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之物”

2017-10-17李文炼

卷宗 2017年26期
关键词:批判黑格尔康德

摘 要:“自在之物”是康德哲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也是康德划分现象与本体的一个逻辑预设。在康德哲学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我们的知性无法达到的层面。但,此观点遭到黑格尔的批判,他认为,康德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荒谬的,“自在之物”就是概念,是完全可知的。通过黑格尔的批判我们进一步看到了康德“自在之物”的局限。

关键词:自在之物;康德;黑格尔;批判

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他对康德、谢林哲学的批判,尤其谈到了他的哲学与康德哲学许多不同之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多方面的,他从辩证逻辑出发,批判了康德主客的区分、自在之物不可知、先验范畴等。本文主要探讨黑格尔对康德自在之物的批判,以及黑格尔的哲学认识论。

1 “自在之物”的概念分析

“自在之物”(Ding an sich, 英文thing-in-itself),又被译为“物自体”、“物自身”。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是首位提出“自在之物”概念的哲学家。 “自在之物”也就成了康德哲学的专用名词。康德的“自在之物”概念是与他的不可知论结合在一起的,这引起了后来许多哲学家对“自在之物”概念的批评。而在黑格尔哲学中,那个“自在之物”的世界是可知的。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康德与黑格尔的“自在之物”,还得分析“自在”、“自为”概念的含义。

“自在”、“自为”的概念首先是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提出的。自在(in itself):即潜在之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它就像是一个胚胎,还尚未实现出来,只是具有可能性,是潜在的。在《列宁全集》中谈到:“自在的就是潜在的、尚未发展的、尚未展开的。”而从康德哲学来看,“自在”事物是我们不可认识的事物,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的东西。康德的“自在”世界纯粹是那个我们不可知的世界。与“自在”相比较,“自为”(for itself)有现实、实现之意。潜在,是一种不自觉的,而自为是有自觉性的。自为是潜在的东西得以实现。

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在自在阶段,自身包含的对立面尚未展开,表现为存在、客观性;到自为阶段,表现为本质,潜在的区别和对立、斗争得以显现,概念达到映现;最后发展到概念阶段,思维征服、统一了存在,绝对理念就成了自在自为的、最真实的东西。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前面较低的概念就是“自在的”较高概念,而较高的概念则是“自为的”较低概念。存在是同一个东西的“自在”,而本质则是它的“自为”。存在是本质的内容和现象,本质是存在的真理。黑格尔关于概念由“自在”到“自为”发展过程的叙述,以唯心主义歪曲的形式表达了包括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性,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2 康德哲学中的“自在之物”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中谈到:“在这部批判的分析部分将要证明,空间和时间只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因而只是作为现象的物实存的条件,此外如果不能有与知性概念相应的直观给予出来,我们就没有任何知性概念、因而也没有任何要素可达到物的知识,于是我们关于作为自在之物本身的任何对象不可能有什么知识,而只有当它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也就是作为现象时,才能有知识”。在这里,康德是将经验对象与自在之物作了区分的。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我们不可认识的,我们能认识的是那些在时空中所呈现出来的经验对象。

“自在之物”这个概念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康德分析了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他认为,一切经验中都有先天的知识成分,否则经验本身不可能形成。任何一个经验既包含先天的成分 (时间与空间两种先天直观形式和纯粹知性范畴),同时也包含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即自在之物 (它本身不可认识) 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的知觉和印象。”也就是说,现象是呈现在直观和经验中的东西,在现象中包含了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所产生的印象,我们才能获得有关它的普遍必然的知识。但是,自在之物是现象的基础,它是超验性、超经验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直观和经验中,不可能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它只能是刺激我们感官的一个东西。在康德的哲学中,自在之物是在我们之外就存在的,它是我们认识的现象的唯一基础。即便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是什么,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客观存在。

康德为什么要区分现象和物自体呢?一方面他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主客之分。我们所得到的知识,是我们的理性能力运用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认识现象所得到的。我们只能认识那些对我们的感官所显现的事物,即现象。这些显现出来的事物背后还有支撑物,那就是物自体。由于物自体不出现在空间和时间中,不是我们的感官所能达到的,所以不能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然而,不能认识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它们仍然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区分现象和物自体是要将我们的知识限制在经验世界的范围内,知性范畴作为先天的认识形式,只能在经验范围内使用。如果像唯理论者那样,超验地使用知性范畴,将范畴用于上帝、心灵、物质宇宙等超经验对象,不但得不到任何知识,还会剥夺信仰的地盘。所以,康德区分现象和本体(物自体),一是为了得到准确的知识,二是为信仰留下地盘。

3 黑格尔哲学中的“自在之物”

