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全称量化词的句法和库藏特点

2017-10-11彭家法王琴琴

武陵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全称歧义词组

彭家法,王琴琴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汉语全称量化词的句法和库藏特点

彭家法,王琴琴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汉语全称量化词反映的语言共性及汉语相关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汉语全称量化词可以单用或合用,可以做主语、宾语或状语。与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共现的“都”是汉语的库藏,英语中没有这一语言库藏。汉语全称量化词“每”和“所有”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句子的语义解读有不同的倾向。当汉语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只有一种解读,不存在辖域歧义。汉英存在共性但在语言库藏、是否存在隐性移位等方面有差异。

全称量化词;语言库藏;句法制图;“都”;辖域;

所谓量化词,指的是逻辑语义学中的量词,它可以表示数量,但与汉语中表示计量的量词“个”“本”等不同。它可以分为全称量化词和存在量化词两类:全称量化词表达的是“集合内所有成员”的意思,如英语中的“every、all、any”,汉语中的“每、所有、任何”等,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存在量化词表达的是“至少存在一个”的意思,如英语中的“some、a”,汉语中的“有 +单位词、某 +单位词、一+单位词”等,存在量化词通常用符号“”来表示。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全称量化词。关于全称量化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归属、分类及比较问题上①。关于汉语全称量化词与“都”共现的问题,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每”与“都”共现这一点上,而并没有涉及到其他的全称量化词②。关于汉语是否存在与英语相对应的量化辖域歧义,目前文献存在争议:黄正德、李行德、郑礼珊认为汉语不存在量化歧义③;蒋严、潘海华、吴平认为某些情况下是有辖域歧义的④。这些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汉语全称量化词分为两类,即统指类全称量化词和逐指类全称量化词,然后以语言库藏和句法制图⑤等理论为基础对这两类汉语全称量化词的句法和库藏特点进行研究。

一、含有库藏差异的句法制图理论

“句法制图”是指“句法结构制图”,它是要将自然语言小句和短语内部的结构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来。句法制图强调语言共性,而语言差异只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同语言可能存在不同的移动;不同语言的功能语类在显性实现还是隐性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同[1]。但语言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这两个方面,还表现在语言库藏上。刘丹青提出“语言库藏类型学”的构想,指出“语言库藏是特定语言系统或某一层级子系统所拥有的语言手段的总和,包括语音及韵律要素、词库、形态手段、句法手段,包括虚词、句法位置等”[2]。语言库藏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类语言虽然存在共性,但在库藏方面存在差异。比如,汉语中以“的”为中心语构成的谓词性偏正结构、状态形容词短语、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很强的平行性。这三种短语中的“的”可以统一处理,看做一个范畴。从语言库藏的角度来说,它们属于一个库藏,只是作用不同。但是英语中相对应的表达却要通过添加不同词缀表现出来,它们属于不同的库藏[3]。

总而言之,不同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库藏不同;二是可能存在不同的移动;三是不同语言的功能语类在显性实现还是隐性实现方面可能存在不同。本文研究的是汉语全称量化词,并运用语言类型学的视角和方法与英语进行类型比较,以揭示汉语相关特点及人类语言共性。

人类语言都要表达全量意义,这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但不同的语言,它们的库藏存在差异。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虽然它们都通过全称量化词来表达全量意义,但汉英全称量化词也有库藏方面的差别。

首先汉英全称量化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汉语的全称量化词可以分为统指类和逐指类两类。统指类主要有“所有、一切、全部、凡”。从语义上来说,它们将集合作为一个不加区分的整体来表达全量意义;从句法上来说,它们后面都不能添加“数词+量词”。逐指类主要有“每、任何、各”。从语义上来说,它们通过集合中的个体来表达全量意义;从句法上来说,它们后面都可以添加“(数词)+量词”。英语中的全称量化词主要有“every、all、any、each”,它也可以像汉语一样分为统指类和逐指类,但汉英全称量化词在数量上不对等,在意义上也不完全对应。我们参考了《牛津高阶英汉词典》、张道真的《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列出了汉英全称量化词对应表,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个英语全称量化词所对应的汉语全称量化词通常不止一个,并且英语中也没有与汉语的“凡”相对应的全称量化词。英语全称量化词所对应的汉语全称量化词基本都是属于一个语义类别的。“each”对应了“每、各”,属于逐指类;“any”对应了“任何”,属于逐指类;“all”对应了“所有、一切、全部”,属于统指类。但是“every”所对应的汉语全称量化词却分属两个语义类别,“每”是逐指类,“所有”是统指类。也就是说在英语里是一个库藏,在汉语里是两个库藏。

