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草”成金 麦秆育人
——记杨浦区首批非遗项目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奇荣

2017-10-14

非遗传承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麦秆杨浦区上海市

冰 凝

麦秆画又叫麦秆贴,始于隋唐时期的宫廷“工艺品”,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块瑰宝。它和剪纸、布贴画同属剪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在上海杨浦区,有一位麦秆画艺人,他“以麦秆代颜料”,四十多年来,创作了一百多幅麦秆画作品,他叫陈奇荣。2007年,陈奇荣被评为杨浦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现为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

刻苦自学 自成一体

陈奇荣出生于1955年,从小生活在浙江奉化的一个小乡村。母亲是绒线编织高手,舅舅是位有名的画家、工艺美术家,儿时和舅舅一起编竹筐,草编、做手工艺品,是他最大的乐趣。受舅舅的影响,陈奇荣从中学开始喜欢上了画画,并追随一位国画老师进行专业学习。

随着对国画理解的加深,陈奇荣的绘画技艺也不断提升。为了检验自己的绘画水平,18岁的陈奇荣时常带着自己的国画作品走进上海的各类艺术展览。在一次画展上,陈奇荣无意中看到一幅梅花图,是用麦秆绘制而成,这是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创作手法,顿觉眼前一亮。

那时候麦秆画给人神秘的感觉,投师无门的陈奇荣回家后便开始查阅资料,自学麦秆画创作。他从浦东的农民那里买回麦秆团扇作为原材料,从临摹开始,将画面重新布局。“刻苦勤学 宁折不弯”,陈奇荣将这八个字刻在笔筒上,作为学习的动力。

随着作品的增多,陈奇荣对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陈奇荣曾骑着黄鱼车去浦东金桥自己收割农民原本要烧掉的麦秆。后来干脆在妻子的老家江苏江都郊区建立了自己的麦秆基地,这一亩麦田在陈奇荣的眼里就是宝贝,需要精心呵护。每年的五月中下旬至六月初,他都会忙着去收割大麦,妻子帮忙剪麦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取到麦秆后陈奇荣会将其分类,在太阳下晒干、消毒,防潮。

一幅精美的麦秆画作品,往往需要经历“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十多道工序,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成画,制作精细而繁琐。在陈奇荣看来,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并不难,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有一份足够的耐心便可出细活,只是这份耐心不是人人都有。“其实制作麦秆画最难的是选麦秆。”陈奇荣说,“不同的麦秆有不同的用处,一般我们用大麦秆,性能软,破麦秆时比较容易,缺点是麦秆短;小麦秆粗而长,缺点是硬。根据不同的麦秆制作不同的麦秆画,取长补短,但建议初学者最好先用大麦秆。”

不愁原材料的陈奇荣精心出佳作,在食品厂工作的他把制作麦秆画作为唯一的业余爱好,一有展示的机会就拿着作品去参展,并渐渐崭露头角。首获大奖的是1987年参加上海市职工艺术博览会轻工业局分场一等奖作品——四平方米大型立体全彩麦秆剪贴画《凤凰牡丹》,是他和团队成员花了五天五夜完成的巨作,当时媒体报道称“画面之巨,国内罕见”。

回忆起参赛的那几天,陈奇荣流露出几丝遗憾的表情,“那几天,3岁的女儿拉肚子,但她妈妈和我都要赶比赛,只能让爷爷一个人带着去医院,回来还是不见好转。虽然我们的作品获奖了,但还是觉得愧对女儿,她妈妈一想起这事还会难过地流泪。”

麦秆画艺术创新之路不停歇。1989年,陈奇荣将国画、剪纸、镶嵌、篆刻、凸雕和金属铸画等艺术共融一体,创作了一幅空灵飘逸的《貂蝉拜月》,代表上海民间艺术品展赴香港九龙展出,被当地舆论赞为“青年麦秆画家”,并入选“首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2008年,杨浦区文化馆举办了迎奥运“陈奇荣麦秆画个人展”,陈奇荣也成为区文化馆首个开个展的传承人。2009年,陈奇荣的麦秆画创业方案在上海市妇联举办的创业方案大赛中荣获“十佳创业方案奖”,他是获奖者里唯一没有研究生文凭的人,这也是让他印象最深刻、如今回忆起来仍激动如初的一段经历。2017年,陈奇荣在上海市民文化节艺术创客大赛中荣获“百名艺术创客”称号。

45年来,陈奇荣一直执着地沉浸在麦秆画的世界里,从第一代的黑白两色平面画到第二代的彩色平面画,再由第三代的浮雕式作品到独创的第四代全立体式作品,他孜孜不倦、独具匠心、潜心研究,作品以独特、典雅、富丽的艺术魅力多次获奖。飞禽羽翼丰满,走兽皮毛光滑,技巧、颜色均属上乘,作品自成一体,广受褒奖。

非遗传承 任重道远

2008年,在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支持下,陈奇荣将麦秆画带进学校,先后受聘于上海市东辽阳中学、上海市铁岭中学、上海市平凉路第三小学、上海市平凉路第四小学,开展麦秆画技艺普及和传承活动。其中东辽阳中学的麦秆画已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还作为教育精品参与国际交流,第二本麦秆画研习校本教材《麦香流韵》也已编印完成。该校被评为“上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2017年10月,该校的非遗麦秆画又被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优秀案例。

经过近十年的传授指导,陈奇荣教的许多学生在各大学生工艺比赛中都获得不错的成绩。有些学生毕业后仍向陈奇荣学习麦秆画,与他探讨麦秆画技艺,他也会无偿奉送样稿和麦秆。同时,东辽阳中学的老师们也在跟他学习麦秆画来教授更多的学生,让非遗“麦秆画”之花开遍整个校园。

麦秆画在学校的普及和传承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大世界都邀请陈奇荣开设麦秆画班,还将麦秆画带进上海虹口银康老年公寓,受到大小朋友们的欢迎。陈奇荣的女儿和妹妹也跟他学习麦秆画多年,现在都可以独自创作精美的作品,他的妹妹正在评选闵行区非遗麦秆画传承人。陈奇荣教过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7岁。

“当初我学麦秆画时投师无门,现在只要有人想学,我一定会热情主动地教他;从另一个角度讲,非遗麦秆画是我们民族的品牌,也是优秀传统的工艺美术,有更多人愿意了解和学习,非遗麦秆画就后继有人,这是我最大的心愿。”陈奇荣满怀期待地说。不保守,无私心。以文会友,以艺交友,广交朋友,共同发展。这是陈奇荣对于麦秆画传承一贯的态度。

对陈奇荣来说,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麦秆画制作技艺,他自有一套“麦秆育人”的理念,在学校上的第一堂课他一定会先让学生们了解麦秆,懂得麦秆,懂得感恩。麦秆画制作工序复杂,整个过程全凭手工完成,一幅作品离不开细心、恒心与毅力,陈奇荣教学生在制作麦秆画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这也是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

猜你喜欢

麦秆杨浦区上海市
大丰麦秆画
胡三荣:“麦秆画”绘出致富路
折段麦秆来作画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蝴蝶观察日记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