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研究
——以动物考古学为视角

2017-10-14宋艳波

东南文化 2017年5期
关键词:罗家西溪遗存

宋艳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研究
——以动物考古学为视角

宋艳波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沿岸的先民们主要通过渔猎野生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野生动物群构成的差异可能与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关。他们已经驯化并饲养狗和猪,家猪饲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提高;水牛尚未被人类驯化,仍属野生种属;除了获取肉食外,先民还会进一步利用动物骨骼和鹿角等来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会利用某些特殊动物的皮毛资源。

西溪遗址 神墩遗址 罗家角遗址 马家浜文化早期 动物考古 生业经济

一、研究背景

环太湖地区是中国史前文化区中重要的一区,马家浜文化是目前该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根据古地貌状况分析,其分布区域应为古长江以南,公元前4000年前的沿今江苏常熟、太仓,上海马桥一线的古海岸线以西,古钱塘江以北,茅山和天目山以东的地区[1]。

从发表材料来看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动物考古研究文章并不多,尤其是马家浜文化早期的相关研究。经笔者统计,目前为止发表动物遗存鉴定报告的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包括上海青浦崧泽[2],浙江桐乡罗家角[3],江苏常州圩墩[4]、昆山绰墩[5]和溧阳神墩遗址[6],其中罗家角和神墩遗址包含有马家浜文化早期[7]的遗存。

近年来,笔者与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江苏宜兴西溪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分析[8],该遗址也包含有马家浜文化早期的遗存。下文笔者将选取西溪、神墩和罗家角遗址出土动物遗存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早期的生业经济情况作出一定的推断。

二、各遗址动物遗存概况

1.西溪遗址

该遗址位于太湖西部的江苏省宜兴市芳庄镇,2003年5—7月和2003年9月—2004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总面积1068.6平方米[9]。遗址可分两个大的时期,分属马家浜文化早期和晚期,其中早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软体动物遗存,可鉴定种属包括丽蚌、楔蚌、曲蚌、帆蚌、珠蚌、河蚬和环棱螺等[10]。据发掘纪要介绍,这些软体动物多数出自于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堆积中,早期很少发现[11]。

出土的脊椎动物遗存共2963件,早晚两期均有发现。属于马家浜文化早期的可鉴定种属包括:鲤鱼、青鱼、乌鳢、龟、鳖、鼋、鸟[12]、猪獾、貉、狗、猪、牛、麋鹿、梅花鹿、獐、兔子和啮齿动物等。

研究结果表明,西溪先民生活在近水的低山丘陵地带,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先民会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狩猎野生的鹿类、捕捞水生的龟鳖类和淡水鱼类;先民能够饲养狗和猪,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饲养水平。

2.神墩遗址

该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省南部、太湖西部溧阳市社渚镇孔村,2004年12月、2005年12月—2006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成溧阳神墩遗址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1002.5平方米[13]。遗址主体堆积为马家浜文化时期,早晚两期的遗存均有发现,其中早期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出土动物遗存共48件,全部属于马家浜文化早期。可鉴定种属包括青鱼、龟、鳖、梅花鹿、小型鹿、牛和猪等。

研究结果表明,神墩先民生活在近水的低山丘陵地带;可能已经饲养家猪,并且会进一步利用食剩的动物遗存来制作各类骨角器;先民主要依靠渔猎捕捞野生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

3.罗家角遗址

该遗址位于杭嘉湖平原中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罗家角村,罗家角考古队于1979年11月下旬至1980年1月底对该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发掘总面积为1338平方米,获得兽骨2000多斤[14]。遗址堆积可分四层,涵盖了马家浜文化早晚两期。

出土动物遗存具体数量不明(从发表报告中的数据来看,应该超过3000件),多数出自于遗址的③、④层(即马家浜文化早期阶段)[15]。可鉴定种属包括:蚌、鲤鱼、青鱼、鲫鱼、乌鳢、乌龟、中华鳖、鼋、扬子鳄、雁属、鲸、麋鹿、梅花鹿、獐、貉、水牛、猪、狗和亚洲象等。