其次,汉英全称量化词不仅在数量、意义上不对应,它们在充当的句法成分方面也有差异。汉语全称量化词可以与“都”共现,但是英语中没有与“都”对应的词,这也是汉英在库藏方面的差异。英语中的“every”对应了汉语的“每”和“所有”,这两个全称量化词在汉语中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别,而这一点必然导致它们在辖域方面有不同的语义解读,从而和英语表现出差异。而辖域问题实际上是歧义问题,有无辖域歧义跟是否移位有关,在这一点上汉英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下面从充当的句法成分、与“都”共现、辖域歧义三个方面具体讨论。

二、汉语全称量化词所充当的句法成分

为了真实反映汉语两类全称量化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所充当的句法成分的具体情况,我们统计出了语料中这两类全称量化词的出现频次以及它们所充当的句法成分的出现频次⑥,见表2和表3。

注:空白表示不能。

从表2可以看出,逐指类全称量化词的使用频次要明显高于统指类“,每”的使用频次最高,远远高于其他“,凡”的使用频次最低。按高低顺序可以做如下排列:每>各>所有>一切>任何>全部>凡。

全称量化词是量化词的一种,它可以单用,但主要是与其后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全称量化名词词组,整个全称量化名词词组表达全量的意义。从表3可以看出,汉语中的全称量化词都可以合用,即带上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但只有部分全称量化词可以单用,单独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它们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因全称量化词不同,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一)“所有”鲜少单用,在表3的统计数据中没有出现它单用的情况,一般合用,可以充当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定语,但不能做状语,并且主要是做主语和宾语。

(1)所有的知了扯直了声音叫喊。(主语)

(2)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宾语)

(3)大灾荒那年春天我平价粜出二十石高粱,免除了所有佃户的租子,使多少人得以活命。(定语)

“所有”虽然鲜少单用,在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出现其单用的例子,但这并不是说它完全不可以单用。它单用时只能做宾语、宾语中心,如“深夜围困所有”“我失去了我的所有”。

(二)“一切”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带上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合用。无论是单用还是合用都可以做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但主要是做主语和宾语。

(4)院子里的一切,房屋、树木、人、狗,都宛若浸泡在澄澈的浅蓝墨水里。(主语)

(5)现实摧毁了她的生活,摧毁了她的一切。(宾语)

“一切”合用时还可以做定语,比如“一切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是婚姻和爱情的慢性毒药”,只是在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出现。

(三)“全部”也是一个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的全称量化词。单用时主要是用做状语,也可以做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合用时可以充当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定语,不能充当状语。

(6)麦子已经全部黄熟了。(状语)

(7)全部都到齐了。(主语)

(8)这就是全部。(宾语)

(9)它也的确跟我配合得很默契,迸发出全部筋肉的力量,猛地向上一跃。(定语)

“全部”单用做主语中心的例子在我们的语料中没有出现,但它是可以充当主语中心的,比如“她灵魂的全部已有了去处”。

(四)“凡”也是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的一个全称量化词。但无论是单用还是合用,它都只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只能做主语,而不能充当其他句法成分。“凡”单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凡”+动词“是”,另一种是“凡”+别的动词。这两种形式可以相互转化。“凡”合用也可以转化为单用。

(10)凡是能够大声唱出来或喊出来的声音,全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的。/凡存在都是合理的。

(11)凡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

例(10)中前一个句子去掉“凡”后的“是”,变成“凡能够大声唱出来或喊出来的声音,全是没有内容,没有意义的”,后一个句子在“凡”后添上“是”,变成“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句子语义不变。例(11)是合用的情况,添上“是”,就变成“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就是单用的情况。

(五)“每”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一个全称量化词,用途广泛,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并且能够广泛地与量词结合。“每”单用时只能充当状语,而不能充当其他的句法成分,合用时可以充当状语、主语、宾语、定语、主语中心、宾语中心,主要是用做主语和状语。

