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炮齐鸣

2017-10-14王笑梦

现代兵器 2017年10期
关键词:榴弹炮火箭炮火炮

王笑梦

北方兵器城兵器珍品巡礼(七)

北方兵器城中的各型中外火炮(火箭炮、榴弹炮篇)

北方兵器城所依托的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总厂,是国内最大的身管火炮生产基地,因此要问北方兵器城景区中最多的是什么,当然就是那一门门直刺苍穹的火炮炮管,有压制用的火箭炮、有曲射用的榴弹炮、有防空用的高射炮、有坦克用的坦克炮、有步兵用的无后坐力炮,可谓形式多样,口径繁多。

国产63式107毫米火箭炮

如果说作为北方兵器城镇馆之宝的FGT-203 203毫米牵引加榴炮是擎天柱大哥的话,那么林中一辆小型履带牵引车后拖着的多管火箭炮就像是擎天柱车厢中的小滚珠,袖珍无比。这就是有着“炮中AK”之称的国产63式107毫米轻型火箭炮。

火箭炮是二战后期出现的新型炮兵武器,建国后苏联方面并没有在火箭炮上给予新中国支援。最早的国产火箭炮要追溯到1948年10月,国民党兵工署第五十工厂成都分厂厂长钟林从国统区来到了河北井陉,在华北兵工局开始解放区的火箭炮研制工作。钟林生于1900年,原名谢士青,湖南湘乡人,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中国第一位试制成功火箭弹的技术专家。1949年7月,周恩来同志向东北局写信,要求在东北大批制造谢士青同志试制的火箭炮,研制工作遂转到沈阳进行。1950年春,火箭炮研制成果到北京汇报,在卢沟桥郊野齐射效果优异,被苏联专家称赞为“中国的‘喀秋莎”。4月,东北军工部某厂对火箭炮、弹技术进行改进。1951年3月试制成功使用固体燃料的旋转稳定火箭炮和6联装电发火火箭炮发射装置,并批量生产投入朝鲜战场。这种火箭炮当时被称为东北101.6(4吋)六管火箭筒或火箭排炮,抗美援朝战场上则有M505、M506 4吋火箭排炮的称呼。1952年5月21日,中央军委兵工委员会作出《关于兵工问题的决定》,确定第一批18种陆军制式武器弹药型号,其中就有这种火箭炮,并将其正式命名为A3式102毫米火箭炮。该炮成为我军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正式列装制式火箭炮。1953年,A3式火箭炮停产,前后总共生产了50~60门。此后,A3式火箭炮还随援越部队参加了著名的奠边府战役,给法军造成重大伤亡。

针对中国南方高山、丛林、水网等地貌特征,从满足陆军高速机动作战的要求出发,1959年11月,847厂开始为解放军研制一种多管火箭炮。设计团队以苏制BM-12火箭炮为基准系统,并且以类似火箭弹为基础,通过三年多努力,四次修改设计和多次试验,完成了一款12管山地无控火箭炮。该炮在研制阶段代号“H-211”,又称“8公里火箭炮”。1963年4月该炮设计定型,同年12月生产定型,被正式命名为“63式107毫米火箭炮”。

63式火箭炮是继A3式102毫米火箭炮之后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二代火箭炮,曾经在18个步兵师以及6个步兵团装备,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直被解放军使用。尽管现在不再配属步兵单位作战,但其发展型——更加轻便的63-1式火箭炮仍然装备空降部队和山地部队,是解放军山地步兵团和特种部队支队、分遣队的装备。此外,还有将两组63式安装在装甲车辆上的自行款式。

北方兵器城中的这套63式火箭炮,外观其貌不扬,短短的身管,还有两个小轮子,抹上泥巴还真以为是农用拖车呢。整个12管火箭炮空重只有385千克,也就是203毫米加榴炮的4枚弹丸重量,圆筒型的定向器不足一米长,绝对是萌死人不偿命。63式火箭炮由定向器(管)、上架、瞄准机构、下架、瞄准具和发火系统组成。12管联装时发射管并列排成3排,每排4个定向管,安装在一个双轮开脚、橡胶轮胎的单轴炮架上。定向管口径107毫米,长度900毫米,战斗全重613千克。行列长2.6米,行列宽1.4米,高低射界0°~60°,方向射界左右各5°,发射涡轮火箭弹,可以单发,也可以连发。弹药基数为60发,最大射程8.5千米,编制操作员5人。

