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小城市防震减灾避难空间系统的布局分析

2017-10-17刘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7期

摘要:目前我国地震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地震产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地震的发生地大部分都分布在一些中小城市,这些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其设施更为薄弱,资金更为匮乏,配套不足,其在建设和规划防震减灾避难空间上也存在着较大问题,一般只考虑建筑物的结构是否能够达到抗震的要求,真正的减灾防震能力还非常薄弱。因而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中小城市的相关避难应急场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布局,将其整体的应急能力提升上去,以更好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中小城市防震减灾应急避难空间的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地方,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以使城市的安全得到更好的确保。

关键词:避难空间;防震减灾;布局规划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非常严重的地震灾害,严重的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了将这类地震灾害带来的威胁尽量的减轻并进一步避免,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减灾防震法规,以更大程度上使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保证,以使社会主义的整体建设过程得以顺利推动。一般地震灾害多数会发生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中小城市,而其内部缺乏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同时对于此类项目的重视和规划程度都存在不足,导致这类城市中的防震减灾能力是非常缺乏的,需要将这部分进行及时的补充,实现中小城市中避难空间的合理布局。

一、我国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空间系统的现状及其问题点分析

1.我国中小城市防震减灾空间系统的现状

在进行规划和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的过程中,我国已经得到了一系列的理论上以及实践上的相关经验,但是此类工程的作用以及地位并未得到有关部门和市民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中小城市中,避难场所已经建立起来,但很多情况只是实现一个试点的作用,系统性的布局并没有实现。同时规划以及建设避难场所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很好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也没有丰富的实践性经验,导致在全国范围内的建设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防震系统使用效率不高,同时减灾防震的能力也降低了。另外,在一些小城市中,并未规划救灾系统,只是根据要求单一的建设避难场所,缺乏整体的贯通和联系,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2.中小城市避难空间系统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布局

根据目前统计的我国避难场所的分布情况,分布于东部沿海以及省会等大城市的较多,分布于中小城市以及西部地区的较少。而对于已经建设避难场所的区域,分布往往过于集中,这种情况很难实现协调和整合的效果。在规划城市整体布局时,未能考虑规划和建设避难场所的问题,只是对已有设施进行改造,导致其利用效率很低。

(2)不完善的资源配套

现阶段,城市避难场所存在着的配套设施不足,不能够满足规范要求,以及规范性的指导不具备强制性要求等问题。因而,虽然一些中小城市已经将一些避难场所建立起来,但其规模比较小且数量也很少,其配备的相应资源也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实现防震减灾的作用。

(3)指示类的标志不明确

在总体规划城市布局时,因为缺乏相应的认识,已经建立起来的避难场所都处在比较隐蔽的位置,其周边并没有非常清晰明确的指示标志,仅大体方位给出指示,人们对其具体的位置在哪并不重视。另外,建设以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不到位,一些标示存在着损坏的情况,一旦突发事件发生,避难所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

(4)减灾防灾的综合能力不足

在中小城市中,已经建设的避难空间系统大多主要是为了实现地震灾害的抵御作用而建设的,并没有综合考虑其他灾害会带来的相应危害,在这样模式单一的情况下,系统整体的减灾防灾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因而,需要从原有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提高避难空间系统抵御多种类型灾害的能力,将系统整体的减灾防灾能力提升上去。

(5)系统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

管理城市避难系统的相关工作,需要多个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同时地震类灾害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都较高,这就加大了整个管理过程的难度。虽然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其相应的维护和管理的要求,但是实施措施并不具体,导致其恶劣的周边环境,设施丢失或损坏严重等情况。

二、中小城市中避难空间系统的布局改善

针对目前应急避难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需要确定其问题的根源,确定其布局规划的合理性,结合中小城市的现有条件,对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实现避难空间布局的优化过程,将更为高效、合理、科学的系统建立起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实现避难空间系统规划的专项编制,建设更为规范的系统

应针对城市的实际情况、用地资源、人口分布、地质构造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确定如何编制其专项规划,这个过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指导,明确整体的需求,将构建工作进行细分并逐一落实。同时在编制规划时还需要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情况,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要求,使其服务半径能够将整个城市覆盖,将更为合理科学的系统构建起来。

2.合理科学的构建避难空间系统

各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老城区的建筑物具有较大的密度,其房屋大部分已经长时间的使用,具有较差的抗震能力,其安全隐患也会较多,其房屋非常有可能在地震中产生倒塌,而新城区的具有较低的建筑物密度,在使应急避难和疏散的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一些次生灾害容易发生的位置避开,能够实现分布均衡、建设分级进行以及兼顾远近的目的。同时,因为建设避难场所的要求是很高的,不是随便一块空地就能够满足要求,因而需要严格控制其建筑用地,选择过程中必须满足抗震相关规范和指标。

3.将应急指挥中心建立起来,保证救灾道路的通畅性

由于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以及突发性的特点,其发生时疏散市民的过程一般都是秩序混乱,没有组织性的,导致踩踏事故极易发生。因而每个城市都需要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在灾害发生时,实现其及时疏导市民的作用,将踩踏类事故尽量减少,使伤亡数量尽量降低。在规划城市中的避难场所时需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使其周边的疏散通道以及城市道路都能够保证畅通,并且保证避难场所的出入口都能够实现与城市道路进行有效的连接和贯通。

4.对避难系统的加强维护和管理工作

避难空间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合作才能完成,因而需要使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得到加强,将对应的管理制度制定出来,将系统相关的管理机制确立起来,并明确相应的权责,使管理以及维护的工作都能够实现由专人负责,以保证整体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灾难发生时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防灾减灾的目的。管理单位进行日常的维护工作,应急单位也应做好考核和抽查的工作,以保证其内部设备和设施的作用。

5.政府需要加强宣传工作,将市民整体的应急避难意识树立起来

建设避难场所是实现城市安全维护的重要工作,政府需要推动加强这项工作的落实,将整个社会的应急意识增强,使人民的自救能力提高,可以使城市在灾害中的损失有效降低。

三、结束语

中小城市的避难系统的合理规划和布局能够有效的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因而需要从政府到人民群众都将这种意识增强,注重避难空间的建设,进行有效的维护,明确相应的权责,改善避难空间系统存在的各类问题,实现系统的改善,以實现更好防震减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少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2]赵敏,杨剑.浅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以绵阳市为例[J].安徽建筑,2012,19(1):74-75.

[3]冉茂梅.基于地震避难行为心理的避难地空间体系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

姓名:刘文(1963.01--);性别:男,籍贯:安徽省金寨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安徽省委党校;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防震减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