“每”单用时只能做状语,直接用在动词前,后面不能加“数词+量词”。

(12)货车每经过一个站,她就盯紧站名。

(13)每逢你爹外出,我总是不顾疲劳跟随着他。

“每”合用做状语,主要以“每+量词”“每+量词+名词”“每+数词+量词”的形式出现。“每”合用做其他的句法成分,主要以“每+(数词)+(量词)+名词/名词词组”构成的全称量化名词词组的形式出现。

(14)每一次蹭动之后她的身体就要往左后方大幅度倾斜。(状语)

(15)家里每一条手绢都逃不过多鹤的烙铁。(主语中心)

(16)凄厉的声音似乎在告诫每一个想杀妻而又自杀的人。(宾语)

(17)它的光芒,使我能够看清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定语)

(六)“任何”只能合用,不能单用。合用时可以直接带上名词、名词词组构成全称量化名词词组,也可以加上“数词+量词”再构成全称量化名词词组,不过这里的“数词”仅限于“一”。“任何”构成的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可以做主语或主语中心、宾语或宾语中心、定语,但它主要是充当宾语。

(18)猪场被严重毒化的空气,没对它的健康造成任何影响。(宾语)

(19)任何运动如无学生参加就显得一片清冷。(主语)

(20)任何人的一生本质上都是这个过程。(定语)

(七)“各”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单用时直接用于动词前做状语,合用时可以直接带上名词或名词词组,也可以加上量词再加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的全称量化词名词词组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但主要是充当宾语。

(21)马老婆子向我和她的脸上搜索似地各瞥了一眼。(状语)

(22)各种观念在我的头脑中搅成一团,搅得我头疼欲裂。(主语)

(23)你应该明白人和世界都是一个统一体,要用统一的眼光去分析各个系统。(宾语)

(24)突围出来,各村的人数相加,只剩了一半。(定语)

“各”合用时还可以做主语中心,如“鉴识科的各位跟我到办公室”。

与汉语相同,英语的全称量化词也都能合用,但只有部分能单用。然而,如前文所述,汉英全称量化词在数量上不对等,意义上不完全对应,在用法上也不完全对应。我们参考《牛津高阶英汉词典》、张道真的《现代英语用法词典》,列出了英语全称量化词的句法功能,见表4。

注:“√”表示能充当这个句法成分,空白表示不能。

从表4中可以看出,除“all”外,其他的全称量化词在用法上和汉语全称量化词都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all”对应了汉语的“所有、一切、全部”,这三个词在汉语中属于一个语义类别,并且单用、合用都可以。“all”在这一点上与汉语表现一致,并且就句法成分而言,汉语中的“所有、一切、全部”能够充当的句法成分,英语中的“all”也能充当⑦。“every”对应了汉语的“每”和“所有”,在汉语中,“每”和“所有”虽然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别,但它们都是既能单用,也能合用的,而“every”只能合用,不能单用。“each”对应了汉语的“每、各”,“每、各”在汉语中属于一个语义类别,并且都能单用、合用,“each”在这一点上与汉语的表现也是一致的。但是汉语中的“每、各”单用时只能做状语,而“each”单用时不仅能做状语,还能做主语(如:Each must do his best.)、宾语(如:He gave two to each.)、主语中心(如:Each of the boys has done his work.)、宾语中心 (如:A chrysanthemum was presented to each of the ladies.)。“any”对应了汉语的“任何”,“任何”在汉语中只能合用,不能单用,并且合用时也不能做状语,而“any”不仅能单用,也能合用,合用时也能做状语,比如“The book may be published any day now”。

从语言库藏的角度来说,汉英虽然都有全称量化词,但汉英全称量化词的库藏有别。这种差别表现在数量、意义、句法成分的不对应上。

三、汉语全称量化词与“都”共现的特点

汉语全称量化词有与“都”共现的倾向,这是汉语全称量化词的一个特点,英语没有与“都”对应的词语。从语言库藏的角度来说,即英语中没有这一库藏。关于汉语全称量化词与“都”共现这一特点,前人已有一些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讨论汉语全称量化词在做哪些句法成分时会与“都”共现。

