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种养”双促 生态富民

2017-10-19洛加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9期
关键词:饲草种养青海

文│洛加(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

青海:“种养”双促 生态富民

文│洛加(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

“两年来的实践证明,粮改饲政策顺应了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有力拉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实现了种养双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受各地和农牧民欢迎”,“青海门源县引导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3家饲草种植企业与17个贫困村、647个贫困户签订了饲草收购合同,以每吨高出市场40元的价格收购饲草5.2万吨,为贫困户每户额外增收3215元”—— 2017年4月17日,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福州“2017饲料原料暨粮改饲论坛”上做主旨报告时说。

粮改饲就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将“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协调发展的一项农业改革,主要是立足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引导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开展全株玉米青贮,发展草食畜牧业,同时提出也要因地制宜,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推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粮改饲起点是粮、方法是改、目标是饲、关键是用。

2015年起,连续3年中央1号文件提到粮改饲工作,2015年汪洋副总理在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上对推进“粮改饲”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年农业部韩长赋部长、余欣荣副部长相继作了部署和安排。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推进农牧结合,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粮改饲’试点,把‘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改成‘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2015年,农业部确定第一批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青海省湟源、互助、门源3县在列。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农牧厅迅速行动,将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工作,作为深化改革、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省委改革任务台账,加以推动落实。通过2年试点,3县种植结构由2014年的48∶46∶6调整为2016年的45∶45∶10,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草-养-肥-草”的循环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农牧民依托粮改饲参与“种植和养殖互动”的积极性和愿望空前,可以说“幸福了牛羊增了产值、乐了群众鼓了钱袋子、绿了山坡美了青海”,实现了“种、养”双促,“生态、生产、生活”三赢,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开展绩效考评。制定了《青海省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3个县级《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补贴环节、补助标准、测算方法、补助方式,细化量化绩效考评指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起省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考评小组监督指导、3县人民政府主导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县级自查考评、州县联合自评、省级考核验收的绩效考评制度。

二是建立黑名单制度,规范补贴发放。建立参与主体管理黑名单制度,将“不按协议收购、销售青贮饲草,不按时支付青贮饲草购置款,不按期偿还金融部门贷款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人,恶意抬高饲草及饲草产品价格的合作社、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作为今后各类补贴发放和项目建议取消对象。以县乡农牧行政主管部门和站所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和责任主体,成立粮改饲补贴发放工作组,紧扣饲草青贮这个环节逐场逐户核验,再发放,保证了资金使用方向的正确性,防止了截留、挪用和套用资金现象发生。

三是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社会参与度。依托青海电视台、青海广播电台、《青海日报》和市(州)县两级地方电视台、市州党报、微信平台等,多形式、多层次宣传粮改饲重要意义、目标任务、补贴措施等,营造氛围。召开省级现场观摩会,取长补短,推进工作。组织3个县互学互鉴,促使3县同步推进。以县为单位,进行培训,3县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4500余人(次),培训助力试点。开展联点技术指导,比如,门源县按照每个技术指导员服务10户参与主体的方式,开展粮改饲技术指导和服务,技术助推工作高效落实。

四是2项创新举措带动,破解资金瓶颈。针对粮改饲财政投入少,试点县饲草关联机械和青贮设施缺口大,资金紧缺且需求过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用改革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展了“资金撬动金融资本、资金借用周转”2项试点。撬动金融资金试点,与银行合作试点建立“授信池”,投入450万元(每县150万元),按照1∶10的协议撬动比例,撬动金融资本用于饲草青贮关联机械设备购买、青贮设施建设,连续两年发放贷款都超过3000万元。资金借用周转试点,以门源县为试点,采取“县级人民政府担保、企业借用周转、补贴发放前返还财政”的方式,借用资金给扶持建设的3家青贮饲草龙头企业,用于购买饲草加工机械和修建青贮设施,提高了资金效率。

2015年,3个试点县饲草总种植面积达到44.6万亩,占3县耕地总面积的25%左右,集中连片达15万亩,燕(黑)麦等优质饲草总产量达73万吨,项目青贮饲草45万吨;3县新购牧草机械100多台套、总拥有量达4500台(套);新建青贮设施9万立方米。2016年,3县饲草总种植面积达到52.6万亩,新增8万亩,比试点前增加约22万亩,集中连片达18万亩,比上年增3万亩,优质饲草总产达 101万吨,比上年增28万吨,比试点前增加40多吨,项目青贮45.1万吨,带动青贮饲草总量达47.67万吨、青干草产品21.23万吨(折63.69万吨鲜草);3县新购机械1200多台套(其中百万元以上大型进口机械3台)、总拥有量近5000台(套),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14万亩;新建青贮设施11.8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青贮窖30.71万立方米,有力助推了机械化耕作收贮,有效提升了青贮能力。

一是绿了山坡美了青海,生态效益凸显。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改变了传统的种养结构,增加了饲草总产量,2016年,3县饲草总种植面积达到52.6万亩,集中连片达18万亩,绿了3个试点县的山山坡坡。优质饲草总产量达101万吨,比上年增28万吨,比试点前增加40多万吨,缓解了天然草场压力,3县天然草原产草量由原来的190.5千克/亩提高到了253.17千克/亩以上,草原植被覆盖度由65%提高到了85.28%以上。青贮容积达30.71万立方米,青贮饲草能力迅速提高,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粉尘等对环境的污染。同以往小麦等传统作物种植相比,饲草种植每亩可减少化肥使用量5千克左右,再加饲草过腹还田消纳畜禽养殖粪便,化肥用量减少40%以上,有效减少了化肥对农业土地的污染。3县68家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开展了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大型有机肥加工厂4家,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能力迅速提升,养殖污染防止效果明显。草畜联动、种养结合、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的“草-畜-肥-草”循环畜牧业模式建立,为建设美丽新青海打下了产业基础。

二是幸福了牛羊增加了产值,生产效益显现。“青贮能力的迅速提升和青贮燕麦等青贮饲草饲喂方式的推广”双重作用下,适口性好、牛羊增膘快的青贮饲草使藏羊牦牛等食草动物的“幸福感”倍增,日增重效果比传统饲草饲喂明显提升,肉质口感显著改善,农牧民从产量产值增加和销路销售增加多方面增加了收入,真正达到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如藏羊日增重比常规饲喂提高0.05千克,一个育肥期多增重3千克,每增重1千克可节约饲料成本0.19元,一只羊可减少生产成本0.57元,按市场羊肉价格46元/千克计,每只羊可多收益82.8元;牦牛每头每天可节约饲料1.6千克,减少成本3.25元 ,日增重提高约0.4千克,出栏时间缩短30天以上,一个育肥期头均可增收900元左右。奶牛一个产奶周期头均增产牛奶700千克,节约精料600千克,可增加收入4100元左右。

三是乐了群众鼓了钱袋子,生活显著提升。3县粮改饲试点共流转土地30多万亩,流转收入约1200万元。被解放劳动力通过再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6000万元。种植燕麦等优质饲草,每亩净收益497.5元,比种植油菜亩均收入高308.25元,饲草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增收效果显著,助力精准扶贫效果明显。以互助县为例,2016年青贮饲草15万吨,可满足10万只羊单位的采食量,每只羊单位按纯收入110元计,可收入1100万元。2016年末全县存栏牛6.75万头,出栏牛2.92万头,比2014年增加存栏0.08万头,增加出栏0.32万头,每头牛按纯收入1100元计,增加纯收入352万元。

猜你喜欢

饲草种养青海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养肉牛省草料有窍门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草地休牧、禁牧期家畜饲草供给模式探讨
大美青海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