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准读写结合点 切实提高读写能力

2017-10-15刘守柱马敬文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结合点古诗古诗词

刘守柱+马敬文

【摘 要】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和写是语文学习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准备过程;写是读的深化,是读的结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读写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将读写结合,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实现读写双赢。小学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经典名篇,它们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借鉴的典范。如果能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文本的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习作的具体可行的方法、技巧和构思,及时进行有效的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则有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堂练笔,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真正的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那么,如何把握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呢?我认为既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经验,又要根据阅读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充课文留白,充实文本内容

我们的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

二、感悟古诗意境,拓展思维空间,充实故事情节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古诗教学时,在课上,可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悠远意境,品味令人叫绝的凝练之笔,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课下,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运用对古诗改写等方式,使学生与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改写过程中,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展现,诗与情,情与境,境与言交融,也激发了丰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品质。细心的语文老师会发现,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课后练习中,经常有这样的题目,让我们把一首古诗编写成一个小故事。这种小练笔,把握好了,既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大都是非常喜欢的。这样的编故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习作材料,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训练契机。

三、延伸想象空间,续写课文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这样的续写小练笔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

四、学写自读批注,激活练笔潜能

在阅读文本时,读者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自己曾经历的事情,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对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让学生“读出自己”,将阅读的心得、评语写在文章后正文空白处,有机整合原有知识与文章知识,体会写法,品味和欣赏、积累语言。写自读批注,是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钥匙;是加深读者感悟的桥梁;是提升思辨的平台,是由读到写的自然迁移。

写批注可采用“三读三写”法。一读,扫清文字障碍。自读完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參考书,字音词义写在词语旁的空白处。二读,赏析文本语言。第二遍阅读时,勾画优美或者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必要时写上“注意”,“用心牢记”等提醒语,看似简单的勾勾画画,却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淀语汇。三读,记录智慧火花。第三遍读时,要边读边思考,及时记录自己感触较深,或有感而发的瞬间思想火花。“三读三写”法,让各个层面学生的读写潜能都得到了发挥,使读有所获,写有所依,为他们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空间。

五、巧用课文插图,读想说写交融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融入了大量的课文插图,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画图,图文并茂成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说课文的插图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教师如果很好的利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逐步提高观察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表达和写作的愿望,激发学生写的乐趣。

巧妙运用课文插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在插图旁写下感言,是阅读感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将学生的思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读、想、写有机结合。思维在广阔的想象空间驰骋,语言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流淌,写作不再是无米之炊,“要我写”自然就会被“我要写”取代,学生的习作能力大大提高。

六、品味经典段落,掌握写作技巧

著名作家峻青的《第一场雪》,无论从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仿写的佳品。如在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片段,适时进行片段的模仿与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开头、结尾。掌握句式的表达和段落的构成,以及一些简单修辞方法的运用,继而在仿中创,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因此,在学习本文“雪后美景”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读文,并谈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长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这句话中‘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这种叠词用的很准确,也很生动。而且,突出了雪后松柏和柳树的静态美,我以后要学习这种写法。很快,又有学生体会到了风吹雪落的动态美,明白了这段用了从“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从这段中学生们学到了许多把景物写生动的方法。随后,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练笔要求:可从布局谋篇上仿写《秋雨》或《雷雨》;也可就某一段仿写;或抄写你觉的好的语句,并注明好在那儿。这样动态要求,学生都会尝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甜头。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合点古诗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黑龙江省史志系统抗“疫”风采(下)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点”分析
寻找科学与新闻的“最佳结合点”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