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

2017-10-12文|姚

传记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翟志刚神舟航天员

文|姚 申

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

文|姚 申

翟志刚,中国漫步太空第一人。1966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1985年6月入伍,1989年毕业于空军第三飞行学院。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战斗机飞行员,安全飞行95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

“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当看到翟志刚缓缓打开舱门,在太空舞动五星红旗,并招手向世人问好时,炎黄子孙一片欢腾。这一刻,我们向世人宣告,一个有着千年飞天梦想的伟大民族已真正走进太空。

一夜之间,担纲驾驶“神舟七号”飞船的翟志刚为世人瞩目。这位“神舟七号”飞船载人乘组指令长、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19 分35秒飞越9165公里

2008年9月2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灯光的照射下,巍峨的发射塔灿烂夺目。飞船、火箭、逃逸塔组合体被回转平台紧紧包住。

几个小时前,中心为航天员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此刻,航天员已经抵达载人航天发射场,人在船里,船在箭上,箭在弦上。发射场上空云淡风轻,不时传来的指令声让现场空气渐渐凝固。

20时30分,发射塔架回转平台打开,露出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神舟”和“神箭”格外醒目,观看的人群开始兴奋起来。

时间在一分一秒中悄悄滑过。“10分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零号指挥员声音洪亮。人们屏住了呼吸,静待新的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10、9、8、7……点火,起飞!”21时10分,零号指挥员终于下达了点火指令。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底部喷出一股异常明亮的火焰,在火箭上升阶段逐渐变淡为桔黄色。火箭在超出发射塔高度之前并没有一蹿而出,在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才迅即腾空而去。大约数秒后,穿破薄薄的云层,直到化为一个亮点,最终消失在人们的眼前。通过回转的信号,我们看到了翟志刚的轻松和自信。

“神舟七号”发射升空

来自四面八方的地面测控站和三大洋测量船上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现目标!”“跟踪正常!”好消息不断传来:第120秒,“逃逸塔分离”;第138秒,“助推器分离”;第159秒,“一、二级分离”;第198秒,“整流罩分离”——火箭已经飞出稠密的大气层,“神舟七号”在太空中显露出了自己的真面貌。翟志刚微笑着用左手比划了一个“V”字。

21时26分许,停泊在太平洋上的远望五号测量船捕获到飞船信息。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表情沉稳。翟志刚报告:“神舟七号感觉良好!”21时33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神舟七号飞船已经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这一刻,举国欢腾!

飞船成功入轨后,翟志刚放开飞行手册,看着书页飘移、旋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升空两小时后,他第一个进入轨道舱,动作轻松熟练。9月26日下午,他和刘伯明开始启封、组装、测试舱外航天服,接着又认真训练,直到27日凌晨……

2008年11月7日,刘伯明(左一)、翟志刚(左三)、景海鹏(左四)接受胡锦涛主席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及证书

9月27日上午10时47分,北京飞控中心对航天员进行了医学检查,结果表明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生理指标正常,并确定由01号航天员翟志刚进行我国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16时34分,在发射升空43个小时后,“神舟七号”接到开舱指令,中国航天员开始了第一次舱外太空活动。

安装在轨道舱上方的摄像机实时传回了飞船外的美丽画面,推进舱上展开的太阳帆板如同飞船的两只轻盈的翅膀,背后的太空漆黑如墨,映衬在太空中的地球现出一片蔚蓝,此时的飞船正翱翔于南大西洋上空。这一刻,全中国的目光都锁定在距地面343公里高度的“神舟七号”上——通过架设在船舱外的摄像机,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翟志刚迈入太空的历史性一步。

舱内的摄像机画面显示,翟志刚将红色的安全挂钩固定在舱内的扶手上,抓着扶手,他的身体努力向上接近舱门。轻轻用力一拔,他首先将舱门锁紧拉帽拉开,然后用力一转扳手,扳手被推开了近60度,紧接着,他又转了一下。

开舱似乎没有想象的顺利。翟志刚转了一下身,接着又转动了两次。舱外的画面显示,舱门动了一下,露出一条缝,人们的心随之紧张起来,但随即舱门又合上了。“有一股向外吸的力量。”翟志刚报告的声音有些闷哑、气喘。地面很快指示:“再试一次!”

