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区开放过程中道路改造问题研究

2017-10-17陈大巍何凌云孙增寿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7期

陈大巍+何凌云+孙增寿

摘要:有针对性地开放住宅小区的道路是目前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有效方法,但住宅小区道路的设计标准和结构构造都有别于市政道路。开放后交通量的骤增可能会导致这些小区道路不堪重负而破坏,影响居住区居民的正常出行。通过对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的等级进行对比,确定小区开放应以小区级道路为主,以城市支路为标准进行改造。从受力的角度把道路分为三类。用聚类分析法详细分析了每一种道路的差别和它们的不足之处,并得出最后结论:小区开放前应对小区级路改造升级,在提高承载能力后才能开放通行。

关键词:小区开放;聚类分析法;道路升级改造;

1.前言

面对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压力,国家要求“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以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市政道路、小区道路的建设单位、建设标准和结构构造是不同的。本文旨在从道路结构构造角度对小区开放改造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找出小区道路不满足城市道路标准的项目及程度、小区道路改城市公共道路的可行方向。以期对小区开放所面临的道路改造提出建议,實现小区道路的过境通行。

2.小区开放道路的确定

城市道路按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其中支路宽度要求为15~30m[1]。

居住区内道路级别分类及其道路宽度应符合表1规定[2]。居住区级道路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主要解决小区内外交通,已经考虑了城市公共车辆的通行。但是小区级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主要解决居住区内部交通问题,要求开放的道路主要是指这一级小区道路。而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宽度过窄,不作为开放的对象。

快速路和主干路对于道路设计的要求过高,小区改建道路及道路红线不能满足其结构和宽度的要求。而次干路和支路的作用是与主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应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5],符合小区开放道路的服务特点。所以本文研究对象为小区级路转变为城市支路的改造。

3.城市道路数据调查与比较分析

3.1城市道路数据的采集与分类

经过对14条城市支路和11条小区级路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道路路面都是以沥青或者水泥混凝土作为面层。根据道路实际情况和数据特点,将小区道路分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半刚性基层的道路,如表2;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柔性基层的道路,如表3;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道路,如表4:

3.2沥青混凝土路面数据处理分析

3.2.1数据的初步比较

分类一中小区级路3和城市支路1结构相近,对二者比较后发现,小区级路3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粗粒式沥青混凝土和二灰碎石三层都比城市支路1的厚度薄,二灰土层厚度相当。小区级路3总体强度不及城市支路1。

3.2.2数据的聚类分析

本文用聚类分析法来分析道路数据,用欧几里得距离来表示沥青混凝土路面分类二中各条道路间的相似程度,以此表示每条道路的相似程度。

小区级路2与城市支路7结构最为相近,所以对二者进行比较。虽然二者的中粒式混凝土层和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厚度相同,但是小区道路2的细粒式混凝土层和天然级配砂砾层的厚度都不及城市支路7,且缺少沥青封层。所以小区道路2的总体强度不及城市支路7。

3.3水泥混凝土路面数据处理分析

3.3.1数据的初步比较

根据道路结构材料的厚度和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材料强度等级可以发现:

(1)小区级路5表面使用水泥砂浆找平层,下面铺有C15水泥混凝土,强度明显不能满足城市支路的标准。

(2)基层厚度以20cm为宜。用基层厚度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或者说借以降低面层应力或减薄面层厚度一般是不经济的[3]。小区级路6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太薄与20cm要求相差8cm,是不符合城市支路要求的。

3.3.2数据的聚类分析

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道路时,采用和前面分析沥青路面道路一样的聚类方法。

(1)小区级路2和城市支路4比较,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足够。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足够,总体差别不大。

(2)小区级路3和城市支路2比较,小区级路3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不够。

(3)小区级路7和城市支路3比较,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不足,小区级路7薄了20mm。且三七灰土与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相比厚度薄100mm。小区级路7不符合城市支路的强度要求。

(4)小区级路4和城市支路1比较,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较薄,差了20mm。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层和碎石层都比城市支路薄。所以面层宜加厚至200mm以上,这样可以弥补基层的不足。小区级路1和城市支路1比较,水泥混凝土面层薄了20mm。二灰碎石基层比水泥混凝土稳定层薄了70mm,且小区级路1缺少级配碎石基层。所以小区级路1不符合城市支路的强度要求。

(5)小区级路8、9聚成一类,道路结构与城市支路相似度低,且都缺少必要的水泥稳定碎石级配层。所以不符合城市支路的强度要求。

结论:

首先,本文通过对小区内道路和城市道路的等级进行对比,确定了小区开放应以小区级路为主,以城市支路为标准进行改造。其次,通过对道路结构的深入研究,从受力的角度对道路分类。本文将小区内道路分类。然后,用聚类分析法,对比小区级路和城市支路,详细分析了每一条小区级路与城市支路的差别并论证了它们结构的不足之处。最后得到结论:小区开放前应对小区级路改造升级,在提高承载能力后才能开放通行。

参考文献:

[1]GB50220-95(1),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GB50180-9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黄晓明著.路基路面工程(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