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形色色的战术核武器(四)

2017-10-19尹瑞涛

兵器知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当量核弹轰炸机

尹瑞涛

核舰对舰导弹

SS-N-1“扫帚”(苏联代号P-1)导弹是苏联海军装备的第一代舰对舰导弹,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用的舰对舰导弹,它是在德国V-1巡航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OKB-52切洛梅设计局设计。导弹长7.6米,弹径900毫米,翼展4.6米,发射质量3.1吨,射程80千米,巡航高度300~3 000米,巡航速度0.9马赫,动力装置为1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和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该导弹采用惯性导航加主动雷达导引,携带常规战斗部或核战斗部,核弹头当量为1万吨(一说1千吨)TNT,主要用来攻击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也可攻击港口和海岸目标。导弹从SM-59重轨发射架发射,该发射架为可瞄准双轨式,长17米,宽4米,高5.5米。在方位上可转动200°,最大仰角30°。导弹采用舰载“细网”对海雷达进行目标探测,也可由飞机或其它舰艇提供目标位置。“细网”雷达工作在E/F波段,其网状结构的矩形抛物面天线宽5.5米,高1.8米。

SS-N-1“扫帚”导弹

“扫帚”导弹外形像小飞机,圆柱形弹体,卵形头部,在弹体中部有一对中单弹翼。尾部有4片尾翼,其中两片水平尾翼在弹体中心线以下,另外兩片在中心线以上,呈“×”形配置。尾翼后缘均有控制舵。该导弹于1957~1959年在Z-V和G-1级潜艇上进行试装,1957年1月2日首次试射以失败告终,1958年开始服役,装备“基尔”级和“克鲁普尼”级驱逐舰,共5艘,共有100枚导弹,当时总经费约为1 000万美元。1966年,装备该导弹的驱逐舰开始进行翻新和现代化改造。该导弹从1972年开始退役,1977年全部退役。

SS-N-19导弹

苏联装备的其它核舰对舰导弹还有SS-N-3C“沙道克”、SS-N-9“海妖”、SS-N-12“沙箱”、SS-N-19“海难”,这四种导弹的核弹头当量达20~50万吨TNT,射程都大幅增加。其中SS-N-19“海难”巡航导弹最大射程达6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2.5马赫,低空掠海巡航速度1.5马赫,是世界上首型速度超过2马赫的反舰导弹。该导弹长10米,弹径850毫米,翼展2.6米,发射质量7吨,它携带一枚当量为50万吨TNT的核弹头,被称为“航母杀手”。该导弹于1971年开始研制,1979年开始装备在“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布勒克抗”号巡洋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总计生产了约300枚。该导弹的潜射型装备在“奥斯卡”级核潜艇上。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SS-N-19导弹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

核钻地弹

核钻地弹是一种能钻入地下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核炸弹或核弹头。它主要利用核爆炸所产生的地震冲击波和成坑作用,破坏敌方导弹发射井、地下指挥所等军事目标,也可用于攻击藏在极厚冰层下的敌方潜艇等目标。核钻地弹对地下目标的破坏力取决于核爆威力、钻地深度、目标周围的地质条件等因素。核钻地弹依靠动能钻地,钻地深度和弹重、长径比、头部形状、撞击速度、攻击角度等因素有关。钻地核爆炸对地下目标的摧毁作用,一般比同等威力的核弹地面爆炸大20~50倍,且在空气中形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少得多。核钻地弹穿过岩石或混凝土时,过载高达几千个重力加速度,弹体将因巨大的冲击力而可能发生破裂,内部的电子设备以及核装药很容易损坏。因此,核钻地弹的弹壳非常坚固,呈整体设计,少有焊缝,到达地面时壳体不会被撞裂,钻地弹就会依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向下钻去,到一定深度后引爆。为避免钻地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烧化弹头,钻地弹弹壳内外都有防热涂层,特别是弹壳内部与装药之间必须要有防热衬垫。为减少内部装置震动,弹体内通常还有填塞物。此外,内部装置的布放要保证弹的质量中心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才能确保钻地过程中弹道的稳定。

“奥斯卡”级核潜艇侧视图与俯视图,红色部分为SS-N-19导弹发射筒

冷战时期,为防御可能的核袭击,美苏双方都建立了大量地下工事,这些设施建于地下几十米甚至数百米处,可承受百万吨级氢弹的打击。为摧毁敌方地下设施,美国于上世纪40年代开发了核钻地弹。MK-8是美国第一种核钻地弹,1951年开始服役。它为“枪式”原子弹,直径370毫米,弹长2.9~3.4米,重约1 500千克,爆炸当量2.5~3万吨TNT,可穿透6.7米的钢筋混凝土或27米的硬砂层或37米的黏土层,可由B-45A“龙卷风”轰炸机、AD-4B“空中袭击者”攻击机、AJ“野人”舰载攻击机等投掷。该炸弹共装备40枚,后为MK-11核钻地弹所替代。

