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管理会计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必要性

2017-10-14陈花兰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管理会计高职院校

摘 要:现代会计两大分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提供外部信息,管理会计提供内部信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注重利用外部信息,忽略内部信息;长远来看不利于企业核心价值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肩负着为企事业单位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使命,课程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规格。就目前来看管理会计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未开设,本文从管理会计重要性出发,分析在高职院校开设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关键词:管理会计 高职院校 课程设置

一、管理会计产生背景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和环境密切相关,尤其经济环境。会计产生之初主要发挥核算职能,企业利益体单一,会计主要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因此传统会计主要偏向于财务会计。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经济业务复杂化,规模扩大化,会计核算职能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衍生出计划、控制等职能。企业利益体多元化,依靠外部信息已不能满足企业价值提升的需要。企业开始注重内部信息的重要性,于是催生了管理会计的诞生。

管理会计大概经历了这样的发展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许多企业采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工作效率;将 “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开始引进到会计中来,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主要以执行性为特征。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责任、成本利润因素,这一时期管理会计主要以决策性为特征。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

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分析

(一)重核算,轻管理

我国经济体制转型较晚,市场经济发展起步晚,企业管理者注重的是会计核算人员,企业会计执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做账为主的账房先生。尤其对高职学生岗位基本以出纳、收银、会计员等基础低端岗位为主。这导致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课程为主,并分配较多课时。而《管理会计》在许多高职院校未开设,开设的院校分配课时也较少,有些作为选修课。《管理会计》未真正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管理会计》属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需要学生先期掌握大量其他学科知识,由于学制限制、学生个体差异,《管理会计》未被纳入课程体系设置中。

(二)理论以基础为主,理论未真正落地

《管理会计》偏向于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预算等未来信息,具有战略性。在授课过程中只有搜集到企业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才能发挥这门课的真正作用。但搜集企业真实案例存在较大困难,《管理会计》除了核算更多的是决策,这对于高职学生有一定困难。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及教材选用中一般只选择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等基础理论知识。实训更是难以真正落地,就算开设了也以做题核算为主。

三、高职院校开设《管理会计》必要性

(一)顺应经济转型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贸易壁垒打破,传统会计职能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会计改革势在必行。2016年6月为促进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财政部制定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016年9月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管理会计逐渐得到重视。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开设《管理会计》势在必行。

(二)构建全面知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财政部发布的各类文件使管理会计地位得到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彰显高职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最高赛事。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首次将管理会计题目纳入到考核赛题中,可见《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势态,学生不仅要懂核算,还要懂一线管理。在课程设置中应全面化,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就业质量

会计属于管理岗,和生产岗不同,学生不能实现批量化上岗。会计又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关乎企业的经济命脉。高职学生由于接受理论知识时间短,尤其高级会计知识几乎没有。从目前市场需求来看,高职学生更多是出纳、会计、收银之类的基础低端岗位。根据市场反映会计类基础岗已处于饱和状态,而高端会计人才又处于紧缺状态。高职院校作为会计类人才需求的最大基地,要吸引更多的企业合作,满足市场需求,必须转变思路,向一线管理岗方向倾斜,从而扩大就业范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职院校如何开设《管理会计》

(一)修改课程体系设置,课程设置完整化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特色在于依据市场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市场低端会计人才饱和。因此高职院校应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将《管理会计》纳入课程体系中。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才是用人单位长期青睐的对象。

(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管理会计》理论性强,知识面宽,单纯的理论学生很难理解。此外管理会计在核算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学生容易倦怠,很难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失去兴趣。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理解所学知识。

(三)加强校企合作,引进真实管理案例

教学中要真正使实训落地,实现有价值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深化校企合作,将企业实时案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财务环境,开拓思维,提升兴趣,实现学有所用。在现实中财务数据属于企业机密,企业很难安排大量学生进入财务岗,或把数据泄露。学校可以考虑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企业多数据多。因为管理会计职能在于为企业生产、投资、筹资等提供未来价值提升决策性的信息,而经济环境又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实时真实的案列才能实现教学目的。

五、总结

《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内部信息,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深受企业管理者青睐。高職院校只有在课程设置上全面化,引入《管理会计》,才能顺应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提升人才质量,提升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J]. 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4,(01).

[2]王晓燕.高职院校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

[3]邹敏.“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6(32).

作者简介:

陈花兰(1983.0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管理会计高职院校
实务工作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的途径研究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浅谈中国制造2025与管理会计改革
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