一般认为“都”是一个范围副词,它的语义功能是对出现在它前面的复数性成分进行总括。吕叔湘等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有过明确的论述:“表示总括全部,除问话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4]在生成语法框架内,一些学者对“都”提出了新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都”是一个全称量词,代表如Lee[5]。但是这种观点有明显的无法解释之处。因为“都”可以与别的全称量词共现,句子中已经有全称量词了,如果“都”也是全称量词,那么就违反了“禁止双重约束”的原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都”是一个加合算子。Huang最早提出这种说法[6],袁毓林在此基础上以“都”在“每”字句中任选性和强制性出现为例再一次论证了“都”是一个加合算子,它的语义功能是对“每”构成的复数性成分进行加合,使其与谓语发生关系[7]。

不管“都”是范围副词还是加合算子,“都”的语义指向在“都”前,要求有一个复数性成分,“都”对这个复数性成分进行总括或者说加合。“都”的语义指向不仅可以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比如张蕾、李宝伦、潘海华即认为“都”既可以左向关联,也可以右向关联,并且这种关联都要求一个语义上的复数性成分[8]。比如“我都教过他们。”“你都看见谁了?”“她不吃别的,都吃馒头。”句中的“都”与“他们、谁、馒头”关联。但这些例子中“他们、谁、馒头”并不是全称量化词,根据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调查和统计,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在与“都”共现时只出现在“都”前。所以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只有在充当以下这些句法成分时才会与“都”共现:第一,主语、主语中心、居于主语位置上的定语或定语中心。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做主语与“都”共现的句子中,有一类与语义学中所讨论的“驴子句”相关[9]。“驴子句”涉及到照应的问题,其经典例句有两类,但与我们的讨论相关的只有一类,如“Every farmer who owns a donkey beats it”,相应的汉语句子需要加上“都”,如“每个/所有拥有驴子的农夫都打它”。第二,宾语、宾语中心,但是要以“动词/介词+全称量化词/全称量化名词词组+……+(都)+谓词性成分”这种形式出现。比如,“她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坐在很陡的小径石阶上,离一切都遥不可及。”“从每一户门口经过,都能听见母亲们的吼声。”第三,位于主语之前、主语之后的状语或省略主语的状语。详见下文例句分析。

为了真实地反映汉语全称量化词以及全称量化词名词词组与“都”共现的情况,我们统计出了语料中每一个全称量化词在做主语(主语中心)、宾语(宾语中心)、状语时与“都”共现的出现频次。定语与“都”共现的情况,我们则根据这个定中结构是做主语还是宾语归入到主语和宾语与“都”共现的情况中。

注:空白表示不能。

从表5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在做主语(主语中心)时与“都”共现的倾向最强,其次才是宾语(宾语中心),最后是状语。由于“凡”只能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所以它没有做宾语(宾语中心)、状语与“都”共现的情况。而能够做状语的只有“全部、每、各”,但“各”做状语不能与“都”共现,在我们的语料中也没有出现它与“都”共现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25)a.几乎所有的女人在初产时都

要呼天抢地,悲惨嚎叫。

b.一切景象都改变了。

c.全部都是圈里的熟人。

d.凡是拥有收音机的人家,都会引

起别人特殊的警觉。/凡想研究儒学的,

都要熟读这些书。/凡人都有落魄时。

e.几乎每个买菜的人都这么做。

f.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

何一个党都不能包办,别说一个人了。

g.剩下的是一堆小钞票,各种数字都有。

(25)是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做主语(主语中心)与“都”共现的例子。

(26)a.在我所有的记忆中,她都是郁郁寡欢,脸色苍白,很少有笑容。

b.在全部具体的问题上,他们都能意见相同。

c.从每一户门口经过,都能听见母亲们的吼声。

d.对于任何人,他都没有错。

e.把各自的东西都拿出来共同享用。

(26)是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做宾语(宾语中心)与“都”共现的例子,由于“凡”只能做主语,所以没有它与“都”共现的情况。