研究结果表明,罗家角先民的生活环境为一片开阔的滨海平原沼泽,湖泊河汊星罗棋布,林木稀疏,灌丛密接,水草十分丰盛;先民可能通过驯养狗、猪和水牛[16]以及狩猎其他野生动物来获取肉食;先民会利用鹿角来制作工具,甚至有意识的拾获自然脱落的鹿角来用作原料。

三、讨论和结论

从上文的描述可知,神墩和罗家角遗址鉴定报告中的动物遗存可认为均属马家浜文化早期;西溪遗址的动物遗存则有一部分属于马家浜文化早期,笔者将选取这一部分遗存与上述两个遗址做对比研究。

1.动物群构成

从马家浜文化早期三个遗址出土动物群种属构成情况可以看出,除神墩遗址出土动物种属稍微简单外,其余两个遗址都呈现出复杂的动物构成情况(表一)。

表一//马家浜文化早期罗家角、西溪和神墩遗址出土动物群构成情况一览表

神墩遗址发掘面积较大,出土动物遗存数量却非常少,这可能与当地的土壤等埋藏因素有关,导致大部分遗存并未保存下来,因此呈现出较为简单的特征。

从地理位置来看,西溪与神墩遗址都位于太湖西北侧,罗家角遗址则位于太湖东南侧(图一)[17]。从表一可以看出,三个遗址动物群种属结构非常相近,都包含有狗和猪两种家养动物,同时也都发现大量的种属复杂的野生动物(鱼、爬行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

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可以帮助复原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复杂的水生动物组合(淡水软体动物、淡水鱼、淡水爬行动物和淡水水禽等)与环太湖地区的大地貌特征是相符合的;种属繁杂的陆生哺乳动物,包括各种鹿类(大、中、小型)和小型食肉动物(貉、獾等),则显示出在遗址周围存在一定面积的灌木丛林。相似的动物群落组合说明在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周边的自然环境是相似的,都是河网密布,林木繁盛。孢粉分析结果也说明遗址周围河湖灌丛密布、气候温暖湿润[18],因此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

图一//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分布图

同时也可以看到,罗家角遗址相对于其他两个遗址动物种属更加复杂。遗址发现有鲸这种海生哺乳动物,可能与其距古海岸线较近有关;发现有现今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亚洲象的遗存,可能与其纬度较低且气温较现在更高有关;发现有扬子鳄这种现今还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动物,则可能与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有关。

2.家畜饲养

神墩遗址出土哺乳动物的数量太少,不具比较意义,因此下文将主要比较西溪与罗家角两个遗址家畜的饲养情况。

(1)狗

两个遗址报告均明确提出狗的存在。西溪遗址判定狗存在的依据主要为形态特征、多种动物骨骼表面的食肉动物啃咬痕迹和特殊埋藏现象(灰坑中埋藏整条狗);罗家角遗址判定狗存在的主要依据为形态特征。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狗出现在河北徐水的南庄头遗址,时间约为距今10000年[19],可见人类对狗的驯化时间是比较早的。马家浜文化早期年代上限距今约7000年,结合上述两篇报告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明确在马家浜文化早期已经存在家养的狗。

(2)猪

两个遗址报告都明确提出存在家猪驯化饲养的现象。西溪遗址判定家猪存在的主要依据为下颌M3的测量数据和死亡年龄结构;罗家角遗址判定家猪存在的主要依据为死亡年龄结构和出土遗物(陶猪)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两篇报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两个遗址中确实存在驯化饲养的家猪,但同时也不排除野猪存在的可能性。

从西溪遗址的情况看,在同属早期的先后两个阶段,虽然猪的总体都是以小于2岁的未成年个体数量居多,但从早期到晚期发生过一定的变化,小于1.5岁的个体数量比例由50%上升到60%,或可说明先民的饲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慢慢进步的。