整个火箭炮结構简单,既可以炮车车载牵引,也可以分解人背马驮,适宜山地、沼泽地带作战。所使用的火箭弹最早使用63-2型火箭弹,总重18.8千克,弹头重1.3千克,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装填双铅-2推进剂,7~9秒可以完成一次齐射,飞行时间50秒,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火力,具有奇袭的效果。63式弹药稍后得到改进成为了75式和81式,火箭弹总重量没有变化,火箭弹性能稳定、射程较远、适应性强,飞行稳定依靠弹体的旋转。发火系统利用电缆将发射按钮盒与火箭炮相连,发射按钮盒上每一个按钮用于发射相应的一发火箭弹,发射间隔时间由炮手控制,可实现2管、4管或8管简易发射,发射所用电源由7.5~8V直流手摇发电机提供。

自1963年以后,107毫米火箭炮不仅作为我军主要近距离压制火力,有力支持了基层部队作战,同时也作为军援、军贸畅销产品走向世界,更有不知道多少中东、中亚土作坊攒出了107毫米火箭弹,统计详细生产数目的难度不亚于人口普查。这门小炮在阿富汗打过苏修,在伊拉克削过美帝,在国产武器中绝对是战绩辉煌。在这些战争地区,美军仍然将AK-47、RPG火箭筒、107毫米火箭炮作为“三害”进行重点收缴。据报道,2005年10月14日,2架价值千万美金的英国“鹞”式战斗机在坎大哈的美军基地被塔利班107毫米火箭炮轰成了渣,可见该炮的优秀效费比。

应该说,107毫米火箭炮是中国兵器工业史上人机工程做的最好的一个例子。107毫米火箭弹重只有18.8千克,一人可以扛一枚,而著名的俄罗斯122毫米火箭弹需要3个人才抬得动。同时,107毫米火箭炮发射方式简单易学,除了标准的多管发射器发射外,还能拆散进行单管发射,在极限条件下甚至可以不需要定向管发射。在战技测试时,曾有用竹筒或砖头充当发射装置,成功发射并击中目标的结果。而在国内外的训练和实战中,也往往只要垒个沙堆,把火箭弹放在上面,使用弹体上的那条白线大约直瞄一下,弹尾用电工胶布贴上一根电线,用几节“白象”干电池一接,火箭弹就自己发射出去,并能准确击中靶标,绝对的单兵火箭炮,而且这是写在使用说明中的正规方法。endprint

这还不算绝,据说在阿富汗抗苏年代,当地人用石头把107毫米火箭弹的后盖敲掉,在地上摆上一排,直接用火点燃就能发射。美国人在伊拉克曾经想用对付122毫米火箭炮的办法,用先进的反炮兵侦察雷达锁定来袭的107毫米火箭炮。但这种“二踢脚”式的火箭弹,往往就在目标1000米左右发射。反炮兵侦察雷达从锁定目标到解算出发射地点需要6分钟左右时间,足够袭击者跑出1500米了!

而在北方兵器城中,牵引107毫米火箭炮的那辆履带牵引车也非常有趣,外形就像是换了履带的解放牌卡车。但是对于该车型号笔者却考证了很长时间,甚至一度误认为是著名的苏制ATC-59中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变形。后来通过微博求助和查找资料,终于找到了该车的准确型号,这是一辆苏制AT-L型轻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AT-L型火炮牵引车问世于1953年,是二战时期M-2轻型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的后继型号,广泛应用于牵引160毫米、240毫米迫击炮以及122毫米、152毫米榴弹炮等。AT-L的3人驾驶舱位于车体中央,有3块挡风玻璃,后面可以运货也能乘坐炮班,有6对中直径单轮负重轮,这和ATC-59的5对大直径双轮负重轮是有区别的,而且还有3对托带轮,ATC-59没有托带轮。