(27)a.他的注意力全部都转移到姐姐身上。

b.国军每天都在拼命的死人。

c.每回小日本婆都两眼发亮地看着她热情洋溢地发牢骚、出怨气。

d.它行踪诡秘,每次都不留下足迹。

(27)是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全部”和“每”做状语与“都”共现的例子。“全部”做状语只能出现在主语之后,如(27a)。但是“每”及“每”构成的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做状语却可以出现在不同的位置。(27b)中,全称量化名词词组“每天”做状语出现在主语“国军”之后。(27c)中,“每”构成的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出现在主语之前。(27d)是省略主语的例子。这个省略的主语一般都会出现在前文中。主语“它”省略,如果添上,既可以在“每次”之前,也可以在“每次”之后。

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除了可以与“都”共现,也可以与别的词共现,这些词在功能和意义上与“都”相近。当句子在语义表达上选择了这些词时,“都”一般不再出现。在我们所整理的语料中,这些词主要有“也(就/总)、就、皆、俱、即”。其中,除了“凡”,其他的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都能与“也、就”共现。

(28)a.所有的返工也完成了,他看看刀,又用拇指在刀锋上刮了刮,把它往身边一撂。

b.弄清了她奇怪的表层之下藏了个日本女人,其实一切也就不奇怪了。

c.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d.每天的傍晚和清晨,太阳落下和升起的时候,也是养猪人吃早饭和晚饭的时候。

e.在任何时候,即使她情绪不好的时候,她也总保持着爱清洁整齐的习惯。

f.各导师给学员的排练也日益紧张。此外,“一切”还可以与“皆、俱”共现,“凡”可以与“皆、即”共现,“每”可以与“总”共现,“各”可以与“皆”共现。

(29)a.一切生意皆有机会赔本。

b.凡东洋方面的学问皆然。

c.每逢你爹外出,我总是不顾疲劳跟随着他。

d.用小刀将各处通风口皆用纸片堵住。

四、汉语全称量化词的辖域特点

辖域是指一个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范围。辖域问题通常与歧义相关,当全称量化词在句子中与存在量化词、WH-词(这里的WH-词包括“谁、什么、哪里”等)、否定词共现时,句子通常会出现歧义解读。这在英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国外的语言学家们都致力于如何解释这类辖域歧义现象,而在汉语中,全称量化词的辖域问题与英语的表现有所不同。

(一)汉语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

在我们所讨论的这七个全称量化词中,“每”和“所有”在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句子表达的意思存在争议,而其他的全称量化词情况却比较复杂。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进行了检索,也搜索到一些相关用例,比如“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任何人必须去的地方是哪里?”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句子类型;有些在语料库中则没有出现其共现的例子,比如“凡”与WH-词;有些句子虽然与我们所要讨论的句子类型相同,比如“全部学生都喜欢一/某个老师”,“全部”在语义上强调整体,只能做统指解。由于情况的复杂性,语料的局限性,简便起见,其他暂不讨论。因此,本节主要讨论统指类全称量化词“所有”和逐指类全称量化词“每”在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的辖域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30)a.每个人都说一种语言。

b.所有人都说一种语言。

(30a)表达的意思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歧义句,有两种解读,这两种解读可以清楚地用逻辑式表达出来,如(31a)(31b)。(31a)读作“对于每一个变元x来说,如果x是人,那么存在着至少一个变元y,y是语言,并且x说y”,这种情况下,全称量化词取宽域,存在量化词取窄域,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说的语言都不相同”。(31b)读作“存在着至少一个变元y,y是语言,并且对每一个变元x来说,如果x是人,那么x说y”,这种情况下,全称量化词取窄域,存在量化词取宽域,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说的语言是相同的”。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可,也有人认为(30a)并不是一个歧义句,它只有(31a)一种解读。然而,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我们把存在量化词“一”换成存在量化词“某”,句子是否也有两种解读,当我们把全称量化词“每”换成全称量化词“所有”,句子是否也有歧义?

吴平通过调查得出,汉语中全称量化词“每”“所有”与存在量化词“一”共现的句子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辖域歧义句。差别只在于,如果全称量化词是“每”,句子倾向于做逐指解,即全称量化词取宽域,存在量化词取窄域;如果全称量化词是“所有”,句子则倾向于做统指解,即全称量化词取窄域,存在量化词取宽域。这是由两个全称量化词的语义所决定的[10]。但他并没有讨论“某”的情况。

此外,当全称量化词和WH-词共现时也存在相类似的问题,比如“每个人都去了哪里?”它是否也和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共现时一样可能存在两种解读:既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分别去了哪里,大家去的地方不一样”,这个时候全称量化词取宽域,存在量化词取窄域;也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去的地方是一样的,大家去的是同一个地方”,这个时候全称量化词取窄域,存在量化词取宽域?换成统指类全称量化词“所有”后,句子是否也有歧义解读?

