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与机制创新

2017-10-10陈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0期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陈伟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热点话题,然而在通过碎片化阅读传递的教育信息不自觉中建构的“微”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却被忽略了。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微博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依赖与机制创新的阐述,自觉站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理念的视角,力图探索适合现代环境和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和机制。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20-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微”思想政治教育的“负”与“正”

(一)微博的概述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和交流思想的网络空间。微博的内容只是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微博是社会化媒体的新常态,微博在交互的过程中构建了虚拟的人际关系网,变更了传统的通信方式。关于微博的定义、特点、发展以及对于影响力等方面的论述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而关于微博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多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当前微博自身的发展特点、作用以及趋势来探寻,另外一个方面是微博在占主导话语权的政策导向下如何发挥其作用,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社会组织的各个细胞单位如何受影响等,但是他们都共同忽略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的地方,那就是: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化自媒体,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现代传媒载体,一方面要完善高校现代传媒载体的运行机制,另外更为值得关注的就是学生、微博、高校三者共同形成的一种开放性的相互运作的运行内在机理。网络改变的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内容,网络改变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的运行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传媒载体之间、各类主体之间在系统化建设和运行的各个阶段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运行机理。微博打破了这种机理运行的平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而言,指的是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或者道德规范,对其成员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由此形成一定社会主流的规范行为。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高校青年学生,容易受到现代传媒载体与社会思潮的互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经过一定的形式传播开展,也就是借助一定的载体。传统的载体比如课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比如微博这种载体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现了困境。由于微博自身技术带来的负效应和正能量导致信息的缺失,从而引起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与共生。

(二)微博的负效应和正能量

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实践性、技术性。它集合于各种片断化的信息点,微博属于大众化的传媒,也属于新媒体,它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而言。

微博传播速度快,文字精练和短小,信息量大。微博的价值在于使每一个个体成为信息的扩散中心,实现了信息裂变的价值影响。然而真正决定传媒价值的是什么?是传媒的影响力。传媒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一个是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是舆论影响能力。而信息处理能力是一个人们都没有关注做深入研究的问题——传媒收集、处理、加工信息。微博作为舆论的阵地,迅速地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由此,“微”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悄然形成。微博是新生的产物,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使用微博作为载体,无形之中,大学生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却出现了失衡的矛盾。微博的负效应和正能量的产生实质上是高校青年學生道德自律与他律共生较量的结果。

道德自认和规则约束是被康德最早阐释的。康德强调自律,康德摒弃强制力,强制力是他律。道德责任和规则是自律。网络空间在自然与不自然之间构建的是自律的园地。这种园地有一种默认的规则,兴趣、爱好、共同的价值观等都构成了默认规则的内核。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德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当今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输入过程,这种输入过程既需要个体本身的自律,也需要他律。伴随着微博信息大容量地及时传播,大学生接受了更多的思潮。然而另外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被弱化,不自觉中放弃了原来现实中的道德自觉,一些不良的思想却由于传播的迅速成为影响学生思想的主流力量,颠覆了这种道德自律的规则。微博的负效应在于挫败了大学生的理性自觉。而微博的正能量在于及时地传递社会的发展变化,加强了大学生主体的自主空间。微博账号成为个人的阵地,享受着极大的自主性和自由性。

微博内容的优化选择成为负效应和正能量产生的主导因素。然而高校在微博内容方面无法进行掌控,缘由在于微博账号都是个人拥有。这就要求高校要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势利导创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同时,当微博强势的话语主导权被不良的信息剥夺了,那么构成他律失效,自律缺位,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微博力量的负效应,反之,则产生正能量。负效应和正能量的交替出现,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力不足,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够,需要引起高校的关注。

二、“微”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的“魅”与“破”

(一)路径依赖的魅:撬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现代社会微博这种新媒体的出现,簇生了批量和碎片化的信息。高校大学生是这些新媒体产生信息的最大的群体消费。大众话语和大众传播的路径被拓宽了,尤其是互联网为基础的微博,结合移动的通讯工具使每个人都成为了话语的主人。表面上,互联网肆无忌惮的话语环境似乎有利于自由个性,突破了某些现实的限制,但是实际上更多的信息撬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课堂、家庭、学校的三方格局。微博在现代社会里构筑了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将知识和信息的广泛传播成为容易的事。人人成为话题之王,无论精英还是大众的观点都来自于这个平台。身份的界限没有那么明显,自由开放的平台迎合了高校大学生的口味。自觉与不自觉中某一个精英的观点或者想法就被接受,缺乏理性自觉的大学生很容易失去慎思明辨的能力,有选择地进行自我的教育和管理。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主体失去了自觉解剖自己,认识自我,清除不利于社会伦理的东西,众多的思潮驱使大学生建构为所欲为的所谓“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背离了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微博上各类人物,包括影星、歌星、年轻选秀男女等等,商业化的包装,快节奏的信息传递,虚拟性被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模仿和践行,道德舆论压力和价值评判无从实施,造成个体道德自律的滑坡实属正常。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被打破,课堂、书本、广播、报纸为路径的信息传播大部分情况下被“微”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替代,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这种魅惑力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