为打击更深的地下设施,1962年美军装备了B53核炸弹,它是美军装备的威力最大的掩体炸弹,爆炸当量达900万吨TNT,重达4吨,由B-47B/E、B-52、B-58轰炸机投掷。它并不钻入地下,而是在地表爆炸,利用爆炸产生的地震波来摧毁地下的目标,破坏深度达250米。该炸弹一直服役到1997年。

由于B53过于笨重、容易给地面造成放射性污染、附带损伤太大以及安全隐患难解决,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美军开始寻求一种低当量的核钻地弹。1993年7月16日,美国能源部负责防务的副助理温弗德·艾丽斯向国防部长原子能事务助理哈罗德·史密斯提议“替换B53”。10月,哈罗德·史密斯要求空军调研改进现役核武器来代替B53核弹,12月份调研结束。1994年美军开始在现役B61-7核航弹基础上研制B61-11型核钻地弹,由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联合研制。由于美国自1992年以后已经全面停止了核试验,因此B61-11是在没有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首次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发出来的核弹药。1995年7月18日,B61-11的研制项目获得国会正式授权,获批拨款3 750万美元,首批计划生产50枚。另外,B61-11所用的W-61核钻地弹头(EPW)开发计划早在1989年就已经开始实施。

从1996年2月开始,B61-11共进行了13次全面投掷试验,其中10次在内华达州托诺帕试验场,3次在阿拉斯加州进行。为充分应对潜在对手的各种地下目标,试验选取了多种钻地地质环境,包括沙地、硬质地面、岩石、混凝土、坚硬冻土等。投掷试验表明,在12 000米的高空投下,B61-11能够钻入6米干地或2~3米冻土下面。如果地层比较松软,它的钻地深度可达到数十米。到1997年1月为止,桑迪亚已生产了10枚用于训练的B61-11,后又向空军交付了9套核弹控制装置。改进计划从1月开始,由堪萨斯城工厂和橡树岭向美国空军运送改进型的全套配件,再由工程师们进行实际改进。1997年11月,B61-11配属给位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的第509轰炸机联队使用。

MK-8核钻地弹

B61-11是美军装备最多的核钻地弹,整弹重540千克,长3.66米,弹径0.34米,弹尾直径约0.57米,使用W-61核弹头,弹头引爆深度3~6米,爆炸当量300吨~34万吨TNT,可根据注入氚量的多少来调整5档当量。B61-11的钻地头锥采用贫铀合金,厚度为0.1米,装有一个113.5千克的平衡器。在高空投掷的情况下,这种贫铀弹头靠重力能射穿地下工事上面覆盖的坚固岩石和混凝土,爆炸产生的岩土冲击波和震动能摧毁深达数百米的地下目标,而且放射性物质对地表环境的危害相对较小。它采用惯导系统,在机载雷达的指引下打击目标,同时弹体加装了翼面以提高精度。该型核弹共生产了150枚,可由B-52、B-1B、B-2A轰炸机或F-16战机携带,部署在德国、英国、意大利、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军事基地。

1997年4月,时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哈罗德·史密斯建议使用B61-11核弹对付利比亚政权,以测试该炸弹的实战性能。打击目标为利比亚在泰尔胡奈建立的地下化学工厂,美国声称该工厂生产化学武器,但最后五角大楼取消了这一计划。核钻地弹虽没有实战过,不过能从常规钻地弹的实战应用来一窥它的性能。2008年以色列战机在加沙空袭中,使用了从美国采购的GBU-39型钻地弹,摧毁了哈马斯武装组织的大量地下掩体和武器库。

B-2A轰炸机发射B61-11核钻地弹

俄罗斯目前主要有两种制导钻地弹,即配备钻地战斗部的KAB-500Kr和KAB-1500L-Pr。它们均采用电视制导,命中精度4~7米。KAB-500Kr可配备380千克钻地战斗部,在发射前锁定目标,飞机投弹后即可离开发射区域。KAB-1500L-Pr可供苏-30在高空高速飞行中投放,配用1 100千克钻地战斗部,能穿透20米土层或2米厚混凝土。

战术核航空炸弹

核航空炸弹是用航空器携载投放的装有核战斗部的炸弹,是各核大国广泛装备的一种核武器。核航弹早期被用作战略目的,如美国投向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当量分别为1.5万吨和2万吨TNT。这一时期的核航弹既大又笨重,往往需要根据它们的尺寸来设计轰炸机的弹舱。热核炸弹的当量动辄上百万吨甚至上千万吨TNT,如美军B43热核炸弹威力达到2 500万吨TNT。热核炸弹成为了战略核武器的主导,当量较低的裂变弹就作为战术核武器来使用了。战术核航弹由战术轰炸机携带,威力一般在数千吨至数十万吨TNT当量之间,可用不同方式投放,在预定的地面和空中爆炸,可采用自由降落空爆、触地爆、减速-延迟地爆等多种引爆方式。