从驾驶舱看进去,驾驶员像开坦克一样用两组操作杆来开车,而不是方向盘,很是有趣。前苏联由于环境所致,比较偏重履带式牵引车,这辆小车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水花。但笔者感到欣慰的是,由于AT-L型的改进型AT-LM型将负重轮换成了5对大直径双轮负重轮,并得到广泛使用。现在互联网上,包括外文网站上都已经难觅6轮AT-L型的踪迹,笔者能够在中国拍到原滋原味苏制绝版车辆,对军事迷来说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外贸DWA01型105毫米驮载榴弹炮

在AT-L型牵引车和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旁边,还停放着一门少见的牵引火炮。其铭牌上写着DWA01 105毫米驮载榴弹炮,从名称上看这是一门主要用于山地作战的支援火炮。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驮载火炮,或者说那时候大量使用的步兵火炮基本都属于驮载火炮。比较著名的有日制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三一式75毫米山炮、三七式75毫米山炮、九四式75毫米山炮、九九式105毫米山炮、法国施耐德M1919式105毫米山炮、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美国M1A1式75毫米驮载榴弹炮等。这些火炮都能够分解成若干部分,使用马匹进行驮载,并配有专门的驮载器具。比如日本九九式105毫米山炮,由于炮身太重,一般都是在组装状态下进行牵引,只有在恶劣路况下才进行分解驮载,而牵引时仅需要2匹马,分解驮载时则需要10匹马。再比如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毫米山炮最大的驮件是摇架,重123.6千克,超过了中国骡马的驮载能力,后来经过中国改造,将原驮8载增加到了11载,最大驮件降到了87千克方能被中国骡马驮载。而最著名的要数美制M1A1式75毫米驮载榴弹炮,这是配属美军山地部队和空降部队使用的火炮,可以分解让6匹马驮载,也可以分解为7个组件进行空投。中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M1A1驮载榴弹炮637门,占全部产量的12.8%。抗战时期作为国民党军队师属炮营火炮,首先装备印度的驻印军和滇西的远征军。解放后,该炮也大量装备解放军部队,并输出越南支援越共,曾经参加过奠边府战役。

解放后,我军一直没有装备山地作战专用的驮载榴弹炮,而我军一些高原山地部队装备的主要是D-30系列122毫米火炮。而北方兵器城中的这门被称为DWA01 105毫米驮载榴弹炮的火炮又有何来历呢?多年前国内媒体曾以我国研制成功了先进超轻型山地用榴弹炮为名介绍过该炮。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先进火炮,而是一门仿制于意大利奥托·梅莱拉M56型105毫米驮载榴弹炮的外贸炮。根据《包头市志·国防工业卷》介绍,447厂于1989年3月开始测绘该型火炮图纸。1990年初投入试制,同年10月试制出3门样炮,经靶场实弹考核,达到战术技术性能。该炮重量轻、威力大,可快速分解和结合,能人扛、马驮、车载和空运,是山地丛林比较理想的炮兵营团武器装备。后该炮被命名为DWA01 105毫米驮载榴弹炮。当然,105毫米榴弹炮与我军传统身管火炮口径并不相符,所以该炮并未装备我军部队。

从景区的这门火炮看,DWA01 105毫米驮载榴弹炮的原型正是意大利奥托·梅莱达M56型105毫米驮载榴弹炮。这是奥托·梅莱拉公司生产的经典火炮,1957年开始装备意大利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山地旅,1963年还装备到185伞兵旅的炮兵营中。自1960年代起,该炮还成为了北约山地部队的制式火炮装备,并先后出口30多个国家,直到现在还有国家特许生产,其六十多年的服役历史充分说明了该炮原始设计的出色和可靠性,算是意大利比较成功的火炮武器。从我军周边国家来看,装备该炮的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双方边防军在边界的高山上互相架着这种火炮,应该说该炮的保有量还是很大的,所以最初仿制就是定位在外贸上。

