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知行分离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7-10-10欧庆丽

未来英才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对策大学生

欧庆丽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备受社会关注。现阶段,大学生知与行分离的现状令人担忧,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水平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知行分离 ;对策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履行思想道德规范时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有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客观上也具有正确判断思想道德是非标准的认知能力,并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低级趣味行为的正确认知倾向,但其思想道德行为却偏离了他们的认知,表现出道德实践行为与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现象。

一、大学生知行分离的表现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它要求表里如一,知行一致,动机和效果相统一。但现阶段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存在着知行分离的问题。

1、知行不一。大学生知行不一是指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公共意识缺失,不重视维护公共秩序,不遵守社会规则,没有公共道德行为;有的学生不重视环境卫生,没有环保意识、生态观念,他们在生活中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使他们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道德有一定的认知,并形成了良好的内在品德素质,但在实际道德问题中,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严重偏离,他们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内在道德修养不一致。他们的道德实践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很好的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有机结合起来,道德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大学生在自我道德评价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社会道德评价则很差,总是去评价社会的一些不道德现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有较大差距。

2、知而不行。大学生知而不行最大的表现就是道德冷漠。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分析,“在遇到跌倒老人时,44.8%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主动伸出援手,52.2%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1]这种现象表明,虽然大学生很早就对“敬老爱幼”有一定的认知,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大多数在进行行为选择之时,出于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而犹豫不决或者选择趋利避害的不作为。这种心理的不断重复会使其信念增强,在面对行为选择之时会强化自私自爱的理念,弱化道德标准的规约作用选择消极的“不做”。

二、大学生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知行分离的表现,对其形成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因素有学校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社会负面舆论的导向,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等;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大学生责任感不强,道德意识差等问题。

1、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情况的调查数据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50.5%的大学生建议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47.9%的大学生建议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29.8%)、‘强化案例教学(23.6%)、‘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17.5%)的关注度相对较低。”[2]这表明了学生对于重视实践的呼声较高。就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而言,过分倚重课堂教学,忽视道德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这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环节。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这一阶段上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们的道德认知才能通过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内化为道德品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围绕这两个环节展开。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注重道德认知这一环节,而忽视道德实践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设置人为的樊篱。”[3]这种教育弊端在于:一方面,离开道德实践难以产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无从谈起。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认识,由于缺乏道德情感的支撑,必然流于形式,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依靠教师“一张嘴”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显然滞后于现实。

第二,社会复杂思潮的影响。社会各种思潮的袭扰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而存在,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并非像在一片净土中纤尘不染,而是需要不断在各种复杂混沌的现象中找寻方向。大学生涉世未深,更易受到社会中各种混浊现象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更是危害极大,贻害人心。社会大众对纯粹物质功利的追随和功利原则凸显,道义精神日趋式微,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遇到严重挑战,意志薄弱者渐漸发生价值观的偏斜,呈现出不良的发展倾向。

2、主观因素。

第一,自我意识膨胀。个人本位意识的膨胀造成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多重分化在道德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评价标准不再那么统一,开始出现分化,如对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化的问题,大学生基于个人本位意识,普遍认为这是个人的权利,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呈现个体主观的特点。当然,现代社会应重视保障个人权利,不过个人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却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过度地泛化权利会危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现代社会是转型社会,新旧交替、兼收并蓄是其一大特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难形成单一的道德评价标准。endprint

第二,道德认识模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仍然是调节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德性是安立命之本,应该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但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德行为,孰是孰非,使学生感到困惑,老师课堂讲的和社会现实存在的往往大相径庭,金钱万能、追名逐利、权钱交易等与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美德显然相违背。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不强,缺乏内省外讼的精神,难以做到“慎独”、“笃行”,甚至无视社会公德。比如,有些同学个人衣着讲究,但不注意公共卫生;不少同学爱惜个人物品,但对社会公物却不爱惜,厕所、水房的长流水,教室、宿舍的长明灯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同学自视甚高,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见到老师连招呼都不打,与学友同室操戈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公德水平滞后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

三、大学生知行分离问题的解决途径

在分析大学生知行分离的原因之后,对大学生知行分离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如:学校要重视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社会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责任意识和道德自觉意识。

1、学校德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统一。道德实践基地是组织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要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断完善基地的教育功能、展示功能、实践功能,把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加强大学生德育基地、青年志愿到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实习目标及要求,做好实习前准备工作,并可适当布置预习任务,如让他们提前查找待参观建筑的相关资料,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对实习目标有更深入的认识,参观过程中也更具针对性,不至于把实习当作一种旅游;其次,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及时给学生讲解,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最后,实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总结,完成实习报告,这是对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巩固和吸收,也可借此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实习报告后,指导老师应将批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能促使学生在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端正态度,不至于应付了事。

2、社会要发挥媒体的輿论作用。在政治信任方面的调查数据中,“当各种媒体对同一社会事件的报道有出入时,40.6%的受访学生选择相信‘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4]可以从侧面看出,主流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要创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发挥媒体优势,积极制作、刊播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公益广告;要开设和办好大学生专栏或专题节目,跟追报导大学生道德实践的典型,为开展活动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要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要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为大学生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学生道德实践表面化形式化,学生自身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大学生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观念,摒弃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要真正推行利他主义和集体主义。对于社会上的不和谐的社会现象要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对构建一个和谐规范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环境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其中。另外,还要摒弃以往的道德冷漠、怀疑和漠视,主动承担道德义务,不要仅把道德看作是外在于本身的东西,外在于自己现实生活的一种束缚,而应该在履行道德义务中不断地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其次,要培养道德自觉意识。道德主体要拥有美好的德行,除了需要有舆论等外在环境的监督外,还依靠内心的自觉自愿,靠个体自由独立之精神的自我决定,自我选择。唯有自由意志的选择,才能负有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倘若生活没有内在的凝聚力,倘若它的运动只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缺乏一切自由的能动性,倘若它完全成为一系列外在的关系,成为仅仅是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适应,那么,不仅宗教在劫难逃,一切道德和正义也同样要毁灭。”[5]所以要进行道德实践活动,必须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如孔子提倡的“修己”、“克己”;孟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推崇“吾日三省吾身”。唯有注重内心的修养,听从内心良心的呼唤,才能使道德实践有正确的指向。

参考文献

[1] 王雪平. 德育视域下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

[2] 郑洁. 大学生道德知行悖离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 安克杰. 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理论月刊,2006,(11):182-185.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