(3)水牛

罗家角报告中提到水牛可能为先民驯养的家畜,其主要依据为死亡年龄结构和一些特殊现象(如角心有磨面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该遗址出土牛的遗存数量虽然较多,但多为头骨和牙齿,少见前后肢部位的骨骼。如果是本地饲养宰杀的动物,其身体各个部位的出现率不应该相差如此悬殊,因此从骨骼保存部位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该遗址的牛可能并非家养动物;而刘莉等先生从形态学和死亡年龄结构等角度也认为该遗址的水牛并非家养动物[20]。

西溪遗址出土牛的数量极少,仅1件桡骨近端残块;神墩遗址出土10件牛的遗存,主要为下颌骨及零星牙齿、四肢骨残块等。两个遗址出土的数量都比较少,很难判断是否为家养动物。

综合各遗址的情况,笔者认为马家浜文化早期并不存在驯化的牛。

3.生业经济

(1)定量统计

从全部动物的数量分布情况来看,西溪遗址的鱼类是最多的,其次为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鸟类数量最少(图二);神墩遗址的哺乳动物最多,爬行动物次之,鱼的数量最少(图三);罗家角遗址按照报告中的文字描述应该是鱼骨数量最多,但是按照报告中给出的数据统计结果则是哺乳动物数量最多,鱼类次之,爬行动物和鸟数量比较少(图四)[21]。

图二//西溪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动物数量分布示意图

图三//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动物数量分布示意图

图四//罗家角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全部动物数量分布示意图(发表报告中的数据)

从哺乳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分布情况来看,西溪遗址家养的狗和猪占48.81%,以鹿类动物、牛和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为主的野生动物则占51.19%(图五),野生动物比重稍高;神墩遗址则明显以野生的鹿类动物和牛为主,尤其是鹿类动物,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图六);罗家角遗址同样以野生的鹿类动物和牛为主,其中鹿类动物比重也占一半以上(图七)。

从哺乳动物最小个体数来看,西溪遗址野生动物要明显多于家养动物,尤其是鹿类动物,占总数的44%(图八);神墩遗址的野生动物也明显多于家养动物(图九);罗家角遗址各动物种属的最小个体数在报告中没有完全展示出来,因此无法描述其最小个体数的分布情况,从文中出具的数据分析,如果牛为野生动物的话,该遗址应该也是以野生动物为主的。

图五//西溪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分布示意图

(2)利用方式

新石器时代先民对动物的利用,主要是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利用方式。

罗家角报告中曾经提到,河姆渡先民可能会利用貉这类动物的皮毛资源。西溪遗址在这一时期也发现有保存基本完整的半副貉的骨架,这种特殊的埋藏状态似乎也说明先民对貉的利用方式并非食用,很有可能是利用其皮毛资源。

西溪遗址发现有明显的角料和骨器半成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说明先民会利用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肢骨和鹿角等动物遗存来制作工具。罗家角报告中提到发现有明确用来制作骨角器的鹿角(麋鹿和梅花鹿),而且各种鹿角中属于自然脱落的标本数量较多,这部分遗存显然是先民有意识拾获自然界脱落的鹿角来制作工具之用。

可见,除了获取所需的肉食外,先民还会利用动物的皮毛资源,并利用动物的骨骼和角来制作工具。

(3)小结

罗家角报告没有分层描述动物遗存的出土情况,我们无从得知该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不同阶段先民对动物利用的情况是否发生过变化。