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中也简要提及到了“自在之物”。首先,他谈到:“在康德哲学中变得很著名的自在之物,在这里从它的起源方面显示出它是在自身中的抽象映现,这种映现与在他物中的映现相反,并且与有差别的规定相反,是作为在他物中的映现和这些规定的空洞基础加以坚持的。”从这里可以看到,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极其抽象和空洞的,毫无规定可言,它是与他物中的映现相反的。張世英先生在他的《黑格尔<小逻辑>绎注》里也是如此解释的:“‘物既然是包含‘他物反思的东西,是依存于他物的东西,则所谓‘物自身的概念显然只能是抽象的,因为‘物自身只是片面的‘自身反思而无‘他物反思;无‘他物反思(‘不反映他物)则必然‘不包含任何有差别的规定,必然是一个在一些规定性背后、脱离了规定性的‘空洞基础而已。”但是,黑格尔的“自在之物”是指潜在的性质,就如“人自身”一样,是在一个人尚未成人以前的潜在性,然而这个“自在之物”是要发展的,它会超越这种抽象的自身映现,而发展成他物的映现,也就是把这种潜在的各种规定性表现于外,展示在自己和他物的关系中。endprint

黑格尔也谈到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本质就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实存就是现象(Erscheinung),而现象就是那个自在之物的真理。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在之物”在黑格尔哲学里是可认识的对象。黑格尔还谈到,他的“现象”和康德的“现象”是不同的。黑格尔认为,康德所理解的“现象”还只有主观的意义,他在“现象”之外还坚持一个抽象的本质,那就是我们不可认识、也到达不了的“自在之物”世界。黑格尔则认为,现象是本质的直接表现,现象世界之所以如此是世界的本质使然。当我们认识了现象的时候,同时就认识了本质,那个本质并不是在现象的背后或者是彼岸的。

斯退士在《黑格尔哲学》中谈到他对“现象”的理解。他说:“我们习惯于认为感性世界就是现象,但现象乃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哲学概念。感性世界并不是在一开始时就作为现象而出现在我们面前。相反,它意味着完全独立自存的东西。”如此看来,在黑格尔哲学中“自在之物”的存在,就是事物的本质的实存,而且黑格尔反对将“自在之物”与“现象”分割开来。他认为,自在之物本来在自身中就具有一种外在的反思,并把自己规定为赋有自身的规定、特性之物,因此,使事物成为纯粹的自在之物的那个抽象,是不真实的规定。总之,黑格尔的“自在之物”并不像康德所说的那么玄,他的自在之物是可知的。

4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康德所談的“自在之物”和黑格尔所谈的“自在之物”是不同的,这点不同可以从他们的认识论和存在论来分析。同时,黑格尔也批判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的不可知论。

康德的物自体就是事物本身。如感觉的“杯子”这个现象,在感觉的“杯子”后面,还有一个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物自体。物自体还指传统的实体,康德称为“理念”,即上帝、精神、世界。康德的“物自体”与柏拉图谈到的“理念”有相似之处,都是背后那个最真实的东西。而黑格尔却批判了康德的这种说法。他指出,“自在之物(在这种物中也包括精神、上帝)这个概念,是在抽去对象展示给意识的一切东西,抽去对象的一切感觉规定和一切特定思想的限度内表示对象的。很容易看出,这里所剩的东西是完全抽象、极其空洞的东西,它仅仅还是作为彼岸世界得到规定的,是表象、感觉和特定思维等等的否定东西。”贺麟先生在《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中谈到:“黑格尔说,康德的‘物自身实际上即‘我自身,即空虚的自我将他自己空虚的自我形成对象,因而形成物自身的观念。物自身是莫名其妙的抽象的我自身。故我自身也是抽象的物自身。黑格尔的意思是说,没有物自身的丰富内容,也就没有我自身的丰富内容。”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物自身并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知的,物自身随处表现在现象之中,透过现象可以认识物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并且他认为,如果康德不如此抽象物自身,是可以达到内容丰富的统一性的。

康德认为物自体不可知,是因为他将我们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了。康德认为,凡是我们感官的材料以及感官认识的对象都是主观的,而康德便是要从这些主观中去探索客观有效性,因而他提出了范畴,他认为范畴表就是我们主观的客观性,是先天的认识。康德认为物自体是客观的,不可知的,我们可知的只有现象,他还认为感性的东西都是主观的。而他所给出的范畴表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在这个基础上他想把这种客观性建立在主观上,企图解决这种主客观的对立。

黑格尔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并从他的整体观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康德主客观的划分以及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黑格尔虽然也承认感性事物是主观的,却不承认物自体是客观的。

5 总结

从康德的批判哲学到集大成的黑格尔哲学,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尤其是在黑格尔时期,西方哲学达到一个巅峰状态。黑格尔的学说在后来的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或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的学说也有继承,但更多是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他们之间的差异来源于他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角度不同。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从康德能到黑格尔(从黑格尔的哲学中我们能看到康德哲学);但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从康德到不了黑格尔。其原因就在于,黑格尔所谈的哲学与康德哲学是不同的。康德站在二元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世界。黑格尔则从整体的、一元的角度来描述世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自然会产生许多分歧。关于“自在之物”的不同观点只是其中的分歧之一。

参考文献

[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贺麟:《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张世英:《黑格尔<小逻辑>绎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列宁:《哲学笔记》,林利等译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6]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 W.T. 斯退士:《黑格尔哲学》,鲍训吾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列宁:《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9]谷永新:《康德物自体学说的含义及其意义》,《北方论丛》,2011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文炼(1992-),女,汉族,重庆武隆,硕士研究生,外国哲学,四川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判黑格尔康德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