为此,我们做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汉语母语者的语感真实地反映他们对这一类句子的理解,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安徽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问卷的设计形式参照了吴平的方法[10],举例如下:

(32)“每位厨师都做一个菜。”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

A.每位厨师做的是不同的菜。

B.每位厨师做的是同一道菜。

C.两种意思都有,并且有这两种意思的可能性相近。

D.两种意思都有,但(A或者 B)的可能性更高。

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考察汉语母语者对这类句子的理解是否有歧义,如果有,那么这两种解读的可能性是相近还是有偏向。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见表6。

注:“A”代表全称量化词取宽域,存在量化词取窄域的解读,也可称之为“逐指解”,“B”代表全称量化词取窄域,存在量化词取宽域的解读,也可称之为“统指解”。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一”共现时,“每”与“所有”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当“每”与“一”共现时,大多数人(74.9%)认为句子有歧义,并且在有歧义解读中倾向于“A”解读(33.3%);当“所有”与“一”共现时,多数人(58.3%)则倾向于无歧义解读,但仍有一部分人(41.6%)认为句子有歧义,并且在歧义解读中倾向于“B”解读(25%)。即使在无歧义解读中,大家的选择也存在分歧,当“每”与“一”共现时,“A”解读(16.7%)要高于“B”解读(8.3%),而当“所有”与“一”共现时,“B”解读(50%)要高于“A”解读(8.3%)。这与吴平的调查结果达成了一致。当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某”共现时,“每”与“所有”的表现又是一致的,即都倾向于无歧义解读(58.4%、75%),不过在无歧义解读中,大家的解读也存在分歧,只是大家都倾向于“B”解读(41.7%、58.3%),而且“所有”做“B”解读要高于“每”,这可以从这两个全称量化词的语义上来解释,“所有”是统指类全称量化词,而“每”是逐指类全称量化词。

当全称量化词与WH-词共现时,“每”与“所有”的表现又有不同。当“每”与WH-词共现时,多数人(58.3%)认为句子有歧义,并且在有歧义解读中倾向于“A”解读(25%);当“所有”与 WH-词共现时,多数人(58.4%)认为句子无歧义,但仍有一部分人(41.7%)认为句子有歧义,并且在有歧义解读中倾向于“B”解读(27.8%)。

由此可知,当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句子是有辖域歧义的,只是由于全称量化词的语义不同,所以句子的语义解读有不同的倾向。当逐指类全称量化词“每”与存在量化词“一”、WH-词共现时,句子倾向于“A”解读;当统指类全称量化词“所有”与存在量化词“一”、WH-词共现时,句子倾向于“B”解读;而当这个存在量化词是“某”时,这两个全称量化词都倾向于“B”解读。并且,从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每”有辖域歧义的倾向性要高于“所有”。

但是在英语中当全称量化词和存在量化词(不管这个存在量化词是“a”还是“some”)、WH-词共现时,句子是非常典型的辖域歧义句。这一点最早由May提出来,并用量词提升(quantifier raising)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11]。量词提升是生成语法中采用的处理歧义句的一种方法,因为量化名词词组本身没有具体的指称,不能充当论元,所以要进行量词提升,由留下的语迹充当论元,而提升没有顺序,就导致了句子的歧义解读。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33)Every linguist likes a student。

a.[severy linguisti[sa studentj[stilikes tj]]]

b.[sa studentj[severy linguisti[stilikes tj]]]

(34)What did every student like?

a.[severy studenti[s whatj[stilikes tj]]]

b.[swhatj[severy studenti[stilikes tj]]]