舱门翕合了两次,没有再关上。舱内的翟志刚用力一拉,舱门被开到了预定的100度。蓝色的光芒透过舱门直射进来,窗口现出了蔚蓝色的地球。人们开始鼓掌,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画面。

舱门外的蓝色星球亲切而美丽。“开始对神舟七号出舱实施专业支持!”“明白!”

舱外摄像机的镜头里,漆黑的太空与蓝白驳杂的地球界线分明。舱门口,翟志刚的头盔先露了出来,接着缓缓伸出了右手,将拖着橘红色绳子的红色安全挂钩扣在了出舱扶手上。

16时41分,翟志刚顺利出舱。把安全挂钩挂在舱外的出舱扶手上之后,他上半身探出飞船,向摄像机挥手致意。

太空,中国人来了!右臂上,胡锦涛主席题写的红色“飞天”二字清晰可见。“神舟七号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请祖国放心,我们坚决完成任务!”翟志刚用洪亮的嗓音,说出了世界上第354个出舱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的第一句宣言。然后,他把两个安全系绳的挂钩全部改挂到右侧的扶手上,全身飘出了飞船——此时,飞船正处于祖国上空。

正当翟志刚取下第二个挂钩,转身挂在同一个白色扶手上时,“仪表显示,轨道舱失火”的警报突然传来。人们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画面上,翟志刚从容自若地转身,抓着更高一格的扶手,整个身子滑出轨道舱。他手抓扶手,双脚离开舱体,角度越来越大。

重复的声音再次传来:“仪表显示,轨道舱火灾!”电视画面上很快出现了马赛克,声音时断时续,屏幕一下子花了!

16时46分,画面变成了模拟动画,迅即又切换成飞控大厅的指挥席,指挥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但出舱画面消失了。

令人揪心的沉默。画面上依然只有动画,圆形的轨迹上,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绕着地球转动。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现火警,最后被证明是一场虚惊。一个感烟探测器,在真空环境下失效了,于是传感器发出了高电频信号,显示为火警。实际上,当时轨道舱处于真空状态,没有氧气,是不可能发生火灾的。尚志说:“我们对出舱活动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无论地面模拟多么接近,毕竟不能完全与太空一样。”

“轨道舱工作正常!”这个口令显得分外清晰。镜头一闪,画面上出现了两位航天员。在轨道舱内协助出舱的02号航天员刘伯明渐渐探出了半个身子,而翟志刚移到了画面右侧,地球依然是那么明亮。掌声顿时响了起来,人们激动地长出了一口气,高声欢呼。

翟志刚与于海(中)、聂海胜(右)合影

刘伯明递给翟志刚一面五星红旗。翟志刚在太空中向着镜头挥舞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内掌声、欢呼声久久不绝,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一个个激动万分。“这是由各大系统上百名科技人员每人一针亲手绣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正是成千上万航天人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托举着翟志刚飞上太空,第一次打开飞船,进入太空。

太空中的翟志刚,与其说是在“行走”,不如说是在“飘移”——用两只手交替抓着飞船舱外的扶手,支持身体缓缓移动。这就是与我们在地面上行走完全不同的“太空行走”。

翟志刚“游”走到安装在飞船轨道舱壁的固体润滑材料试验装置旁,取下装置,用右手交给刘伯明。似乎有些不太适应太空环境,翟志刚在传递时,身体明显向左倾斜——但他很快在刘伯明的帮助下调整了过来。

翟志刚和刘伯明同是黑龙江人,同为42岁,同一天当上飞行员,同时在飞行学校学习,同一天结婚,同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尽管他们能以无线、有线等多种方式实时通话,但更多时候,他们只需一个动作或一个眼神,就可以完成默契的配合。

