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更好地与未来相连

2017-10-12王婉

中国德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素养评价课程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普林斯顿的学生向爱因斯坦提问:你觉得世界上最难的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认为最难的问题是,科学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如果你认为科学是邪恶的,就会制造出杀人机器和毁灭世界的狂魔;如果你认为科学是善良的,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工具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连接起来,创造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这个学生被爱因斯坦的回答深深地影响着,后来成为了互联网的创始人之一。虽然我并没能找到故事的出处来验证其真实性,但它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

科学技术的善恶之问启示着我们,“连接”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要学会使用技术,与人、与物、与这个世界广泛地连接。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能更好地与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所以,建设未来学校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世界连接的途径,让学生充满信心去迎接未来生活。

如果将未来学校项目比作是一辆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向未来奔跑的四驱车,那么我们认为,工具、课堂、课程、评价就是推动它前进的四个车轮。它们既是着力点,又是推动力,需要相互配合、相互联动、整体推进,才能带领我们的孩子,又稳又快地奔跑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

一、建设智慧环境,扩展人与空间的连接

工具的使用是系统建设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对工具的使用和创新,不断将自己从初级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于思维的拓展和提升,开拓探索世界的边界。在未来社会,一定有更多的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互动的机会,我们的智能学习空间建设,也是从“因为有你,更加懂你”这样的理念开始的,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与学校空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和连接。

从2013年起,我们对校内学习环境的改造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为全校覆盖无线Wi-Fi网络,确保师生们可以随时在线进行学习活动;二是引入交互式学习系统,包括电子书包、TBL(Team-Based Learning)学习反馈系统、一对一反馈学习系统等,教师可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实现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互动生成;三是建设可迭代的校园智能管理平台系统,将互动学习系统中产生的学习数据和家校平台中产生的互动数据全面结合起来,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配合手环等穿戴式设备使用,搜集学生健康、行为等方面的数据,生成学生立体的成长数据作为教育教学的参考标准,成为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判断决策依据,并构建家校之间更好的沟通基础。

未来学校建设的基础是整个学校的信息化、智能化空间建设,充分建立起每个人与空间的连接环,让空间与人紧密结合,对学校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人与空间友好且有效的连接,也是培养孩子适应环境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构建交互课堂,增进教师与学生的连接

作为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课堂经历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经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重在传递知识,师与生的连接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如今,在交互式工具的支撑下,教师能够支持学生主动选择学习方式,更大程度上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经历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当课堂一旦开放起来,就会融入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资源和环境的互动。教师通过一对一的设备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错题本,并及时汇总学生的整体情况,以便作出反馈和调整。在英语课上,教师能利用相关软件,实现学生自主测试口语、选择练习方式等多种与工具良好互动的学习方式,减轻不必要的重复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上,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的差异,系统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获得在平台支持下的自适应学习。

通过课堂中生态化的互动改进,交互式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已经不局限于“园丁”,而是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土壤”,包容兼顾,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教育。在面向未来的学习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是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在哪里、如何去获得。这也将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要探索的路。

我们认为,改造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关系是适应能力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安全、智能、包容的環境中构造出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是未来课堂中的重要元素。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合作探究、独立自主、多元开放等多种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并形成学生自觉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三、丰富素养课程,强化认识与能力的连接

课程是学生学习技能提升的跑道,课程建设更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过程和方法以及环境文化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现。相比原来计划供应式的课程体系,今天的学生更需要多元丰富的课程供给,不断丰富其认知体系。同时,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需要有更加综合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设计,才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和能力更好地结合。然而,学校的课程也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相互联系,与我们的育人目标有连接,与核心素养有连接。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未来课程的特点是更加综合和融合,需要我们从基本科目、基础知识中去提炼,找到能够让孩子们连接认知和能力的路径。我们认为,现阶段学校对课程的改造不应是完全的颠覆,而应该抱着温和改良的态度,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集理性与人文于一体。在我校的未来课程改革中,也正是围绕这样的理念去实践的。

少城小学地处成都的原点腹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学校从“六艺”出发,结合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共同探索构建了“六艺+”课程体系,将德智体美劳、社会实践、国际理解以及科技创新方面的理解,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开设了“创客空间”“3D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我校还结合周边的博物馆资源,开设了“博物馆学习日”“主题实践活动周”等活动课程,围绕着科学实验的主题,让孩子们进行自主选择和研究,然后统一进行展示评比。例如,2017年的主题是“物质世界的秘密”,低年级的孩子通过表演等方式表现他们对植物、动物的观察,高年级的学生则通过实验等方式展示对天文地理方面的有趣研究,多名学生获得了博物馆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奖项。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智能机器人、3D设计领域的多个国家级比赛,在这样的比赛中收获奖项,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独立探究、主动表达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能动性。同时,也带动了学生在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进步,让学生不仅收获知识,而且开发潜能。

将认知与能力更加有效地连接,是人的高阶思维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通过开发项目式、主题式、实践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有机会创造出更多的连接点,以此强化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探索立体评价,优化个体与目标的连接

评价是一个指挥棒,如果学校的评价机制滞后,就无法衡量出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不能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建立更加有效的评价标准,有效评估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才能为教学变革提供及时反馈,让学校在变革中作出科学的调整。

我校从今年起,着手变革期末成绩通知书,将传统的成绩单改为学生综合素养报告册,将学生在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科技创新、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其中。同时,我们引入多元主体进行评价,在平台的支持下,家长、同学甚至社区都可以加入到评价主体中,例如:在学校自主开发的评价App中,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评价就是家长通过手机来完成的;学生集体活动的行为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端的操作完成,进行及时的记录和点评,让生成的数据更加真实有效,并且动态统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诊断依据。另外,通过数据库的积累和长期的追踪,可以弥补一部分在大班授课条件下对个别学生关注不足的遗憾,力争让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注和支持,真正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优化个体与目标的连接,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发展状态,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制订适合的未来发展方案,是更加有力的保障。这也是少城小学在未来学校项目中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我们看来,探索的魅力在于永无止境。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支持,不断创新,激发师生更多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引领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学校的建设过程充满着未知与奇迹,引领着我们保持激情、不断前进,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与未来相连!

【王婉,四川省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990endprint

猜你喜欢

素养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