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研析

2017-10-18林洁纬

智富时代 2017年8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林洁纬

【摘 要】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总体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改革既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不能缺乏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强调了教育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对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处理好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成为了当代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指出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未来发展的路线。

【关键词】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条件

当前,我国教育状况正逐步完善,是全面深化教育体系和教学需要的具体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全民族素质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体制、推行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动力。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变,不同阶段的教育改革都各具特点与规律,反映了在不同时期里,我国的教育方向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更高效的教育概念。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探索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刻联系与发展规律,加强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提高整体教育与重点问题的处理能力,使素质教育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对教育改革的历史问题、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仅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教育状况转变的历史过程。其自身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各阶层不同的教育要求,是区别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属性。教育改革的本质是对教育进行正确的改进,目的是全面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注重教育对人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培养。明确教育改革理论与核心问题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意义,凸显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与转变模式。从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教育方式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两大主流。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借鉴西方学习模式,设立新式学堂,颁布学堂章程,标志着近代教育改革体制的开端。同时,废除科举制度,使国内逐渐形成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新式教学方法,涌现出大批思想先进的建设人才。为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坚强的后盾和力量之源。

据历史而言,我国的教育改革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首先,1977~1985年,我国首次明确教育现代化任务。主要体现在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树立重新教育社会风气和尊重知识的社会意识。使“四有”和“三个全面”成为当时改革开放教育领域发展的两个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改革与国家发展关系密切。其次,1985~1989年,关于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内容指出教育改革必须要加强宏观管理,调整教育结构,改善教育方法,明确教育方针,适应教育内容。是教育从政治服务到经济服务的重要转节点。无疑是当时全面开展教育改革的历史突破。再者,1990~2003年,教育发展呈现社会产业化现象。在经济主义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过分扩大教育发展规模,追求效率迅速增长的尴尬局面。而且,在增加社会接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衍生了教育经费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合法性[2]和合理性。加剧了教育问题的滋生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最后,从2003年到现今,凭借我国在多年教育改革的经验上总结了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和实践理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义务教育法》等具体法例,制定了当前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促进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提高科学教育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减少教育失衡现象。

实行教育改革是当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其多元的发展方向意味着教育改革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是教育改革与时俱进,自我发展的本质体现,又是改善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

二、教育改革的表现特征

第一、教育改革方式呈现灵活性。主要体现教育方式适应社会层次变革内容。通过教育系统的不断调节,改革内容可以进行重新整合和重组结构,从而产生新的改革方案,逐渐更改滞后的教育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表现了教育改革过程既灵活又复杂,让教育改革活动通过渐变形式进行科学的基础架构,实行深入且系统的调整和运行,使教育改革内容的各个主体加强相互的联系,避免出现改革任务的不明确和模糊性[3]。促使改革实践中不断明确教育模式,提升国家的教学质量。注重教育改革的整体运行,妥善处理教育发展问题,加强教育改革力度,明晰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教育改革目的具有价值性。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且影响广泛的社会活动。通过必要的改革,使得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实施教育改革目的是维持教育事业的价值判断和实用效果,使其改革范围更具针对性、实质性,有别于其他的社会改革活动,积极地推动教育全面改革,遵循良好的教育模式,配合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具体改革过程中实现质的突破。同时,教育改革也制定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活动规划和建设蓝图。为教育的有序实施提出了明确的主体方案和具体操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氛围,增强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第三、教育改革效果表现广泛性。教育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且长远的影响。渗透着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素质,提升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改革实践。是教育内容不断丰富,追求高质教育的具体表现。为教育改革提供清晰的行动基准,具有较强的标准性与竞争性。检验教育改革产生的效果是否在社会生产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合理运用。通过社会表现,衡量和评价教育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重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文化培育和文化修养,重视教育改革力度,满足教育活动对社会和个人的文化需求,加强教育改革的准确性,避免改革滞后现象,取得改革新成效。

三、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发展的意义

教育改革意味着教育现状发生了实质改变。教育要改革,就需要转变教育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条件。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类的基本素质为主要目的,是注重人类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对国民实施基础教育具有协调作用。包括制定教育目标,改善教学方式,维持教学秩序,调整基础内容,培养教学特点,充实教育架构,使基础教育可以获得重新定位的机会,赋予崭新的教育理念。另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表现了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理论结构、实践内容、运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其他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因而,如何通過素质教育对教育改革进行可持续发展,加强教育改革对素质教育能力提高,都是我国教育事业需要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endprint

四、素质教育发展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环境尚未改善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实践的一种先进学习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创造性技术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机构,教学团体,以及各家庭的积极配合,是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但是受到我国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大部分办学团体、社会机构、学生家长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学习潜能,忽略了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价值、生活态度的积极影响。仅凭“应试教育”的成效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科学的学习计划,减低持续的学习能力,忽视提高的个人素质,导致影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意识到素质教育是自身对知识的渴求与实践,因而造成学习层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良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成长,对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二)教育模式有待转换