完成取回试验材料这项主要任务后,翟志刚的左腿与白色电脐带发生了缠绕。从大屏幕上看,翟志刚冷静地调整双腿位置,缓缓摆脱了缠绕。

这一刻,太空变成了翟志刚的个人舞台。

“神舟七号准备返回轨道舱。”时间缓缓流淌,不知不觉,已到了翟志刚“回船”的时间了。在刘伯明的帮助下,翟志刚脚先头后,缓缓进舱。

17时0分35秒,通向太空的舱门缓缓关闭。在此后与地面的通话中,翟志刚说:“太空漫步的感觉很好,真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当时,飞船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着。这意味着,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中国也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告别家乡拥住白发苍苍的母亲

随着“神舟七号”腾空而起,翟志刚家中的客厅里,20多名亲友和数十名记者一齐欢腾,翟家人摇着红旗,亲友们和一些记者激动得流下热泪。100万响鞭炮响起,烟花绽放,现场一片喜庆。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从街头到街尾认识翟志刚的人不少。说到他,总有人竖起大拇指。“那孩子,从小就好!”翟志刚的邻居李改义大娘,是看着他长大的。一提起翟志刚,就开心得合不拢嘴:“那孩子可真好,他在上小学时就曾说过,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飞行员。”李海东是翟志刚的儿时玩伴,又是他的同届同学。“我们5岁时就是邻居,从小就经常在一起玩。他性格内向,对小朋友都很友好,从来不跟伙伴发生争执。高中毕业时,同学们互相签字留念,他当时给我写下‘鹏程万里’四个字。现在想想,这是他的远大理想啊!而他这一‘飞’,又何止万里呀!”

“志刚考学走了以后,知道他已经成了一名飞行员。‘神五’那年,才发现原来他又成为航天员了。”李海东说,从那以后,他更加关注老同学的一举一动。“志刚的性格非常适合当航天员,他做什么事都有板有眼、信心十足。他能有今天的成绩,不光是有理想,更是跟他的刻苦训练和努力学习分不开。”

1966年11月21日,翟志刚出生在龙江县一个叫龙西村的贫困村子里。翟家当年家境十分困难,父亲翟向朝常年卧病在床,几个哥哥姐姐成家早,重担都压在母亲贾桂芝一人肩上。尽管生活困难,贾桂芝却心存高远,笃信读书能改变命运: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在那个贫困的村庄,将6个子女全部培养到高中学历以上,是鲜见的。

翟志刚深深地懂得母亲的辛劳,从小就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菜地每年春天都要重新翻垄耕种,翟志刚放学后就经常到菜地帮母亲松土、撒种、除草。等到夏天收获了萝卜等蔬菜后,他又帮助母亲种下秋白菜。把萝卜腌成咸菜,白菜腌成酸菜,这就是翟家饭桌上春秋冬三季的蔬菜。

翟志刚从小就十分孝顺。由于家庭困难,贾桂芝曾靠卖炒瓜子来供几个孩子读书。每次看到母亲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日晒雨淋,翟志刚都特别难受。为了不再给家里增加负担,他一度考虑过休学,帮母亲支撑这个家。不想,一向慈祥的老母亲却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不念书就永远受穷,你这个书必须念下去!”

当时的瓜子是一毛钱一茶缸,贾桂芝为了多赚些钱,经常到县剧院门口卖瓜子,但瓜子皮影响了剧场卫生,她只好每天收摊时把剧场地面的瓜子皮打扫干净。翟志刚每天放学后就回家做饭,再骑自行车给母亲送饭。趁母亲吃饭的间隙,他已经帮母亲炒好了一锅瓜子。然后,又急忙赶回学校上晚自习。

一天晚上没有晚自习,翟志刚蹲在母亲身边,一直陪母亲卖瓜子到后半夜。回家时,他说什么也不让母亲自己走,硬是把母亲背了起来。四五里的乡村小路,母亲怕儿子吃不消,说什么也要下来,翟志刚就是不同意。快到家的时候,她听不到母亲的唠叨声了,原来,疲惫的母亲在儿子的脊背上睡着了。每逢暑假,懂事的翟志刚还和哥哥们一起打零工挣钱,通常是去县里给建筑队当苦力。搬一天砖头、和一天泥,他能挣到两元钱。

