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的飞天梦

2017-10-12文|悦

传记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球亚平航天员

文|悦 静

王亚平: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的飞天梦

文|悦 静

王亚平,一个站上世界最高讲台、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的女航天员。她怀揣梦想,并以坚韧顽强、执着奋进的精神追逐梦想,终于成为在蓝天白云中自由翱翔的航天员。

奔跑的人生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巨大推力下,王亚平作为“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乘组的一员,开始了她的太空之旅。

在网上搜索“航天员王亚平”,出现最多的就是她在太空授课的视频和图片,那出现在“水晶球”里的美丽倩影被传播到互联网所能抵达的任何地方。她被网友赞为“全宇宙最美的航天员”。

王亚平是一位“80”后,也是航天员中年龄最小的。她出生于山东烟台张格庄镇张格庄村。那里是有名的水果之乡。

王亚平原来并不知道,奔跑会成为她人生的姿态,融入她的生命血脉。小学四年级时,她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越野赛,要从一个村跑到另一个村,那次她跑了全校第二名。也许是因此被鼓舞,从那时候开始,王亚平就爱上了奔跑。

回顾十几年的飞行员和航天员生涯,王亚平更愿意用“奔跑”表明她的态度:“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初中毕业,父母希望学习成绩优秀的王亚平报考师范学校,认为这是女孩子家的稳妥选择。一直怀揣大学梦的王亚平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愿,报考了高中。直到录取通知书下来,才告诉父母。

高三那年,王亚平正好赶上八年一次的招女飞行员的机会。全班20名女生,只有她一个不戴眼镜,同学们都鼓励她去试试。她心一横就报了名。

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王亚平幸运地走到了最后,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

在东北飞行学院学习训练的艰辛,远远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每次跑步衣服里面是汗,外面是霜,睫毛上都是小冰粒,哈出的水汽把眉毛、睫毛、帽子、围脖全染成了白色,结上了冰碴子,学员们一个个跑成了圣诞老人。

王亚平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坚持着。一圈一圈,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她的心也在奔跑中越来越强大。中长跑,一直都是王亚平的强项。一次7000米竞赛,她获得了第一名。同学问她有何秘诀,她说:“累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意念,就是坚持。”

四年的学习生涯在她眼中,就像一场竞争激烈的长跑比赛,不拼尽全力就会被淘汰。

不仅如此,封闭式管理也严格到令人窒息。当同龄人徜徉在街市商场,流连于华衣美食,自由自在享受时尚生活时,她们却连周末外出的机会也没有,长长的秀发被剪去,每个人的发型都像假小子一样。不仅每天饱受风吹日晒,人也因运动量大吃得多,变得又黑又壮,完全没有妙龄少女的美态。十七八岁的王亚平曾经羡慕过、迷茫过,甚至萌生了退出的念头。当她打电话和家人诉说,父母的话把她惊醒了:“你当飞行员难道是为了逛街、穿漂亮衣服?你吃的所有苦,不都是为了飞行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

云中雨燕

自从开上飞机后,王亚平就再也没有迷茫犹豫过。王亚平的第一次飞行在1999年,她永远记得那一天。飞行教员为了让她感受飞行的魅力和魔力,居然带她去飞最考验飞行员功力的超低空。几十米的低空,当飞机俯冲、贴着村庄飞过,王亚平感到兴奋和刺激,她甚至看到了那些仰头看着飞机的村民的脸。她紧张地捂着嘴,害怕自己忍不住叫出声来。她甚至能看到村户家的鸡被惊动得飞来跳去,还有激动的大黄狗张嘴咧齿冲着飞机叫嚷的样子。这时飞机又迅速拉高,村庄、农人、牲畜,地面上的一切渐渐变小,终于再也看不见。如此神奇而欢乐的飞行让王亚平沉醉,再也不愿离开。等到第一次单飞,当她坐在主驾驶的位置上,看看空空如也的后舱,她终于相信,自己可以成为驾驶飞机的主人,独立飞行了,她忍不住兴奋地大叫了一声。从一心想要见到飞机、坐上飞机,到真正开上飞机,几年间的辛苦付出、心血和泪水,就在酣畅淋漓的一声呐喊中消解了。年轻的姑娘已经明白,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并不会一帆风顺。擦干眼泪,努力向前,就会离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