(33)是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和存在量化名词词组共现的例子,(34)是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和WH-词共现的例子,(33a)(33b)和(34a)(34b)分别是它们进行量词提升后的表达式。这个表达式在生成语法中也称之为逻辑式(logical form),但它与逻辑语义学中的逻辑式(也就是前文的31a、31b)并不是一回事。在这种表达式中,位于左边的量化名词词组或者WH-词的辖域总是宽于位于右边的量化名词词组或者WH-词。所以(33a)中是全称量化名词词组“every linguist”取宽域,存在量化名词词组“a student”取窄域,句子进行量词提升的顺序是存在量化名词词组“a student”先进行提升,全称量化名词词组“every linguist”后进行提升,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每个语言学家喜欢的学生是不相同的”。而(33b)中则是存在量化名词词组“a student”取宽域,全称量化名词词组“every linguist”取窄域,句子进行量词提升的顺序是全称量化名词词组“every linguist”先进行提升,存在量化名词词组“a student”后进行提升,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每个语言学家喜欢的是同一个学生”。(34)中全称量化名词词组与WH-词共现的情况与(33)相同。

有无辖域歧义跟是否移位有关。当句子作统指解时,说明它在LF层面存在隐性移位;当句子作逐指解时,说明它在LF层面没有隐性移位。在英语中,当全称量化词和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句子是典型的辖域歧义句,既有可能做统指解,也有可能做逐指解,这说明英语所有全称量化词都有可能在LF层面进行移位。但是汉语的表现与英语不同,如前文所述,英语的“every”对应了汉语的“每”和“所有”,这两个全称量化词在汉语中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别。“每”是逐指类全称量化词,其所在句子不存在LF层面移位;“所有”是统指类全称量化词,其所在句子存在LF层面移位。当全称量化词和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汉语既不像英语那样具有典型的辖域歧义,而且用“每”表达和用“所有”表达,句子语义解读的倾向也不同。这既是汉英在是否隐性移位上的差异,也是汉英在库藏上的差别。

(二)汉语全称量化词与否定词共现

和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时的表现不同,汉语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并不存在辖域歧义,而且我们所讨论的这两类全称量化词都能与否定词共现。下面我们以“所有”为例来讨论汉语全称量化词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的语义表达。

(35)a.所有的居民都没有参与投票。

例(35a)是全称量化词与否定词共现的句子,(35b)是它的逻辑表达式。(35a)中全称量化名词词组“所有的居民”位于主语位置与否定词“没有”共现,句子的意思用逻辑式表达出来只有(35b)这一种意思,即“集合内的成员——居民都没有参与投票”,这个时候,全称量化名词词组“所有的居民”取宽域,否定词“没有”则是取窄域。汉语中的其他全称量化词与“所有”的表现相同,当它们在主语位置上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表达的意思只有全称量化词取宽域,否定词取窄域这一种。

但是英语的情况与汉语不同。吴芸芸、李立园指出英语中的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与否定词共现,句子可以有两种解读[12]。举例如下:

(36)All the boys don't like to go shopping.

例(36)是全称量化名词词组“all the boys”居于主语位置与否定词共现的例子,它所要表达的两种意思可以用逻辑式(36a)(36b)表达出来。(36a)中,全称量化名词词组“all the boys”取宽域,否定词取窄域,句子表达的意思是“所有的男孩都不喜欢逛街”。(36b)中,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取窄域,否定词取宽域,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不是所有的男孩都喜欢逛街,即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汉语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和否定词共现没有辖域歧义,说明它们在LF层面没有移位;而英语的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和否定词共现是典型的辖域歧义句,说明它们在LF层面有可能进行隐性移位。这是汉英在是否存在隐性移位方面的差异。

