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豆进口与我国粮食质量安全

2017-10-16路子显

粮食问题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总产量大豆蛋白质

◎路子显

论大豆进口与我国粮食质量安全

◎路子显

作者介绍了新世纪来临之前我国大豆作为蛋白和油料资源面临的危机,简单回顾了起源于我国的大豆发展和兴衰历史,论述了世界大豆产业的崛起,特别是美洲大豆的异军突起。分析了中国大豆依赖进口的后果,提出了大豆是中华民族之命脉的论断,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剖析了究竟玉米和大豆两个主要农作物对于中华民族孰轻孰重。

大豆进口蛋白质危机油料危机粮食质量安全

一、前言

早在1878年,恩格斯就说过“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1]”。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不与蛋白质有关,故有人称蛋白质为“生命的载体”。在人体各个器官、组织和体液内,蛋白质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成年人体重的16.3%是蛋白质。可以肯定地说:哪里蛋白质短缺,哪里的生命就会遇到麻烦;哪里蛋白质充裕,哪里的生命就会丰富多彩。

大豆原产于中国,不仅是中华民族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传统农作物,而且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一般大豆含蛋白质40%上下,含脂肪20%左右。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民依靠大豆和其它作物轮作,依靠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能力,实现培肥地力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业化生产氮肥以前,大豆曾是支撑我国粮食生产氮肥来源的坚实后盾。

表1 :中国大豆在二十一世纪来临前的进出口贸易逆转[2]

二、中国大豆产业的兴衰

(一)古代中国大豆的辉煌历史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这是世界所公认的。H. W.江森(Herbert W.Johnson)在《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大豆是中国文明基础的五谷之一(水稻、大豆、小麦、大麦、粟)。”库津在《苏联大百科全书》中也写道:“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开始栽培这个作物[3],……。”

据考证,当初商代的甲骨文上也发现了有关大豆的记载。公元前5世纪的《墨子》文章中载有:“耕家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管子》中记有“有种大菽、细菽,多白食”;《吕氏春秋》中记有“得实菽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为簇,多枝数节。”秦汉以后,“大豆”一词代替了“菽”字并广泛应用了。“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其中载:“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4]”。

《汜胜之书》载:“大豆保证有收获,容易种植。”汜氏主张农民每人应种5亩大豆备荒。在汉代,文献记载麦子和谷子或大豆轮种,当时人民已经知道禾谷类作物与大豆轮作实现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效果。公元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第一次展出了金色灿灿、籽粒滚圆的我国黄豆。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从此,中国的黄豆名闻世界,人们形象地称中国为“大豆王国”。

(二)当代中国大豆缓慢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豆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90%。40年代开始下降,50年代有所回升,但到了60和70年代,由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大豆被贬为“低产作物”[5],产量大幅度下降,最低年产量仅614万吨。80到90年代,产量有所增加,最高年产量才1600万吨(1994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豆总产量一直在1500万吨左右徘徊,最高年产量为1635万吨(2005年),近年来大豆总产量逐渐下降(见表2)。

表2 :近50年中国人口与大豆产量变化(1965-2015)

从表2可以看出,最近50年来,中国大豆虽然单产和总产均有提高,但每年人均食用大豆一直在10公斤左右徘徊。

我很扫兴,往地上狠狠地吐了几口黑痰。呸!等着吧,你这个狗日的!但是很快我就作自我批评了。这种幼稚的想法阿Q也有过,不外乎是一种心里上的自我安慰,“精神胜利法”,狗屁。

三、世界大豆产业的崛起

(一)世界大豆简史和迅猛发展

日本学者永田忠男(1959年)认为:在公元前200年的秦朝时代,中国大豆自华北经朝鲜传至日本。华北和华中地区的大豆还向南传至东南亚各国。1712年,德国植物学家首次将大豆自日本引入欧洲。公元1740年、1790年和1840年先后传至法国、英国和意大利。1855年和1874年,法国和俄国开始把大豆作为大田作物试种。1840年,有人从兴趣出发在美国种植大豆。以后,美国不断有人自日本和中国引入大豆品种小量试种。直到1882年,才有人进行生产性种植,当时只是作为饲料作物[6]。20世纪中期,美国大豆生产开始起飞,引起巴西和阿根廷的重视,后者奋起直追。除此之外,其它北美和拉美国家、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前苏联、东欧、澳大利亚与非洲大陆也都开始重视大豆生产技术的发展。在1961-2003年之间,大豆在世界上分布的国家从48个扩展到83个,分布区域扩大了约72%[7]。

1949年,世界大豆总产量仅1240万吨,主要产地是中国;到1961年,达到2688万吨,12年翻了一番还多;1970年,上升到4370万吨,年递增168万吨;到了1980年,飞跃到8104万吨,年递增377万吨以上。1990年世界大豆总产量突破一亿吨大关,达到1.08亿吨;2000年,世界大豆总产量达到1.62亿吨;2015年,世界大豆总产量超过3亿5千万吨,比1949年增长28倍以上(见表3)。

