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看待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

2017-10-11周莉�オ�

山东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误译价值

周莉�オ�

摘要:在我国,一谈到翻译标准,首先想到的估计就是严復提出的“信达雅” 了。“信达雅”几乎成了我国传统译论的代名词和金科一律,尤其是作为文学翻译基本伦理的“信”,“信”指的是译作应当忠实于原作。按此标准,与原文不对等的翻译一概被认为是“误译”。其实,在其他类型的翻译中,这种误译现象也是比较多见的。本文关注的是文学翻译中的误译,主要介绍了什么是误译及误译的类型,通过举例来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误译以及误译的价值,尤其是在文化交流上。

关键词:误译;价值;创造性叛逆

一、误译的定义及其类型

对误译颇有研究的谢天振教授在他所著的书《译介学导论》中提到,误译是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无视了原作所处的时代或文化背景,单纯的从自己的时代或文化背景出发,去解读诠释原作。

他将误译分为两类: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有意误译可简单理解为译者为达到某种效果而有意为之。无意误译又细分为三个类型:(1)译者疏忽大意造成的误译;(2)译者外语语言能力欠缺造成的误译;(3)译者对于源语和目标语所包文化的理解不当而造成的误译。而在王宏印著的《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中,他提到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将误译分为创造性误译和责任性误译,前者涉及译文处理好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后者则关系到翻译质量的问题。

二、中西历史上误译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以其译文第一段为例,首先,译文将原文的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赫胥黎)。其次,译文中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话。如他将原文“One year with another,an average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balance of the unceasing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mong the indigenous plants,maintained itself.”译为“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数亩之内,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这句译文在原文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字句,读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并且很明显增添了一种悲怆的调子,尤其是“战事炽然,强者后亡,弱者先绝”则简直就是对当时中日“甲午之战”后中国现状的直抒胸臆。这样,译者自己的政治目的就体现在译文中了,但原作却完全没有这样的意思,原作只是想要表达“天地万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

第二个例子就是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在1915年的时候,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的遗稿译成的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译为Cathay。在翻译李白的诗《古风·六》时,他将“惊沙乱海日”译为“Surprised,Desert turmoil,Sea sun”,将《古风·十四》中“荒城空大漠”译为“Desolate castle,the Sky,the Wide desert”。显然没有理解到原诗的意思。

三、误译产生的原因

(一)误译产生的客观原因

1.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翻译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即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转换,更多的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正是因为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固有的差异导致误译。换句话说,在两种不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当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无法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时,此时语言文字的转换及这种文化交流就会受到阻碍,整个翻译过程中就会丢失一些原本应该有的东西,这样误译就产生了。尤其是对文学翻译来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学术性和时代性显著,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深刻理解原文,并且不同文化下的语言更是别具一格。

2. 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小而言之就是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必定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一个作家,他所创作出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他的作品也必定是对社会生活的反应。译者也是如此,前文举例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误译产生的主观原因

1.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

前文说到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哈碰撞,翻译的东西得为读者所接受,并且读者的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译文质量的好与坏,所以此时就不得不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能力了。基于这样个考虑,就不得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其中朱丽叶说的一句话:He made you for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a maid,die maiden-widowed.朱对“to my bed”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过来,而是将其处理为”相思“。看似不忠实,然而却是出于对东西文化差异的考虑,因为不像西方国家,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受封建纲常伦理的禁锢,思想保守,对”性“等这类话题一直是极其敏感的,不可能说成大白话,所以处理成“相思”则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含义,更符合当时他们所处年代的读者的需求。

2. 译者知识储备

俗话说的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杂家”功夫。因为翻译的内容是杂七杂八,各行各业的,若不了解就会很容易出现误译。作为文学译者,除了语言学和文学外,还需要积累多方面的知识。

例:“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水浒传》中武松说的话)

译文(1):“when you were at home,who dared to come and pass his wind?”

译文(2):“when you were at home,who dared to come and insult me?”

译文(1)没有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只译出了文字表面的意思,错误传达了原文的信息,使目标读者产生误会。

三、如何看待误译以及误译的价值

谢天振教授在其著的书《译介学导论》中说到,误译当然不符合翻译原则要求,但是误译又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尤其是较长的文学作品之中。从文化交流层面来看,误译有着非同一般的研究价值,因为它反映了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误译特别突出和鲜明地反映了不用文化之间的碰撞。既然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误译不可避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译者有意为之,那我们就应该以一种新的态度对待,在阅读译作时应认真分析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这也为我们开拓了另一种新思维来理解前人的译作。尤其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的时代,要想让中国的文学作品为外国人所知,在既要忠实原文内容,又要具备时代风格这两点要求上,这种被称作“创造性叛逆”的误译就体现出了它在文化交流上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译介学导论[M]. 青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王宏印.文学批评概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3]尹雪姣.从佛经翻译窥误译的文化价值[J]. 2008 (4) : 126-128.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误译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史铁生小说日译本中的误译分析
浅谈《酒国》俄译本中的几个翻译问题
“给”的价值
探析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
日语连体修饰语及翻译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