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文化自信培养路径研究

2017-10-15刘国英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摘 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校际的联系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交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两种文化之间双向性的交流。然而,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注重西方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导致许多大学生过分崇拜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不自信。本文旨在调查分析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原因,探索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自信的策略,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时增强鉴别能力,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因素的基础上,自觉维护、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进而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感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为了适应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把跨国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性的观念融合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项功能中的过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大学英语教学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束定芳指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应定位在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2011)。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参与学生数最多、学分比重大的必修基础课程。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着广泛认同,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即: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英语的学习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国外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价值观及人生观。但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重视目的语文化的输入,片面强调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却很少涉及母语文化的融入,英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沦落为培养复制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的忠实受众的教学。在大学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西方文化大剂量的输入加上缺少母语文化的系统补充,很可能导致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淡漠,甚至对母语文化产生怀疑,即文化自信缺失。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分析

鉴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缺失,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及文化自信课题开展了研究。刘秀梅(2012)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导入是非常必要的;曾敏(2015)在他的博士论文“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研究”中指出,在當代各种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大潮中,外语教育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中国的语言文化有“被他者化”的危险,从而丧失代表中国特色和民族自尊的文化“自性”和“我性”,会对中国文化的安全产生隐患。戎水珍(2014),刘轶(2014),孔雁(2014),李冬梅(2016),任孝瑜(2016)分别从全球化背景下及跨文化交际等视野下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性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培养文化自信的研究迫在眉睫。

为了获得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一手资料并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问题,笔者在2017年3月上旬在本校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以自编题目和参考前人的调查问卷相结合,分别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多种文化的认知情况、学生接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类型、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前途的看法、中外节日的影响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学校对提高学生文化自信该采取的措施等维度对学生的选择进行了考察。调查结果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通过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类型、认知及接触情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是了解的,偶尔会看《中国古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在中国传统文化类型中,古诗词的普及程度最高,达到(78.56%)。书法绘画也是当代大学生认知度较高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当前90后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对古典乐器、民族舞蹈等手艺有所了解。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应该继承”。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还有少数学生表现出完全不关心、无所谓。总体来看,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强,能够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感情,但也存在完全不了解、不感兴趣、否认传统文化的少数学生群体。

2.大学生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兴趣及认知程度

目前,受西方文化的渗透、冲击和影响,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也随之植入我们的日常,最明显的如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圣诞节等。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有盲从现象。调查结果显示,65.2%的大学生更喜欢西方文化。部分大学生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必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概念模糊。在娱乐方面,大学生对西方电影,尤其是对美国好莱坞大片情有独钟。在生活方式上,受西方价值观冲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盛行,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则被淡化。由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网络、影视剧,受西方世界的主观宣传影响较大,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全面,分析也不够理性。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的必然要求,是全球化时代青年学子抵御西方文化强势、自觉应对多元文化冲突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一方面将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部分大学生会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从而偏离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的缺失将使得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失去信心。剖析当代中国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以下方面。

首先,“90后”甚至“00后”将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主体,相对于“80后”大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触西方文化,出国体验西方生活的机会更多,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的了解会更为深入。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虽然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但在西方文化无形渗透下,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我国文化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足;其次,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王易,宋友文,2001)这些国家以影视作品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渗透”、“西化”,从而消减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他们对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再次,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输入时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但所占比重较少,课时有限,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学生很容易对这类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基础课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endprint

四、大学英语课堂文化自信培养路径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引入与学习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的语文化得到强化教学的另一方面却是交际主体另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缺位。仅仅重視目的语文化教学对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不够的。这种单方面的文化教学引起了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肖龙福也指出我国一些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多被动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信息,或多单向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弘扬本族优秀文化传统”。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虽然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对英语文化现象能够有效表达,但当要求其介绍本国文化时却无能为力。

为了改善这种状态,让大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个交流工具的同时又能避免盲目接纳西方文化和防止文化自信的降低,作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多年来我国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对中国文化的涉及非常少,课文的选材基本来自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反映的也大多是西方的历史、文明、生活和价值观。李超,刘爱真(2007)对影响面较广的三套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浙大版新编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新视野大学英语精读教材》1-4册)的文化内容进行了统计,发现这些教材普遍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中西方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严重失衡,这种只注重目的语文化大剂量的输入而缺少母语文化补充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淡漠,甚至产生怀疑。由此可见,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教材已迫在眉睫。大学英语教材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应合理配置比例,在选择一定比例的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英语文章的同时,也应保证一定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文章,编写或引进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介绍,使学生在提高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可将中国文化的输入渗透到词汇及练习中并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词汇的英文表达。

2.优化课程设置。目前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要以培养英语的基本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可适当增开介绍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或在现有课程中添加中国文化内容,实现外语教学与本土文化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完善考试形式。我国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强调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然而,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目的是评估教学效度或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一方面,单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引入文化知识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教师可以制定更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计划以指导后期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学。另一方面,大学英语CET4和CET6这两大考试长久以来主要关注英语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译、语法和词汇等的考察,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衡发展,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与学。自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增加了翻译测试的比重,从之前的句子翻译变为段落翻译,测试内容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据观察,考试内容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引入和讲解,让学生能有动力用一门外语去学习、接收中国传统文化,为我国文化的推广传承提供了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效仿此做法,在其他诸如期末测试中加入文化知识的考察题目。

4.丰富课堂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在课堂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建立英语环境下的中国文化专题学习活动,把语言学习和传统文化渗透有机结合,并在教学中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和融合,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文化知识竞赛,比如给出英文释义,让学生快速找出对应的汉语习语;或者让参赛者用英语作答来考察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种课堂活动的设计能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

五、结论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维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体、跨文化交际中最具活力的团体,他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既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又传承我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迫切的需要从教学大纲与教材改革、课程设置、考试形式及课堂活动等方面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输入,使学生能熟知本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不迷失自我,树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世界多元和谐发展。

本文课题: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孵化基金项目资助,课题名称: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刘国英(1983.6-),西安工程大学,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

[3]李超,刘爱真.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改进.重庆: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4]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5]李秀梅.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研究.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孔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路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