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17-10-15谭鸿雁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谭鸿雁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越来越受到国人关注的今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孩子开始学会说话时,总是围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无穷无尽的问题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呢?有些学生只会机械地、模仿性地解决问题,原因何在呢?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淡薄的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情趣和内心情感,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成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依据学生个体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时期,而这些逐渐形成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来支持。如在刚开始学除法的知识时,我们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一个画面:在硕果累累的果园里,小猴子请他的小伙伴们来品尝水果,它用了一个篮子盛了8个梨子,并拿出四个盘子,要把梨子分给它的小伙伴们吃。配上旁白:收获的季节到了,小猴子摘了梨子分给它最好的朋友们吃。在这样一个逼真的教学情境里,学生很容易就能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再如,随时解决数学情境呈现时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时碰到了新的问题或者新的情况,无法尽快解决,就可能会觉得愤懑,而这正好为新知学习营造了一个思维情境。例如,在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知识时,学生得出了:除了分母为2、5以外的其它质因数的分数,就能转化成有限小数。但在实际计算中却发现,1/15符合这个规律,3/15却与这个规律不相符,这就造成了新矛盾的出现,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强调问题情境当以符合数学逻辑为标准

数学活动源自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中的情境是以看似非数学的故事或事件对数学问题的一种包装。问题情境的内涵表现为情境中有没有数学问题,如何用数学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在问题与情境之间,问题是本,情境是标,没有情境的问题不一定不是好问题但没有问题的情境一定不是好情境,甚至也不能称其为情境。好的问题情境的标准是:问题性——问题与情境的交融;知识性——提出的问题中要有数学相关知识;挑战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参与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创设问题情境的切人点可以是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素朴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还有数学问题的生活还原模式及再创造的故事模式。

(三)利用有效问题引导学生

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抽象的逻辑知识逐渐成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障碍,找不到思维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和思维目标,提高思维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锻炼。例如,在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关系式的推导这一块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几个算式;(1)30×3=90,(2)90÷3=30,(3)90÷30=3,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观察比較三个算式的异同点,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如果教师直接提问;‘‘观察比较三个算式的异同点。那学生会出现思维模糊,方向不明确的情况,不知道从何下手,但如果教师有层次的设计问题;1第一个算式有几个数,分别是多少?2比较第一和第二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3比较第一和第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4比较第三和第二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5如何求三者共同的因数?这样一来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问题体系,通过层层深入探究问题,从而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目标。

(四)在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完圆柱、圆锥体积之后,有的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一些物体,如剪刀、斧头铁制的玩具狗。他们是不规则的几何体,怎样才能测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由此针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我们组织了开展测量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的实践活动。具体要求选择一个不规则的物体(如铁制的动物玩具、土豆、石块等)。采取怎样的测量方法,你是怎样想到的?把实践过程用数学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准备明天在班上交流。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分工、准备、讨论探究、实践操作,用多种方法测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关键,教师的点拨是保证。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另外教师还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有意识地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称赞,让其在评价中产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培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数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