虽然M56驮载榴弹炮在西方已经被更先进的英国L-118 10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淘汰了,但总体来说,这门炮的设计还是很成功的。该炮可以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M1系列105毫米榴弹炮丸,也可发射增程弹和高爆反坦克弹,初速 420米/秒,最大射程10千米,最小射程2.2千米,是山地部队、特种部队理想的地面压制武器。士兵可根据作战需要调整火炮的膛线高度,在高膛线位置,该炮作为榴弹炮,执行火力压制任务,此时发射速度 3~4发/分,炮膛轴距地高度1.07米,方向射界±18°,高低射界 -5~+65°。在低膛线位置,可作为反坦克武器,执行反装甲任务,此时火炮发射速度8发/分,炮膛轴距地高度690毫米,方向射界±28°,高低射界 -5~+25°。除此以外,它还可作为迫击炮或无作力炮使用。可谓一炮三用,在地形复杂的山岳丘陵地带作战非常方便。

作为驮载火炮,该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易于拆卸组装和人力畜力运输。该炮总重1273千克,长1.47米,7名炮手可以在3~4分钟内分解为12个部件(DWA01 105毫米馱载榴弹炮简化为11个部件),最大部件重132千克,在特殊地形机动时可由骡马驮载。一般情况由吉普车拖曳,除去防盾后还能够装在M113装甲运兵车的载员舱内。而其较轻的重量也为直升机挂载提供了方便。在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部队用该炮来反击英国军队。endprint

苏联M1938(M-30) 122毫米牵引榴弹炮

在北方兵器园西侧广场附近,有一门苏制M1938(M-30)122毫米牵引榴弹,我军在此基础上仿制成功了54式122毫米榴弹炮,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量装备部队。该炮是二战期间苏联红军非常有名的一种火炮,20世纪30年代开始装备苏军,为师属牵引式野战压制火炮,主要用于杀伤有生力量、破坏野战工事和军事设施等战场火力支援,也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

1930年,苏联提出对一战中使用的各型122毫米榴弹炮进行更新,开始寻求一种新的师级榴弹炮。不久,在德国工程师的帮助下,推出了一款M1934型榴弹炮。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曾经准备改变榴弹炮标准口径,但因已经拥有两条现成生产线,并且已经积存了大量弹药,红军最终决定保留122毫米口径。1936年,苏联从捷克斯柯达公司引进专利,经过专家设计提高,于1938-1939年间推出了三款122毫米榴弹炮的设计方案进行测试,包括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设计局的У-2(U-2)榴弹炮、彼尔姆No172号工厂彼得洛夫设计局的M-30榴弹炮、高尔基No92号工厂格拉宾领导下设计的Ф-25(F-25)榴弹炮。1939年2月,在M-30进入测试之前,У-2(U-2)榴弹炮因为炮架强度不够,弹道性能差已经被否定。3月,炮兵军械委员会认为Ф-25(F-25)榴弹炮多余,因此也枪毙了。此后,M-30经过反复测试和完善,于9月正式定型为M1938 122毫米师级榴弹炮,苏军炮兵军械装备序列号52-J-463。1940年,为了战争的需要,M1938榴弹炮大规模生产,由斯维尔德罗夫时刻No9工厂和高尔基的No92工厂负责组织生产,总产量达到了19266门,其中高尔基No92工厂只参加了1940年度的生产,制造总数大约为500门,随后改生产其他火炮。

1939年,苏联每个步兵师编制有2个炮兵团,分别为1个轻炮兵团和1个榴弹炮团,每师装备28门M1938 122毫米榴弹炮。不久,苏军又在每个步兵师中再加强了1个榴弹炮营,122毫米榴弹炮的苏联增加到了32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M1938榴弹炮共有1667门。1941年6月,由于战争时期扩军和准备缺乏等原因,步兵师属榴弹炮团被裁减,每个步兵师的榴弹炮数量下降到了16门。整个战争期间都执行这一编制,仅近卫步兵师战争后期恢复了32门编制。随着战争时局的发展,大规模生产让榴弹炮数量迅速增长,总数达到17000余门,战后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生产,仍作为师属火炮使用。1963年开始,苏军中的M1938 122毫米榴弹炮逐渐被新型的D-30 122毫米榴弹炮所取代,同时,122毫米榴弹炮也开始下放到团级使用。

