么。”

面对魔的诱惑乃至恐吓,佛陀没有恐惧投降,而是奋起迎战。为什么他有必胜的信心?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贪欲和恐惧。

真正能够战胜我们的,其实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内心的在乎和执著。如果一个人贪色,就会成为美色的俘虏;贪权,就会成为权力的俘虏;贪财,就会成为钱财的俘虏。只要我们还在希求什么,放不下什么,当这个“什么”出现时,我们就注定会成为失败者。因为内魔已潜伏多时,只待外魔到来,立刻里应外合。而佛陀已经战胜内在魔性,所以当外魔出现时,才能不受干扰,无所畏惧。

佛陀的这段经历,对每个修行人具有借鉴意义。降魔首先是要降伏自己,如果我们内心没有贪嗔痴,就不会被内奸出卖。一旦战胜心魔,无论出现诱惑还是恐吓,我们都有能力保持觉知,取得胜利。

苦和苦的止息

佛陀成道后,本來不想说法。因为他发现佛法甚深微妙,而众生刚强难调,很难明了其中真意。他思维:我所证悟的法甚深、难见、难解,它是最寂静、最高超的,不能只靠纯逻辑而证悟,它是微妙的,唯智者所能体验。但今世之人依赖爱执,喜好爱执,享受爱执,让世人见到真理是困难的。

后来,在梵天的再三恳请下,佛陀还是本着悲心,说法度众。于是,他来到鹿野苑,为当初追随他的五比丘说法。

在首次说法中,佛陀根据他的修道经历和印度医生治病的原理,提出了四谛法门。谛是真实之理,四谛就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这也是佛陀最初的宣教纲领。苦谛是正视人生是苦的现实;集谛是探寻产生痛苦的根源;灭谛是痛苦的彻底息灭,也就是涅槃;道谛则是平息痛苦的方法。

佛陀真是有大智慧,仅仅用四个字,就对轮回和解脱的原理作了高度概括。

四谛又包含两重因果——苦和集是流转门,灭和道是还灭门,即佛法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认识苦和苦的成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走出轮回,走向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就是苦和苦的止息。这种解决不是暂时的,而是从根本上解除轮回之因。

轮回的根究竟在哪里?从表面看,轮回是一种现象。事实上,轮回的根就在我们内心,是无明引发的贪著和需求,使我们不断追求,生生死死。我们真正需要解除的,是导向轮回的心理,而不是逃避某个现象。

如果不从内心断除轮回之根,即使躲入深山,也不过暂时得到安静。一旦进入红尘,贪著和需求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关键要解除轮回之根——没有无明,没有贪著和需求,轮回才会彻底结束。endprint

猜你喜欢

魔性佛法佛陀
手机壳设计有多魔性
魔性“三角舞”
15 Seconds to Stardom
那些年,教过我的魔性老师
春·遇见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最后的说法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养身与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