教育模式是人们在尊重教育规律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个人素质的高效方法。是直接体现人的认识和发展的综合评价,是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途径和基本手段。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运行。限制了教育改革层面的发展空间,对教育的持续发展增添了不穩定因素,缺乏可行的教育方案,制约合理的资源配置。可见,单凭唯一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要求,使部分的教育模式出现滞后性和盲目性,在客观上是忽视了个人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牺牲了其他方面发展为价值。另外,片面灌输知识内容,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使个人缺乏自学能力,减低创新要求,出现思维单一的现象,造成教育利益化,学习机械化的不良现象,无助于社会通过教育实现培养高质量的建设人才,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个人特点,影响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成为建设教育事业的瓶颈问题。

(三)教育认识有待提高

要做好教育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基础教育返璞归真的重要环节。但是,基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基础教育在片面追求升学指标下变得商业化、利益化,使基础教育原有的本质和特性逐渐消失或被扭曲。加剧了教育改革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的规范和秩序,背离了教育原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规律,迫使学生走向畸形发展。并且,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欠缺有效的规划,从而出现某些教育工作者只着重“专业个人主义”,[4]欠缺教育团体合作经验,削弱了不同教学模式的关联性和积极性,使自身形成某种特定的工作思路,教育习惯,无助教育工作者提升自我的专业教育和改善教育工作任务。使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有限,为摸索教育改革道路,积累教育经验带来一定的挑战,制约了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

(四)教育设施需要优化

教育环境对人类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性。要改善教育发展氛围,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强素质教育的建设水平就需要打造合适的教育气氛和文化环境。现时,城镇的教学环境条件相对成熟,教育设施较为完善。但是,关于其他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而言,零星的教育设备、落后的教育模式对实行素质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如何建设理想的教育设施,提高个人的学习兴趣与技能培养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科学的教育设备对个人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功能,加强教育设施现代化建设,是突出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合作关系。教育离不开工具的发展,一旦教育设施资源不足,就会影响教育的日常运行和正常规律,约束教育改革的投入力度,使教育环境难以有效改善,影响实行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五、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树立素质教育意识

教育是社会总体发展的一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源泉。切实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培养素质教育意识,是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建设趋势。促进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和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质内容。改变单纯追求教育指标、急功近利的教育态度。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过程,也是提升全体民族、国民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有益于发展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充分突出素质教育的优势,形成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的教育体系。意味着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和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如何有效发挥素质教育在教育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就要保持在思想上、工作上、教学上等方面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和肯定,认识和了解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快我国教育改革进程步伐,实现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坚持可持续教育研究,丰富基础教育内涵,展现教育促进改革,改革引领教育的全新发展形象。

(二)加快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水平,推动教育改革全面进行。是社会各界对教育重视的深刻表现。是教育事业与时俱进的外在要求。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科研精神,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自我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技能,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充满自信和承担责任,有利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打破现时教育发展局限,开拓教育改革新局面。使素质教育全面均衡且优化实施,力图在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端正素质教育的轨迹,秉承教育改革理念,转变落后教学模式,完善教育管理架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执行教育体制等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和评判标准。有效地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扩大教育发展途径,既可丰富我国教育资源,又可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活化教育改革机制,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增强教育工作的务实性和具体性。

(三)努力改善滞后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反映素质教育水平是否先进的内在因素。是人类经过时间检验对教育进行多番实践的一种教育战略。是现时我国推行和采取的一种教育手法。目的是延伸教育对各领域的正面影响与改革成效。使我国素质教育以自身内在的潜力带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将崭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活动,教学评价等内容来改善落后的教育模式,根据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改革的特点,从而确认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运行。并且,除了注重教育模式,还需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前的教育状况,拓宽教育知识手段,增强素质教育实践价值,不断提升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望与理解。改变滞后的教育方法,从能力上提升教育水平。更好地推广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可见,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改革自我检验的发展需要。使素质教育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鼓励,有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机制实行多元文化改革。

(四)加强优化社会教育条件

从教育的长远建设而言,优秀的教育条件是影响教育改革的外在因素。处理教育问题时,使用全面、多样的教学设施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能动发展,有效地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做好各类教育工作,创造更多的优秀教育资源和社会条件。让基础教育设施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上升空间。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实现教育条件最优化,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的教育环境,强调素质教育需要接纳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是教育现代化、教学先进化的基本表现。在优化教育条件情况下,更要努力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加教育发展资源,有效减少教育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把握一切可行的机会,实现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让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形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人民网,2008年10月8日.

[2] 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4.

[3] 杨聚鹏.教育改革的本质:教育改革的特征及类别[J].现代教育管理,013(1):8.

[4] 杨舒涵.浅谈高校素质教育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7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改革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微课程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