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根”入手,培养语文学科素养

2017-10-13陈景红

黑河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陈景红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冲突越来越凸显,而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关注。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丰富人文情怀、掌握基本语法、发展语言技能和引导学有所用等方面入手,深化学生日常语文知识的积累、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口语交际技能、最后应用于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大多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冲突越来越凸显,而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所谓学科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那么,究竟如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呢?

一、多元积累,丰富人文情怀

语文学科素养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水平,逐渐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要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而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离开知识的语文学科也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雪》一课,课文对北国冬天的雪景风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勾勒出一幅美丽壮阔的北国瑞雪图。在学这一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查字典,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在看懂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并通过这些景物来判断和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已经对课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做到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识。之后,我又给学生展示了很多有关雪景的图像,让学生更直接、更感性地形成对雪的感受,在视觉上对雪景形成概念,并结合轻快的音乐,把席慕容的一首关于雪的诗歌《溶雪的时刻》,当堂朗读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在现代诗中雪景的美丽,如果感觉其中有写的好的句子,则进行摘抄。最后,我让每个学生都上交了一篇与“雪”相关的作文,有的学生写了自己看到过的雪景,有的學生抒发了自己在课堂上学完课文之后的感悟,甚至有的学生还模仿席慕容的诗歌,自编了几行短诗。显然,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自身的情操也得到了陶冶,增强了语文感受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实现了多角度、多方向的语文知识积累,真正做到了全面发展。

语文知识其实很丰富,除了包括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基本写作手法知识和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以外,还应当拓展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流派等,只有让学生更多的知识积累,才能让学生拥有厚积薄发的机会。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其实就是要在日常教学的一点一滴中,逐渐让学生形成语文知识的积累,用心来体会这些知识,从而拥有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鉴赏经典,掌握基本语法

能够“读懂文章”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而小学生阅读量较小,没有形成最基本的语言知识框架,许多时候在文章的整体理解上就存在问题。教师要关注到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章,给学生讲解基本的语法,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语法意识,从而能够熟练阅读各类文章,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索桥的故事》,这是巴金先生在参观都江堰的时候触景生情而写下的一篇散文,文中讴歌了处处为他人着想、不计回报地为他人奉献的伟大精神,让人读完十分感慨。由于文章较长,涉及内容较多,很多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摸不着头脑。在读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空间推移顺序”等几种常见的顺序,让学生对文章的描写顺序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又细化给学生讲解了句子的一些语法知识,诸如“既……又……”的并列关系、“不但……而且……”的递进关系、“虽然……但是……”的转折关系等,帮助学生能够从微观上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学生带着这些语法知识再读文章,很快就发现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脉”。在掌握了一定的语法知识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大大提高了。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究其根本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语文学习方法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这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支撑学科素养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石。

三、口语交际,发展语言技能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本质是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语文的这种工具属性,让学生学会对语文进行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从而让语文学习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例如,在学习完五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学生的感触都很深,纷纷对地球的现状表示了忧心。见到学生这样的表现,我在课堂的后半段展开了一段讨论会,让学生自由结组,为地球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学生积极地展开了讨论,在小组内交换意见,时而互相争论,时而发出赞赏的呼声,整个课堂气氛高涨。在讨论结束之后,我让每个学生用50个字以内的话,来表达自己小组讨论的想法。这其实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考验,很多学生开始尽力压缩自己的表达,尽量让语言有逻辑且简明清晰。有几个学生之间的观点有冲突,我还让他们双方展开了一场小辩论,让学生切实进行语言的交锋。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既对课文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同时也在不断的表达和交流的过程当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技能,可谓是一举两得。

新课标中有关语文学科素养的表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的语感,通过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同时,这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得到成长。endprint

四、组织实践,引导学有所用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在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有在生活中对语文知识进行实际的运用和感悟,才能够得到更宽阔的视野。

例如,在学完六年级上册《战争》这一单元之后,很多学生对当时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产生了兴趣。结合这个现象,我让学生自由结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周围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等进行调查走访,了解自己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有关战争的故事。学生在接到任务之后,自己制定了走访计划,确定走访对象,准备走访提纲,都尽可能做到分工明确,让每一位小组内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在走访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又对走访结果进行总结,商量走访的汇报形式。在最后的课堂上,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了走访结果的汇报,有的小组准备了情景劇,有的小组采用了诗歌朗诵,有的小组运用了多媒体和PPT进行汇报,学生们兴致高涨,高效地完成了实践任务。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而这种实践能力,也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此,这种培养显然是越早开始越好的。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范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既是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也应当是每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理念。

以上四点,就是笔者自己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体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运用多元化的理念,在基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形式上,不断对学科素养培养进行探索、开拓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落地生根[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4).

[2]江小姜.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科素养深层融合的行为研究[J].课外语文,2016,(8).

[3]林嵘春.刘仁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能力素养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12).

[4]许红琴.聚焦 延展 转变——例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2).

[5]张照清.基于课外阅读基础上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上), 2016,(08).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培养策略小学语文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