从西溪遗址的情况来看,从早期一段到二段,动物遗存的总体数量和动物种属的复杂程度都是大大增加的(图一〇)。

图六//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分布示意图

图七//罗家角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分布示意图

图八//西溪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动物最小个体数分布示意图

图九//神墩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出土哺乳动物最小个体数分布示意图

图一〇//西溪遗址马家浜文化早期两个阶段动物可鉴定标本数量分布示意图

结合上文关于家猪饲养的分析,笔者认为在马家浜文化早期的不同阶段,先民除了饲养家畜的水平在慢慢提高之外,对于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总的来说,马家浜文化早期,太湖周围的先民们主要通过渔猎野生动物来获取所需的肉食资源,不同聚落野生动物群构成的差异可能与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关;他们已经驯化并饲养狗和猪,家猪饲养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慢慢提高;先民并未驯化水牛;除了获取肉食外,先民还会进一步利用动物骨骼和角等来制作所需的物品,有可能会利用某些特殊动物的皮毛资源。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62页。

[2]黄象洪、曹克清:《崧泽遗址中的人类和动物遗骸》,《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11—114页。

[3][15]张明华:《罗家角遗址的动物群》,《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3—51页。

[4]黄象洪、曹克清:《常州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狗的头颅骨标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第2期;黄文几:《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遗骨的鉴定》,《考古》1978年第4期;黄象洪:《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次(1985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遗存研究》,上海市自然博物馆编《考察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0—30页;黄象洪:《圩墩遗址出土动物遗骸鉴定》,《考古学报》2001年第1期。

[5]刘羽阳、袁靖:《绰墩遗址动物遗存研究报告》,《昆山绰墩遗址》,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372—380页。

[6]宋艳波、田名利:《动物遗存分析》,南京博物院等编《溧阳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487—491页。

[7]本文中关于各遗址所属时代均参照南京博物院等编《溧阳神墩》,第548—549页。

[8]宋艳波、田名利:《江苏宜兴西溪新石器时代遗址脊椎动物研究报告》,《海岱考古(第九辑)》,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335—357页。

[9][11]南京博物院、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宜兴西溪遗址发掘纪要》,《东南文化》2009年第5期。

[10]黄宝玉、朱祥根、蔡华伟、林留根、田名利:《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海洋科学》2005年第8期。

[12]这批材料为笔者2007年鉴定,因缺少对比标本和图谱,对鸟类遗存的鉴定并未进一步细化。

[13]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溧阳市文化局:《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09年第5期;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溧阳市文化广电体育局:《溧阳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

[14]罗家角考古队:《桐乡县罗家角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42页。

[16]该报告的研究者认为,罗家角遗址先民驯养水牛,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详见下文分析。

[17]南京博物院等编:《溧阳神墩》,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553页图五五〇。

[18]马春梅、田名利:《江苏溧阳神墩遗址地层的孢粉记录研究》,《微体古生物学报》2010年3月,27(1)。

[19]袁靖、李君:《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3期。

[20]刘莉、杨东亚、陈星灿:《中国家养水牛起源初探》,《考古学报》2006年第2期。

[21]该遗址并未发表准确的动物遗存数量数据,文中涉及到该遗址的数量统计全部为笔者根据报告中提及的数据完成的,虽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应该能够代表该遗址的一般特征。

Abstract:In early Majiabang Culture,the residents of the Taihu lake valley depended on hunting and fishing for their meat consumption.The fauna composition of one settlement is believed to be tired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settlement and the residents’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At the time,dogs and pigs had been domesticated and the pig breading level was advancing;Buffalos were still a wild species yet to be domesticated.In addition to meat consumption,people also used animal bones and deer horns to make tools and utensils.Very likely,some special animals were also consumed as fur resources.

Key words:Xixi Site;Shendun Site;Luojiajiao Site;early stage of Majiabang Culture;zooarchaeology;subsistence strategy

(责任编辑:黄 苑;校对:张平凤)

The Subsistence Strategy of Early Majiabang Culture:A Zo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SONG Yan-bo
(Th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K871.13

A

2017-01-18

宋艳波(1981—),女,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

本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胶东沿海地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生物考古学研究”(14CKG003)资助。

猜你喜欢

罗家西溪遗存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蜗牛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罗家权:致富才是硬道理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罗家坝遗址与巴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宣汉召开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西溪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