王亚平在执行飞行任务时面对镜头亲切挥手

作为飞行员,人们早就“认识”王亚平了。因为那些年,哪里发生旱情需要人工增雨,哪里的天空就会出现女飞行员们的身影,她们被众多媒体称为“云中雨燕”。

王亚平也遭遇过云中穿行的惊险。她参加的第一次降雨任务是在重庆,当地大旱,这也是当地第一次启用军航降雨,对此抱了很大的希望。那天天气情况很糟,强行飞行可能遭遇很大的危险。最后机组还是决定飞,不能辜负重庆人民的期望。飞机飞上去,才发现云分了很多层。

一般人觉得浪漫的云层,却潜藏着雷电、暴雨、气流等危险。飞行员有辨云识天气的本领,雷暴云、浓积云、淡积云、积雨云、层积云、碎层云等几十种,哪一种云会出现什么情况,他们全都了解。平常飞机飞行都是躲着云飞,但是人工降雨飞的就是边缘天气,就得哪里有云往哪里钻。

那天,映入王亚平眼帘的先是一层浓雾飞渡的云,再往上爬升一个高度,中间的水汽层厚厚的,云屯雾集,什么都看不见,机组人员都十分紧张,精神高度集中。飞过那层峦叠嶂后,瞬间又是晴空万里,但竖着无数云柱。云柱不能进入,里面有非常危险的旋涡,飞机一旦碰到,后果不堪设想,只能绕着云柱飞。云柱相距间隔不远,这非常考验飞行技术。胆大心细的王亚平驾驶着飞机,在布下的迷宫云阵中穿梭往返、左旋右突,全神贯注地喷洒增雨剂,不敢放松一点警惕。飞机好几次都是贴着云柱的边缘在飞,煞是惊心动魄。那次飞行持续了很长时间。飞机刚一落地,雨哗地就下来了,非常及时。而刚刚在鬼门关门口绕了一圈的王亚平和战友们,还惊魂未定,直冒冷汗。听见地面上人们的欢呼声,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成就感带来的暖意让他们的紧张心情慢慢平复下来。王亚平经此惊心动魄后,升华出了几多豪气:为了担负起军人的使命,无论付出什么,都在所不惜。这正是她的梦想、她的追求、她所热爱的生活。

这次降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第二天当地报纸就推出醒目报道“美女飞行员大闹天宫”,赞赏勇敢的女飞行员们。

人生处处有险峰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王亚平的太空梦想源自2003年杨利伟飞天的那一刻。那时,23岁的王亚平是刚到飞行部队两年的运输机飞行员,正憋足了劲儿,准备在飞行事业上大显身手。那天,她和飞行部队的战友们看电视直播,当火箭升空的那一刻,激动和自豪激荡心怀。她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中国有了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她没有想到,一闪而过的念头会变为现实,不久以后,她真的成了一位女航天员。

王亚平为记者签名

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王亚平经历了人生中最严苛、最艰难的考验。其中,最具挑战的训练是超重耐力训练。不仅男航天员把它视为难啃的骨头,对女航天员来说更是巨大的挑战。

很多孩子都有过在游乐场坐过山车的经历,它像要把人抛飞出去一般,让人觉得刺激,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勇敢者的游戏。殊不知,在这个游戏项目中,人所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2倍。而超重训练中,航天员要承受的压力是自身体重的8倍。

随着过载的增强和过载受力方向的不同,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引力而严重变形,眼泪控制不住,不断向外流,胸部也会感觉到极度压抑,呼吸困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必须按照规定完成各种技术动作。航天员的手边有一个红色按钮,他们如果无法坚持,可以随时按下,请求暂停。但航天员大队成立18年来,从没有人使用过它。女航天员当然也不会示弱。

应对离心机超重训练,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条件,没有恰当适度的对抗动作,很难过关。按照评定标准,航天员不仅要保持头脑清醒、视物清晰,还必须能按照提问回答问题,做技术操作。不仅如此,心率还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太快。可当数倍于体重的重物压向自己,做对抗动作必定会使心率加快。动作大了,心率就会超出范围;用力小了,对抗失效,身体就会有异常反应。被压受伤,视物不清,便无法完成训练。训练不仅要求有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一定技巧。刚开始的一年多,王亚平始终突破不了二级。