1985年5月,飞行学院到龙江县招飞行员。许多男生都向往着当一名军人,翟志刚也不例外。当时,学生报名非常踊跃,翟志刚所在的龙江二中有100多名学生报名。几轮体检以后,只有二三十名学生过关。最终经过检查、考试,就只剩下翟志刚被空军飞行学院录取。翟家小儿子要当飞行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直卧床的老父亲脸上竟也焕发了光彩,逢人便说:“我家三儿要去开飞机啦!”

入选后,全校师生非常高兴,特地举行了一个仪式欢送翟志刚。为了给他送行,学校还给他的班级拍了一张集体照。现任翟志刚母校常务副校长的徐东升是翟志刚当年的班主任,他回忆起翟志刚在校的表现情况时说,翟志刚在高一、高二时,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因为吃苦耐劳被任命为班级的劳动委员。据悉,从1982年至1985年翟志刚在校学习期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劳动,翟志刚带领同学们挖水沟、清淤泥,将任务完成得井然有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徐东升将翟志刚当时的表现概括为6个字:“坚持、潜能、团队。”翟志刚在学习和班级活动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勤奋、刻苦的品质,而且团结同学,组织能力强。高三时,班里每天晚上都补课,但因为总停电,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后排,汽油灯光线不足,于是他每天口袋里都带着一小截蜡烛头。因为家庭困难,他只是在上课时用蜡烛,一下课就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里…… 或许,就是那根小小的蜡烛头,照亮了翟志刚未来的路。

送行时,贾桂芝哭了,翟志刚拥住白发苍苍的母亲,也哭了。列车启动,翟志刚向车窗外看去,母亲随列车奔跑着,眼里充满了牵挂。看着母亲向他招手,翟志刚一阵心酸,哇地大哭起来。那是翟志刚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母亲,他想起了母亲顶着寒风叫卖瓜子,他放心不下这个贫困的家,放心不下深爱他的母亲,他的心揪得更紧了。

到了空军飞行学院后,翟志刚很少有时间回家。贾桂芝想念他,总是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自言自语:“这飞机没准儿就是我家志刚开的……”

有一年,翟志刚难得回家探亲。临走前,他将一个用纸壳糊的小箱子留给母亲。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硬币,足有200多元。当时,全家人都哭了,看得出他是一分钱一分钱积蓄起来的。

在母亲殷切目光的注视下,翟志刚一步步成长起来。先后任飞行中队长、飞行教员。1998年,经过层层选拔,翟志刚被正式选拔为航天员。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有许多东西要从头学起。其中,基础理论训练就有十几门课程。翟志刚回忆说:“我当飞行员已飞过了1000个小时,基本上可以吃老本了。到这儿后,天天要像准备高考的学生似的趴在桌上读书,学的东西还都很枯燥,听起来很吃力,开始确实不适应。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

2003年,翟志刚被选入“神五”梯队。10月15日,当首飞梯队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出现在中国各地的电视屏幕上时,病床上的母亲看见了儿子,虽然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老人神情激动,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时,贾桂芝已经病危,为了不耽误翟志刚备选“神五”的训练,家里人都瞒着他,直到11月贾桂芝离开人世,噩耗才传到北京航天城翟志刚的家中。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一直是翟志刚心里的痛。母亲去世两天后,回到老家的翟志刚一踏进屋,就跪在母亲的灵前磕了三个响头,这位刚强的东北汉子泪流满面。说起母亲,翟志刚忍不住心酸。他曾说:“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从事航天员的职业,对她来说是一种告慰。”