MK-7“托尔”是美军第一种战术核航弹,也是第一种装备美国三大军种的核弹,1949年由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开始研制,1952年5月开始批量生产。它为枪式铀裂变弹,胶囊型结构,长4.6米,直径770毫米,重762千克,分10种型号,TNT当量为:8 000吨、19 000吨、22 000吨、30 000吨、31 000吨、61 000吨等,可空中引爆也可地面爆炸。MK-7核弹由战斗机外挂。为便于战斗轰炸机外挂,MK-7使用了可收缩的稳定尾翼,而且采用可变威力设计,其裂变物质储存在独立容器中,可以在起飞前再放入核航弹中。该炸弹的投放使用了一种全新的低空轰炸系统,战机首先低空飞向目标,然后快速拉一个4g的筋斗,在接近筋斗顶端时投下原子弹,接着以“殷麦曼滚转”脱离现场以确保战机的安全。

MK-7核弹于1952年进入美国空军服役,总共生产了1 700~1 800枚,服役15年后被MK-28和MK-43所取代。憑借着可以伸缩的稳定翼,MK-7可以由美军多种飞机携带,包括空军的B-45“台风”、B-57“堪培拉”、F-84“雷电喷气”、F-100“超佩刀”、F-101“巫毒”,海军的道格拉斯A-1“天袭者”、A-3D“空中武士”、F-3D2B“天空骑士”、麦克唐纳F-2H“女妖”、F-3H“恶魔”、北美的FJ-1“愤怒”。另外,1960年MK-7通过北约提供给英国空军使用,由英军的“堪培拉”轰炸机运载,并部署于德国,但是这些核航弹的控制权仍掌握在美军手中。

英国第一种战术核航弹为“红胡子”核弹,为降低纯钚弹提前爆炸的风险,该炸弹的核物质使用了钚和铀,此种设计在1956年的“水牛行动”中进行了两次核试验验证。该核弹长3.66米,直径0.71米,重794千克,有Mk1和Mk2两种型号,爆炸当量分别为1.5万吨和2.5万吨TNT。1960年“红胡子”核弹开始服役,皇家空军分配到了110枚,其中48枚储存在塞浦路斯,48枚储存在新加坡,搭载机型有“火神”、“胜利者”、“勇士”和英国电气“堪培拉”轰炸机(英国皇家空军的“火神”、“胜利者”和“勇士”轰炸机的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V”,因此也被统称为V型轰炸机)。皇家海军分配到了35枚“红胡子”核弹,搭载战机有布莱克本“掠夺者”、“海泼妇”和“弯刀”海军攻击机。1971年,此型核弹全部退役。

法国第一种战术核航弹为AN-52核弹,它是在MR-50“通用战术弹头”基础上设计的。该核弹长4.2米,直径0.6米,翼展0.8米,重455千克,配备降落伞减速,当量分为两个版本:低当量版为6~8千吨TNT,高当量版为2.5万吨TNT。能够携带该炸弹的飞机有:达索“幻影”3E、“美洲豹”A攻击机、达索“超军旗”和达索“幻影”2000N-K1。1972年8月28日该炸弹进行了核试验测试,爆炸当量为6 600吨TNT,同年10月服役,共生产80~100枚,到1992年退役。

MK-“托尔”战求核航弹,右图为其投放时采用的低空轰炸系统示意图

苏联首枚战术核航弹为RDS-4“塔蒂亚娜”,于1953年8月23日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试验,一架伊尔-28战机从11 000米高空投掷核炸弹,在600米高度处引爆,爆炸当量为2.8万吨TNT。该炸弹为钚内爆悬浮核装药构造,使用了4.2千克的钚和6.8千克浓度为90%的铀235,全重约1 200千克,与美国的轻型战术核航弹Mk-5具有相同的比威力(当量质量比)。1954年“塔蒂亚娜”正式装备部队,1965年退役。列装版威力为3万吨TNT,部署在伊尔-28、图-4和图-16轰炸机上。1954年9月14日,苏联在奥伦堡州(该州的地貌环境与西德相似)托茨基试验场进行了“雪花”诸兵种合成演习,以检验核战争爆发时士兵的作战能力与武器装备的性能。当日9点33分,库特尔切夫少校驾驶一架图-4轰炸机从8 000米高空投下一枚“塔蒂亚娜”炸弹,在350米高度爆炸,爆炸威力为4万吨TNT,在距爆炸中心10千米范围内扬起辐射云尘和沙土。爆炸21分钟后,数百架喷气式战机穿过蘑菇云,对地面目标进行模拟攻击,接着坦克、装甲车和步兵冲向爆心零点。后来,在4.5万名参演的官兵中,数千人患上各种辐射疾病。

猜你喜欢

当量核弹轰炸机
为什么核弹爆炸会出现蘑菇云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十亿核弹毁灭太阳系
汽车4S店财务管理与监控要点分析
兵器组团“打雪仗”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