做对抗动作需要有很好的腹肌背肌力量。体型偏瘦的王亚平腹肌背肌不够,为此,她在增强心血管、肌肉力量和训练方法上想尽了办法。她除了正常体训,还每天针对性地做有氧运动、游泳,抽空就会做多组仰卧起坐、练各种器械。她虚心向教员请教,向首批做得好的老大哥们讨教经验。还自觉把训练时间延长,把休息时间压缩。两年来,王亚平一直没有放弃,为了这个训练,吃苦最多,下功夫最深。

2011年年底大考核,王亚平终于突破二级,成为一级。在当晚的日记上,她写下了大大的几个字:“超重考核是一级。”

“第一个登月的人叫什么名字?”

“阿姆斯特朗。”

“第二个呢?”

“不知道。”

这是很多人的答案。

2012年,成绩优秀的王亚平以微弱之差与“神九”任务失之交臂。她也面对过相似的问题。

“‘中国第一个飞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是特别令人向往的称号,但一个人的名字跟祖国的利益相比,实在太渺小了。”王亚平这样说。

站上最高讲台的太空女教师

2013年3月,王亚平入选“神十”任务乘组,开始了飞行任务强化训练阶段,各种考核、训练和演练接踵而至。任务前两个月,她还受领了一个新的任务——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主讲人。时间非常紧张,无处不在的压力再次向王亚平袭来。

“神十”飞行任务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应用飞行的新时代,是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是我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此后,将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重要性可见一斑。任务中,王亚平除承担常规的飞行器状态监视与设置、设备操控、空间实验外,主要负责太空授课和乘组的生活照料。

王亚平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让王亚平紧张的是,太空授课最大的考验在于,地面上所做的所有演示,都只是理论结果或者想象,并没有在真实太空失重环境下验证过。不成功,或是和预想有出入怎么办?她能讲好吗?

“神舟十号”飞行乘组成员,左起: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为了尽快入老师这道“门”,王亚平不仅全程参与了授课内容脚本的拟定,负责太空授课的团队还专门请老师来为航天员讲课。各路人马组成的专家组一次次讨论,意见提了一大堆,脚本也换了多次。如何设计实验内容、准备教案、研制教具也经历了一次次论证。

对王亚平这个完全没有授课经验的人来讲,授课中“度”的把握,授课的方法、状态、角度、表情、动作、语气、语速完全是从零开始学起。每天,王亚平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讲课才能更自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理解呢?她想了很多办法,买了很多中学的物理书、辅导教材,在网上找国外航天员太空授课的视频,还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研究。

王亚平首先要打破习惯,让“开口讲”变成一种自然的状态。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讲——给同事们讲,给各路技术专家讲,给战友们讲,给院里的孩子们讲,回家对着爱人讲……听取不同听众的意见,仔细记下来,分析消化后再揉进去,下一次改进。爱人成为她最忠实的第一听众,一遍遍听下来,爱人也熟悉了,她说了上句,他能接下句。

后来她又想办法,每次试讲时留下视频,带回去自己反复琢磨。这样的好处马上显现出来,听别人提意见,她有时还可能无法完全意识到,而自己给自己当观众,很多毛病就像被放大镜放大了一样,无处遁形。她琢磨来琢磨去,像个挑剔的判官。原先说话从不带手势的王亚平,现在说话会自然地带出很多手势、表情,她开玩笑说,这就是太空授课带给她的成果。

接着就是注重讲课细节。手放在什么位置,用什么样的手型,讲台的高度是否符合太空环境,王亚平都会细细研究。她的普通话照平时的标准看应该还不错,但是为了当好太空老师,她对每个字的发音都细细抠过,比如从前不在意的“质量”“晶莹剔透”两个词的发音就曾被反复纠正。一天讲下来,王亚平的舌头、嘴唇似乎都被磨薄了,木木的有些疼。经历了这次授课,她觉得自己简直可以去参加播音员考试了。

怎样将太空授课的时间准确控制在40分钟呢?除了科学严谨的方案、天地协同的配合,作为主讲人的王亚平要根据自身语速对脚本进行时间上的演练和反复的实验操作。练了多次,她终于能在没有任何提示的状态下,时间控制得正正好好。

