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

2017-10-15张子富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

张子富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在时代的引领和课改的要求下,担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进一步增强其德育意识,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既学到学科知识,又接受德育引领,且以此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通过古诗文赏析,就教育学生要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加强抵御意识形态渗透能力;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从这里可以知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观以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等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

新课程强调:“不应该把德育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时进行德育渗透

新统编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既有反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篇目和他们的作品,这些文章介绍了他们的崇高品质。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着重介绍邓稼先同志实事求是、身先士卒、不慕名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品质;同时该文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从而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二、善于渗透生命意义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中国内地兴起,方兴未艾。 近年来,既有数不胜数的不懂得珍惜他人生命的校园暴力發生(15岁的魏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也有很多遇到点挫折就轻生、自残或自杀等案例(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这是怎样的悲哀与可怕啊;更可怕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两个迹象:一是自杀率呈上升趋势,二是青少年自杀率较高,且有进一步低龄化态势)。这些事件无论是校园暴力还是自杀,都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在警醒我们生命教育对广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就中学生而言对生命不会有深刻的认识,但初中语文《谈生命》《蝉》《敬畏自然》等文章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生命意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光辉。让学生了解懂得生命是顽强的、脆弱的、短暂的,作为每个人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一切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无限延伸等。

三、紧扣时代主题,时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在教授《黄河颂》时,教师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目中,黄河就是我们的伟大祖国。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才能使祖国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我们应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爱国主义渗透顺理成章,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四、利用古诗文教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内化

自2016年9月三科教材统编以后,初中语文六册新教材安排了132篇古诗文。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然选录的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却能饮到中华文化之一瓢。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五、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文言文《出师表》一文时,我把诸葛亮的谈到要重用费祎、董允等有德之士。将这些有德之士身上具有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参考文献:

[1]杨惠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109期,2013.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