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7-10-15孙莉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孙莉

【摘 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健康状况判别标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寻找疏导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性特征,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健康的大学生心理

目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差,所以大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到底什么是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行为以及道德标准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可衡量的统一标准出发,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衡量标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大学的教育条件下,在青年中、晚期这一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他们总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有较大的可塑性。

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才能表现出来。

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一个大学生,如果长期不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被排斥在友谊之外,那么,就应该考虑他的心理素质是否过于低下,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

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的人格不完整,他的心理素质是低下的,甚至可能造成精神疾病。这种行为表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学生中时可以时常见到的。而心理素质高的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除以上的衡量标准以外,还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状况与我们的文化根基联系起来,心理素质与健康素质是文化的有机成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自我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躁动起伏,给学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使部分学生心理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环境应激问题。从中学到大学,面对新集体、新的学习、新的生活,让部分学生应付不过来,出现环境应激问题。依赖性很强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主能力,面对复杂环境、复杂的问题,时常不知所措,出现失眠、头疼、神经衰弱等种种现象;依然习惯于照猫画虎、学习方法呆板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会适应不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产生消极被动心理,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自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持“读书无用论”的心态,认为当今“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由此产生厌学,严重者产生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

2.自我认知失调。主要指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面对现实,接纳自己。或过高评价自我、自视清高、狂妄自大,处处想凌驾他人之上;或过分看低自己,自轻自贱,甚至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或自觉羞愧,不肯以本来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负担。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有比其他大学生矮一截的想法,没有正视自己,自信心严重缺乏。

3.人际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导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人际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都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是何等重要,他们尝试着人际交往,寻求良师益友,以求新的理解和接纳。但由于同学、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少,再加上学生社交技能不足等原因,使学生往往把握不住交往的机会,不易寻找到倾吐心声的挚友。

4.情感类问题。大学生进入性成熟阶段,情窦初开,对异性产生特殊感情,尝试着对异性的“钟情”和恋爱,但或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对方,或没有正确理解爱情等,以至于盲目行事,造成单相思、失恋、陷入多角恋爱,甚至产生越轨行为。感情上的失败和缺乏科学性知识,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压抑,表现为性敏感。

5.前途的困惑问题。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原先所谓的“铁饭碗”被打破,使学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他们对前途忧心忡忡。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上了几年大学,还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心理很不平衡,对大学学习的意义感到怀疑。

基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干扰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焦虑、神经衰弱、严重逆反心理,以及对前途担忧而造成精神空虚,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了人才素质。为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主导性教育途径,就是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正规教育,一般通过规范性课程加以实现。目前我院开设了有关大学生心理与调试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学校纳入正规课程设置有效地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依靠高校自身教育资源建构的普遍性合理教育模式,从长远方面讲应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格修养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其有效性、普遍性和针对性更强。此外,借助新生入学教育以心理健康普查为手段的心理调查也是了解、评估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主导性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对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2.辅助性教育途径。它是在建立、强化、健全和规范主导性教育途径的同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借助各类辅助性途径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性教育途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调试途径,其具体途径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的强化、完善是帮助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法。校园文化作为具有特定含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依靠校园本身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相应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来促进大学生良好群体心理的培育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团活动、文化参与、交往训练逐渐实现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社会行为创造完善社会化的条件。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压力、交往失措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有相当明显的缓解作用。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是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做法。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常采用行为、认知、暗示等危机干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成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首选途径。

总之,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疏导途径,探索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新路子,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彦.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3]梁彩花.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

[4]吴烨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1996.8.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