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2017-10-15杨姮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新课程心理健康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健康成长的意义重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整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

【关键词】小学;新课程;语文教育;心理健康

前言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课程,在语文教材中存在许多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相关的内容。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课本教材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采用积极有效的策略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而传统语文教学课堂常常采用灌输式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将心理健康结合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采取民主、合作、自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感知语文作品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形成自我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讨

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心理潜能均处于待开发阶段,因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基于此,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必然要求。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人文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其突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把握简单的字、词,感知段落语言,还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心理品质,继而建立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实现真正的优化素质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常见的教学主题有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和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爱”的主题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进而让学生在“爱”的力量影响下感知“爱”,体验“爱”,学会爱人、爱己,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操。例如当学生学习到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精读课文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本讲解时,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上,如要求学生认真细读文章内容,充分感知文章作者的情感,继而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同时深刻地感受到聋哑青年积极向上、勤奋努力以及专注等美好品质。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视频、动画播放,将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感知到文本作者的敏锐洞察力,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感知到聋哑青年细腻的情感,并深深感受到聋哑青年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些学习体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感受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高尚品格,从而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升华情操。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直接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與学生沟通、交流时,应基于平等的地位基础上以尊重的态度耐心地与学生进行交谈,理解、关爱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是主动的、不受约束的。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上册“落花生”一文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与“花生”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表述自己不同的意见。对于大部分生活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学生对“花生”的认识和了解是片面的,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花生”生长在树上,对于这样的错误,教师应以轻松、温和的语调指出学生的错误,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继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改正错误,纠正错误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智力正常、适应能力良好、情感稳定、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特点符合其年龄特点等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继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是教学的难点。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赞扬和鼓励,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评价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发展,此外还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鼓励性、积极性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比如当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发光点”、“闪光点”,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语言引导,如学生表达了自我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情感,对“侵略者”的强烈谴责情感等,这些均是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在这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给予学生心灵上的引导,可以为学生点亮心灵之窗。当然,在进行语言评价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艺术的语文教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点评,继而更好地促进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收获喜悦、陶冶情操的同时不断升华自我,继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杨姮(1977-),女,籍贯:广西南宁,最高学历:研究生,职务职称:科研主任,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或主要从事工作:小学语文和小学心理教育,小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吴令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谈阅读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6):40-41.

[2]刘晓丽.童心之花绽放语文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6,(10):11-12.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新课程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