表3 :近65年世界人口与大豆产量变化(1961-2015)

1970 4,370 11.88 1975 6,425 15.83 1980 8,104 18.29 1985 10,115 20.94 1990 10,845 20.62 36.8 40.6 44.3 48.3 1.48 1.66 1.60 1.91 52.6 1.90 1995 56.6 2.03 12,698 22.43 2000 60.5 2.17 16,187 26.76 2005 64.2 2.31 21,400 33.33 2010 67.1 2.58 25,591 38.14 2015 35,350 48.60 72.7 2.98

从表3可知:世界大豆在近50年发展迅猛,1961年,全球大豆总产2688万吨,单产1.13吨/公顷,年人均8.96公斤。到2010年,全球大豆总产上升近10倍,达25,591万吨;单产增加到2.3倍,达2.58吨/公顷;年人均食用大豆翻两番以上,达38.14公斤。到2015年,全球大豆总产高达3.5亿吨以上,单产接近3吨/公顷,年人均大豆达到48公斤以上。

(二)美洲大豆异军突起

1.北美大豆大放异彩。1910年,美国已经掌握了280个中国大豆品种。1915年,华盛顿州的一家榨油厂因了解到中国的榨油方法,才首次加工美国种植的大豆,美国大豆首次进入食用领域。1929年,美国已有25万多公顷大豆。到1931年从东南亚已搜集到4578个大豆品种。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由于国内食用油缺乏,开始大规模种植大豆。几十年的时间,大豆生产发展极为迅速,由于世界市场对烹饪油和沙拉油的需求持续增长,促使美国大豆生产飞速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大豆面积尚不足8600万亩,到了1980年,达到创纪录的4.3亿亩,总产量4892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消费和出口国。2010年,美国大豆总产量高达9350万吨,是中国同年大豆总产量的6倍多;到了2015年,美国大豆总产量为8667万吨,接近中国同年大豆总产量的7.5倍;(表4)。

表4 :美国近40年大豆产量变化(1975-2015)

2.拉美大豆宏图大展。1908年,巴西开始引进大豆,并很快转入生产性种植。1965年,巴西大豆面积仅为648亩;1977年,发展到一亿亩,成为世界第二大豆生产国。2001-2003年,巴西大豆每公顷平均产量2.66吨,分别超过阿根廷2.62吨和美国2.48吨。2004年,巴西大豆产量达到5010万吨,是中国同年大豆总产量的2.78倍,占世界大豆产量的26%;大豆种植面积3.2亿亩,占巴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5%,巴西农民的大豆收入占总收入的23%,居首位。按照巴西大豆协会给政府提交的大豆发展规划,以2005年种植面积3.3亿亩和产量6,200万吨为基数(100),至2020年,巴西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将达到4.5亿亩和1.05亿吨,将分别增加37%和70%(见表5)。

阿根廷大豆种植发展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上世纪20年代,阿根廷从中国和美国引进大豆品种并进行大面积试种;二是上世纪70年代,阿根廷掌握了生物技术,进而对品种进行改良并推广直播技术。目前,大豆变成阿根廷第一大农作物,2007/2008年度粮食产量9600万吨,其中大豆产量4700万吨,是中国2007年大豆总产量的3.69倍,约占阿根廷粮食总产量的49%;阿根廷是世界第三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95%用于出口。2015/2016年度大豆产量达到5530万吨,是中国2015年大豆产量的4.76倍。

表5 :巴西大豆发展规划(2005-2020)

四、中国大豆依赖进口可能产生的后果

自从1996年我国大豆进口大于出口以来,大豆进口逐年上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大豆进口量突飞猛进。例如:2001/2002年度,超过1000万吨;2004/2005年度,稳定超过2000万吨;2007/2008年度,超过3000万吨;2008/2009年度,超过4000万吨;2010/2011年度,突破5000万吨大关。而我国大豆产量一直在1000-1500万吨徘徊(见图1)。

图1 新世纪前10年我国大豆产量与进口贸易基本情况(单位:万吨)

自从2010/2011年度进口超过5000万吨以后,每年递增速度较快,2011/2012年度达到5920万吨,2012/2013年度到6170万吨,2013/2014年度到6800万吨,2014/2015年度到7835万吨,2015/ 2016年度到8322万吨。

(一)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

在1840年以前,奶牛尚未引入中国,我们的祖先是主要依靠大豆或制品(豆腐、豆奶和豆浆等)作为蛋白质食品繁衍生息;西方人是用豆科牧草饲养奶牛获取牛奶传承文明。因此,大豆及其豆制品对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功不可没,奶牛及其奶制品对西方文明的传承意义重大。