结 语

全称量化词可以单用或合用,在我们所讨论的七个汉语全称量化词中,只有“任何”完全不可以单用,而必须合用;“所有”虽然很少单用,在我们的语料中也没有出现其单用的例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单用的情况。无论是单用还是合用,汉语的全称量化词都可以做主语或主语中心,并且大部分全称量化词主要是充当主语。此外,它们还可以充当宾语或宾语中心(但是“凡”只能做主语),“任何”“各”主要是充当宾语,“全部、每、各”还可以充当状语。除了“凡”,它们还可以充当定语或定语中心,但是这仅限于合用的情况,比较少见。英语的全称量化词在数量、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全称量化词存在共性,但并不完全对应。一个英语全称量化词对应的汉语全称量化词通常不止一个,而且英语中没有与“凡”相对应的全称量化词。除了“each、any、all”,“every”对应的“每”和“所有”在汉语中分别属于逐指类和统指类这两个语义类别。在用法上,汉英全称量化词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与“都”共现时只出现在“都”前,它只有在充当以下这三种句法成分时才会与“都”共现:主语(主语中心);宾语(宾语中心),以“动词/介词+全称量化词/全称量化名词词组+……+(都)+谓词性成分”的形式出现;位于主语之前、主语之后或省略主语的状语。在我们所统计的语料中,汉语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做主语(主语中心)与“都”共现的频次要远远高于做宾语(宾语中心)、状语与“都”共现的频次。此外,汉语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名词词组除了会与“都”共现外,也会与别的词共现,这些词在意义和功能上与“都”的区别并不是特别清晰明确的,当句子在语义表达上用了这些词时,“都”一般不出现。而英语中没有“都”和与“都”对应的词,从语言库藏的角度来说,全称量化词及全称量化词名词词组与“都”共现是汉语的库藏,英语中没有这一语言库藏。

关于全称量化词的辖域特点,汉英的表现也是同中有异。汉语全称量化词与存在量化词、WH-词、否定词的辖域关系,与英语存在差异。汉语统指类全称量化词“所有”和逐指类全称量化词“每”都对应了英语的“every”。在英语中,“every”与存在量化词、WH-词共现的句子是典型的辖域歧义句。但是在汉语中却并非如此,并且用“每”和用“所有”,句子在语义解读上有不同的倾向。这是汉英在是否移位上的差异,也是汉英在库藏上的差别。当汉语全称量化词在主语位置上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只有一种解读,不存在辖域歧义。而英语中,当全称量化词位于句首与否定词共现时,句子却是一个典型的辖域歧义句。这是汉英在是否移位上的差异。

注 释:

①参见徐颂列《现代汉语总括表达式研究》第4-7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曹秀玲《汉语全称限定词及其句法表现》,载《语文研究》2006年第4期;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②参见Huang Shizhe's Qualification and Predication in Mandarin Chinses:A Case Study of Dou,PH.D.dissertat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6;张静静《“每 P”后“都”的隐没情况考察》,载《宁夏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③参见Huang,C.T.'s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PH.D.Dissertation,MIT,1982;Lee,H.T.'s S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1986;Cheng,Lisa.'s On the Typology of WH-Questions,Doctorial dissertation,MIT,1991。

④参见蒋严、潘海华《形式语义学引论》第182-19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⑤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载《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 ; Cinque,Guglielmo and Luigi Rizzi's The Cartography of Syntactic Structures,on CISCL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2008(2);彭家法《中心语“的”的范畴统一性》,载《外国教学》2016年第1期。

⑥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笔者自建的语料库,语料都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小说,约50万字,部分语料则是来自网络和其他学者的论文。

⑦英语“all”其他方面特点参考王还《“all”与“都”》,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4期。

[1]彭家法.“句法结构制图工程”研究进展及相关讨论[J].外国语,2013(4):47-52.

[2]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 [J].当代语言学,2011(4):289-303.

[3]彭家法.中心语“的”的范畴统一性[J].外国教学,2016(1):33-3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7-178.

[5]Lee,H.T..Studies on Quantification in Chinese[D].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6:8-73.

[6]Huang Shizhe.Qualification and Predication in Mandarin Chinses:A Case Study of Dou[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6.

[7]袁毓林.“都”的加合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2005(4):289-304.

[8]张蕾,李宝伦,潘海华.“都”的语义要求和特征——从它的右向关联谈起[J].语言研究,2012(2):63-71.

[9]彭家法.当代语义研究热点和动态谓词逻辑的解决方案 [J].外语学刊,2012(2):23-26.

[10]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83-99.

[11]May,R..The Grammar of Quantification[D].Cambridge,MA:MIT,1977:12-41.

[12]吴芸芸,李立园.汉语辖域关系的在线理解:以全称量化词与否定词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5(4):400-413.

(责任编辑:沈红宇)

H146.3

A

1674-9014(2017)05-0118-11

2017-07-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句法语义互动中的功能成分研究”(13BYY001)。

彭家法,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全称歧义词组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022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2019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