M1938 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二战期间最优秀的身管火炮武器,该炮犹如T-34坦克一样,不仅生产数量庞大,性能优良,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军取得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一部分火炮还被安装到了T-34坦克底盘上面,成为了SU-122自行榴弹炮。1943年,一辆SU-122发射高爆弹直接命中并摧毁了1辆德国“虎”式重型坦克,可见122毫米榴弹的威力。战后,除了装备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缔约国外,还装备朝鲜、埃及等国家,而在战争中的敌对方,如德国、芬兰、以色列也曾经缴获使用该型火炮,评价甚高。

也正因此,这种很有二战风格的榴弹炮成为了国内战争电影和电视剧导演的最爱。中国仿制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在许多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电视剧中都曾出现过,是出镜率非常高的一种火炮,而实际上在那个年代M1938榴弹炮连苏联自己都不够用,更不可能来到中国。第一批M1938 122毫米榴弹炮到中国,是1951年。根据中苏协定,中国于1951年购买60个步兵师的苏联装备,每个师炮兵团都有1个榴弹炮营,加上预备炮兵装备,购买数量相当可观。1951年7月1日,在东北长春、四平、公主岭三地,炮兵第1师首批换装苏式榴弹炮,下辖3个炮兵团,每团12个连,装备72门M1938 122毫米榴弹炮,换装后驻防辽南整训,1952年4月20日携该炮入朝参战。

1952年5月,新中国确定制造第一批制式兵器,共19种。周恩来代表中国向斯大林提出援助请求:提供制造122毫米榴弹炮的资料。1953年,中国开始接收苏联提供的图纸。但其实在苏联图纸尚未到华时,齐齐哈尔的火炮厂就对M1938 122毫米榴弹炮进行自主测绘仿制,造出了新中国自制的第一门122毫米榴弹炮样炮,起到了提前练兵的作用。1953年11月,该厂开始制造生产制式火炮的工装。1954年7月初进入产品装配过程,8月上旬,试制的4门122毫米榴弹炮装配完毕,检验合格,并按技术规格进行了试射。9月,经国家鉴定委员会批准定型,命名为“一九五四年式一二二公厘榴弹炮”。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致信127厂,对榴弹炮试制成功表示祝贺。毛主席信上说:“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一二七厂全体职工同志们:九月二十七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一二二公厘榴弹炮成功的胜利。这对建立我国的国防工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地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任务。”

1956年 1月,54式122毫米榴弹炮正式列装部队,主要装备解放军步兵师、军属炮兵团,每团2~3营,编制24~36门火炮。中国生产的54式榴弹炮还曾出口阿尔巴尼亚、玻利维亚、伊朗、柬埔寨、巴基斯坦、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等国家。而在抗美援越期间,中国共向越方提供54式榴弹炮280余门,装备越南人民军20多个师属炮兵团。

和国内其他许多国防园、纪念馆上作为展品的54式榴弹炮不同,北方兵器城中的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苏制M1938(M-30)122毫米牵引榴弹。该炮的最大差别是采用铆接大架,炮架上满是粗壮的铆钉,和54式上略带现代风味的焊接大架区别很大,很有一种古典美,这也是判定原型和仿制型的最主要标志。M1938/54式榴弹炮实际口径121.92毫米,身管长2.67米,内含36条右旋膛线,炮身长2.84米,采用螺式炮闩,液体气体式驻退装置,最大射程11.8千米,最小射程5.35千米(M1938)/3.4千米(54式),初速515~570米/秒,射速5~6發/分,高低射界-3°~+63.5°,方向射界49°。火炮行列长5.90米,行列宽1.975米,行列高1.820米,行列重2.5吨,放列重2.45吨,采用车辆牵引方式机动,炮班数8人,运动速度48千米/时。

(编辑/万历)endprint

猜你喜欢

榴弹炮火箭炮火炮
乌拉尔车辆厂将建立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战神之锤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冒着炮火拍大片
南非40毫米榴弹炮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