我国大豆依赖进口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之一是人民生活的重要植物蛋白质来源受制于美洲国家(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价格被国际垄断资本操纵,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植物蛋白质基石被摧毁。在人体三大营养元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大豆可以提供优质脂肪和蛋白质,是任何其它粮食无法替代的。因此,目前我国的粮食安全是低水平的安全,是仅重视量而忽视质的安全,是只顾碳水化合物不顾脂肪和蛋白质的安全。

我国大豆依赖进口可能产生的第二个直接后果是家畜饲料粮食的主要蛋白质原料受制于他国,尤其是奶牛精饲料蛋白缺乏,直接影响我国奶牛业的发展。由于奶牛受到精蛋白饲料粮影响,牛奶及其制品同样受到影响,最终影响人民身体健康。进入新世纪以来,接二连三的奶粉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国大豆依赖进口可能产生的第三个直接后果是土壤中与大豆联合固氮的根瘤菌数量下降,导致土壤氮素逐年下降。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了大豆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套种技术与耕作制度被破坏,土壤氮素循环失衡,土质变劣。

(二)可能产生的间接后果

自从中国大豆传播到美洲以后,原产中国的大豆逐步取代了相当一部分美洲玉米,成为美洲国家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中国“以粮为纲,产量至上”的价值导向,使原产美洲的玉米逐步取代了中国大豆,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替代了大豆的位置。这种现象正在导致美洲土地越种越肥,中国土地越种越瘦。中国粮食增产对化肥的依赖必将日益增强,同时,化肥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将日益突出。

中国花钱买来美洲大豆,后果可能是土壤肥力连续下降,环境不断恶化;美洲倾销大豆给中国,不但赚取大量尚未富裕中国人民的发展资金,而且使美洲土壤肥力持续上升,环境日益优越。我们加入WTO不是为了把每一寸国土变劣,而是为了让每一片山河更美。一部分人认为进口大豆就相当于利用美洲的阳光、空气、水以及土地等资源为中国人民服务,笔者不敢苟同。我们不应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从生态、环境、生物固氮、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全方位考虑问题。

五、建议进口大豆、玉米的策略应作调整

我们不反对利用美洲的阳光、空气、水以及土地等资源为中国人民服务,适当进口一些粮食,但必须选择正确。大豆是中华民族的命根子,进口大豆的策略应做调整。我国可以根据国际市场上水稻、小麦和玉米价格的起伏,在稻谷或大米价格居高时,出口我们的杂交稻;在小麦和玉米价格处于低谷时,进口国外小麦和玉米;尤其是小麦,耐储藏,不易变质,利用稻谷和小麦差价优势,适当出口稻谷,大量囤积小麦和进口适量玉米,一定比进口大豆对中华民族长治久安更有利。

虽然玉米是碳4植物,光能利用率高,对夺取粮食高产至关重要,自从中国引种美洲玉米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各族人民喜爱,而且成为我们的主要粮食之一,现在还是我国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之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玉米类植物容易感染镰刀曲霉等各种霉菌,产生玉米赤霉烯酮等真菌毒素,危害人畜生殖系统[8]。美洲土著玛雅文明曾经崇拜玉米神,已经灭绝了。美洲印地安人以玉米为主要食物来源,也接近灭绝了。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香火延续,与我们的祖先培育了大豆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人民如果丢掉大豆,紧抓玉米,无疑是捡一粒芝麻,丢一个西瓜,后果难以预测!

结语

大豆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失去大豆的自主权,中华民族无疑被西方卡住了喉咙。如何恢复中国大豆昔日的荣耀,改变目前大豆过分依靠进口的局面,减少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促进粮食增产与土壤培肥的和谐发展,避免盲目地在短期内只顾增加粮食产量,忽视粮食的科学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不仅要从理论研究开始,对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生物学、生态学、生产机械化和深加工等全过程研究,而且要开展大豆与国际贸易、大豆与国际经济、大豆与国际政治等研究。探索制约我国大豆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中国大豆自给自足,保证碳水化合物、油脂和蛋白质的三大营养元素的和谐发展,让植物蛋白质和油料生产不再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结构的优化,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8v

2.海关统计年鉴1993-2006及网上查询,2007-2010.

3.王连铮.大豆的起源演化和传播.大豆科学,1985年01期.

4.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

5.康健.饮食不可一日无豆.生活与健康,2010年第02期.

6.夏剑秋.大豆蛋白和大豆磷脂在食品中的应用.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第01期.

7.Paul W Gallagher.Soybean productity-Increasing Quality Change Technology for the Soybean ComPlex:Market and Welfare Effe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1):165-174.

8.路子显,伍松陵,孙长坡.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2):116~123.

(作者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总产量大豆蛋白质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蛋白质自由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人工智能与蛋白质结构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总产量227.7万吨 山西夏粮再获丰收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