失之交臂与极限突破

每天晨光初露时,中国航天员的一天就开始了。6点30分起床,7点吃早饭;时针指向8点整的时候,4个小时的上午训练准时开课;从下午2点到6点,又是4个小时的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飞船操作技术训练,装船产品训练……各种各样的训练,是航天员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下午6点,航天员坐成两桌,食用严格按照航天员医监医保要求做出的“标准”饭菜——一日三餐都是如此。不过,晚饭是一天中难得的轻松一刻,大家喜欢聊聊天、开开玩笑。除了每周二晚上的英语课,其他几天晚上一般是自习。

翟志刚说,作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不仅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深厚的学识水平、健康的身体条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凡的执行能力和优秀的环境耐力。而就算具备了以上条件,也不一定就能登上航天梯。航天员的训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在闯过了生理、心理等各项测试后,航天员才能真正入驻航天员中心,实施封闭训练。

在平时单调枯燥的训练课上,翟志刚总能在无趣的项目上“练”出“花活儿”来,自得其乐。“为了提高对失重环境的适应能力,我们曾头下脚上连续‘睡’5天。”作为“神七”航天员,训练的艰苦更甚以往。除了对航天员的身体、技术和心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还要模拟飞船返回地球时的冲击环境,训练航天员的抗冲击耐力,“神七”的航天员们要在一个4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冲击塔)内练习“蹦极”。而为了模拟航天员出舱后在太空中处于的失重状态,“神七”航天员必须每天在水槽内进行适应性训练,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在10米深的水下训练,每次长达5小时以上。

经过朝夕相处,14名航天员亲如兄弟。“刚来的时候都不认识,但大家都是飞行员,共同语言很多。”翟志刚回忆说,虽然地域不同、飞行机种不同,航天员们互相交流飞行技术,询问彼此的熟人、同学,很快就熟悉起来。

平时,他们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任务准备期间更是一连几个月见不到家人。航天员们学习、训练、生活都在一起,相处时间和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家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据悉,在“神舟六号”确定乘组搭配时,航天员之间的性格、心理相容性是重要的参考因素。后来成为第一梯队的费俊龙和聂海胜,就是在问卷中默契地互相选择了对方。

翟志刚与战友们敬军礼

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的翟志刚,在当飞行员时就曾当过《中国空军》杂志的封面“模特”。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曾对他说:“面对公众的眼光,承受能力要求很高。你是真丈夫、男子汉。”

2003年“神五”飞天,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作为备选航天员的翟志刚一直将杨利伟送到“神五”舱口,并送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在一次朋友聚餐时,有人私下询问他:“毕竟只有一步之差,当利伟上天那一刹那,你有没有丁点儿失落?”翟志刚爽朗地笑了笑,半开玩笑地说:“想听真话还是套话?”这位朋友问:“此话怎讲?”“套话是你们工作特有的专利,怎么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要我说真话,当时两个拳头握得紧紧的,只知道为利伟捏一把汗,根本就没有时间想‘他上了,我没能上’之类的问题,更谈不上失落不失落了。”

“就是备选,要求也很高,必须从思想上、心理上、技术上都时时做好准备。”翟志刚说,谁执行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我刻苦地投入训练,尽力了,就无怨无悔”。他还说:“航天员之间的竞争跟某些体育技能的竞争相似。比如举重——我训练时能举120公斤,比赛时发挥好了也许能举125公斤,这已经是我的最好成绩,但别人可能就是力气大,一下子就能举130公斤。所以,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是跟自己竞争,跟自己的极限赛跑。”

面对“神六”的再次失之交臂,翟志刚依然以开朗的笑容面对记者的提问。当又一次被问及连续两次都与“飞天”擦肩而过,是否感到惋惜时,翟志刚真诚地说道:“因为太近了,所以一样跟着光荣。”“‘神七’如果还擦肩而过,‘神八’还要继续努力,永远努力下去。”

有人说,生命需要激情。激情是掩埋在血液里的情感,是深深铭刻在骨子里、带着奋进与永不言败的情愫。翟志刚就是一个永远充满激情的人。

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评价说,翟志刚注重细节,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三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

责任编辑/于溟跃

猜你喜欢

翟志刚神舟航天员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天宫之旅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翟志刚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
航天员翟志刚
炒过瓜子的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