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7-10-17李海燕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资金体系政府

李海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成为技术型的高校,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与社会接轨,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要选择。本文就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探讨该模式更有利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政府;资金;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21-02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需要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正是这一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一、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成为技术型的高校,在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处于不败之地,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道路,与社会接轨,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要选择。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標

高校各专业的开设与教育其本质就是就业教育,是一种重实践,以能力为本,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发展的一种教育,如何实现其教育目标,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教学只有和产品结合起来,只有和企业结合起来,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的本领。对学校来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产业发展密切相连,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同时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于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改善教学效果,进而更有利于高校各专业明确教学目标。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环节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和提升;另一方面,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又成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双方人员在教学配合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扩展。

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学生就有大量从事实践的机会,尤其是对于一些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把实习过程和产品形成过程紧密结合,学生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产品的“数量、质量、交货期”、技术标准、工艺纪律等对企业的重要性,只有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贯通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企业经营的目的是盈利。由于二者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校企双方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这方面能给二者架起桥梁的就是政府。遗憾的是,虽然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推动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文件,然而政府的提倡只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刚性约束机制,这样建立的合作关系,大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难以持久的低层次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

2.合作模式单一,合作内容不深人

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高等教育,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然而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共建学生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总体来看,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人。

3.校企合作的经费难以保障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校企双方联合进行科技研发,共建科研和学生实训平台,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现状是,国家和大多数地方政府鼓励和推动校企合作的奖励拨款制度和财政拨付机制还不完善,国家对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税费、信贷优惠政策还没落实到位,社会捐助渠道也不畅通。资金的投入必定有限,校企合作的深度难以保证。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校企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建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但就现状来看不容乐观。很多地方高校的师资以理论教学为主,无法适应实验、实践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更谈不上和行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等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而企业师资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多数理论功底不足,而且缺乏从事高校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

1.高校和企业要改变认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二者要从认知层面重视该模式。对于高校而言,要首先认识到产教融合不是发展的权宜之计,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一项人才培养的长期战略和主导模式。只有不断推进产教融合,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潮,深度融入地方主导产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对于行业、企业而言,要不断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而企业所需要的好用、管用、实用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只有与高校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来。所以,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要放弃短视行为,敢于进行长效投资;就要积极牵手地方高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产教融合,把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现存的《职业教育法》关于学生实习的问题。对政府、社会(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过于笼统,对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的规定并不明确,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政府不动”的局面。要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职能。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根据地方发展的宏观战略、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和供给引导学校在具备软硬件的基础上开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避免学校在建设专业时的盲目性和区域内学校专业的趋同性。同时还可以成立由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地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讨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解决教学和培训中的具体问题,实现产教完全融合。endprint

3.建立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体系

为了保障产教融合顺利开展,学校和企业应争取多元稳定的经费投入,这就需要中央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要求,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下转45页)(上接21页)支持校企合作事业的发展,而且该专项资金应当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增长。并且中央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职工培训,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鼓励企业吸纳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并对接受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开辟校企合作信贷业务;畅通社会捐款机制,吸纳社会捐助资金支持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近几年高校的双师型教师有所增加,但是真正有行业背景或实践经验的老师很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必须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作為学校,首先,要探索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建立激励机制刺激在岗教师提升技能、下企业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其次,向社会聘用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其三,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技能水平。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5.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评价体系

高校应该围绕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突破传统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的束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坚持“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建立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形成对教育教学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检查与评价。学校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评价制度,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学生评价手册,评价主体有学校、企业、家庭和学生,对校内学习、企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进行全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养成教育、学业水平、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及实践活动记录等方面。对每个学习项目进行过程评价,既有老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并将多方评价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

总之,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高校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这一模式,是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实用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万木,谢明荣.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周世青.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校企一体化办学[J].辽宁教育,2012(6)

[3]秦斌.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培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N].广西日报,2014-8-5.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金体系政府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