要学好《测量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勤于思考、认真学习,也要求任课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不断创新,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完美的太空授课背后,却是有惊有险,令人难忘。

太空授课当天,地面飞控大厅气氛非常紧张。这是“神十”飞行任务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又是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授课,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这天,三名航天员早早做好了准备,从地面观察,他们在太空的各种动作表情都显得轻松。谁都没有想到,就在太空授课之前半小时,三名航天员还自发打了一套太极拳。看着他们镇定的表情、舒缓的动作,地面上所有人的心情都跟着轻松起来。其实,三名航天员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地面上的人放心,也让自己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下面的工作。

太空演示和地面上存在不小的差别,主要在操作方面。操作的技巧、用力的大小都很关键。关于水的演示实验是最难做的。怎样让水膜做得不厚不薄?怎样让水球看起来又漂亮还不能破?其中“度”的把握是一道拦路虎。王亚平在多次尝试之后,终于找到了感觉。

太空授课直播时,王亚平做出的水球又圆又大,格外漂亮。但她并不知道,当时看到她还在往晃动的水球中继续注水时,地面上的人都揪心极了。所有人都望着大屏幕,眼睛也不敢眨一下,表情紧张,有些科研人员把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捏得生疼也浑然不觉。甚至有人焦急地小声做着徒劳的提醒:不要再加了,再加就爆了!

当完美的水球呈现在观众面前,工程领导兴奋地说:“这丫头绝对在上面做功课了,她是想给我们一个惊喜呢!”

王亚平的亲切笑容映在水球中

王亚平确实是“有备而来”,她在之前还做出过更大更圆的水球。完美的背后自然少不了多次的失败。

在王亚平做的水膜实验里,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她小心翼翼地把中国结嵌入“水膜”,地面上所有的观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地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实验前,五角星、笑脸、青花瓷和中国结等都曾在嵌入图案备选之列,经过多次推敲和讨论,最终确定嵌入中国结。中国结不仅有浓烈的中国元素,还包含着航天人的浓浓情愫,它更像航天工作,看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千头万绪却又牢不可破。

在太空授课的图片中,一张映着王亚平在水球中亲切笑容倒影的照片堪称经典。其实,“水晶天宫倒影”是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实地演练后才发现的有趣景象,他们决定展示给大家看。要呈现出这幅美丽的图景,不仅需要水球制作得漂亮完美,还需要航天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和摄像角度的选择。张晓光要将摄像机、水球、王亚平放在一条线上,才可能呈现如此漂亮的透镜成像。而在太空授课时,他们之间不能用语言交流,各种不同的手势动作便成为他们的约定符号。授课时,指令长聂海胜戴着两个耳机,一个传导的是地面老师的声音,根据老师的要求,他要做好配合授课演示和辅助的工作;还有一个耳机是与地面飞行指挥相连,随时根据飞行情况,做相应应对准备。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背后,有着透不过气的紧张。

太空授课结束之后,三名航天员不约而同把手放在一起,每个人眼里都满含热泪。那是庆祝,是鼓励,是默契搭档艰苦付出后的欣慰。为了完美的一课,他们和地面上各个系统的人们付出了太多努力。

在“神十”返回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有记者问王亚平:“你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王亚平回答说:“与儿时的梦想不同,我已经找到了一条值得为此奋斗终身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在这条道路上能够做得更多,走得更远。”她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太空探索对航天员这个职业是永无止境的。作为另一个身份——太空教师,科普教育意义也更深远。

仰望天空,王亚平回想起了自己趴在舷窗口远远眺望地球的那一刻心中油然而生的热爱,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陶醉。远处那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无法比拟的醉人色彩,蕴含着蓬勃向上、令人震撼的力量和美,令她对美丽的地球家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亲近感。在地面时,祖国是家,太空是梦;但在太空时,天宫是家,祖国是梦。如今虽已回到地面的家,但是能够再次飞向太空,仍然是王亚平最大的梦想……

责任编辑/于溟跃

猜你喜欢

水球亚平航天员
好玩儿的太空水球实验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浮浮沉沉的水球》
联接中外 沟通世界水球大战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王亚平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