(二)路径依赖的突破:强化信息的传播速度

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是主流价值意识形态的宣导和贯彻。高校学生是社会变革最敏感的受众者,也是思想观念最活跃的群体。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个人全面发展,也关乎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政治发展的持续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库,但因为信息技术对思维的简单弱化,促使多数高校学生不通过阅读和上课接受信息,逐渐接纳失去“深度”的“碎片化”的微信息。微博这种链接文字的快速传播,高校学生对技术的崇拜取代了自身价值的崇拜,导致对于技术世界的强烈的依赖。在信息时代,超自然的虚构世界主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拓展方式。微博上,可以匿名,可以认证,成员身份的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脱离了现实的自我,角色冲突成为这个虚拟世界构建的最大矛盾,原有的政治系统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会化控制已经边缘化,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需要进一步的创新探索。话语权向个人转向,高校学生与政治系统、国家机关地位趋于平等,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系统之间点对点及时沟通,信息传递层次减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无法估量。

三、“微”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逻辑与机制创新

(一)现实逻辑:微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众多微博群体构建了抽象化的舆论群体力量。然而这种抽象化带来的网络群体行为影响到社会现实。“沉默的螺旋”是常态,“蝴蝶效应”被加快。个体意识形态形成的群体力量,群体中的舆论场构建了网络力量,比如博客上某个帖子短短的几个字,迎合高校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转载,事态不可控制地发展,特别是微博呈现集合并裂变式创博,这种舆情的出现防不胜防。

微博群体中网络力量的形成主要在于“弱关系”的围观,“意见领袖”的影响、各类思潮“噪音”的影响。特别是当前思潮中的民粹主义以及意见极端化的一些言论。负面的情绪和舆论造成高校青年学生对舆情的不确定把握,有可能滋生“滚雪球”式增长的危害传播,这样为高校思想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带来了现实不可避免的困境。網络谣言是网民接力产生的,高校青年在新鲜的网络接力中形成了“集体记忆”。比如老人跌倒不扶起来,缘由在于老人有可能敲诈自己,由此在现实生活中也漠视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等等诸如此类道德滑坡的冷漠事件出现。再比如,紧张的医患关系、官员腐败等等这些网络事件都影响着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地,甚至爱心捐献之类也上网接力,严重挫伤了身体力行践行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

单个的信息传播,形成蝴蝶效应。意见领袖或者急剧迅速的裂变形成舆论力量的不可控制局面,由此构造“集体记忆”。这种微博构建的现实逻辑进路,也是微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跟青年学生互动、因势利导,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及时响应舆情,热点问题不回避,扮演舆情的监督者和守望者的角色,预警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动向,促使高校整体做出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调整,积极化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让高校青年学生保持客观冷静理性的自觉行为性,从而切实做好高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课堂讲授、会议宣传、社团活动实践等形式向学生被动地来传输主流价值意识形态。校园广播、校园期刊杂志、校园社团团体等都是传统媒体时代的话语权的拥有者,但未必能在微博上继续有力地进行思想信息传递。微博产生的意见领袖以及集体记忆的打造,来自于“认同”。没有了现实空间的制度性力量的保驾护航,现实中意见领袖的主流话语权被剥夺了。高校青年对诸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再比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等等。这种认同感的缺失受到了各种外来思潮的影响。传统与现代较量,民族文化与各种外来文化碰撞,借助于微博力量,各种网络阵地突飞猛进,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势。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是根本。

微博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阵地,现实关系与网络社会重叠交织。个人现实社会资本悄然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成了强大的思想教育阵地。这种网络的潜在力量颠覆和构筑了网络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高校创新教育阵地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微博话语权的构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梳理科学发展的目标,根据高校青年学生特点,建立“微”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微博只是新媒体中的一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也出现了,比如微信公众平台也类似。只不过微信公众平台是精准的信息投递,但是同样也存在话语权的构筑和集体记忆的效用。毫无保留的预测,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社交化的新媒体软件,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挖掘教育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实现理论指导和实践防御的话语阵地双效辅导,实现网络平台和课堂教学双理路的思想教育路径突破,无疑是高校进行长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选择。

微博作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它提供了新的平台,开拓了新的领域,刷新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线下到线上的结合,依据实际情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弥合要求高校要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三大核心要义是颠覆性创新、开放中博弈、合作中共赢。它们实质上归结为一点:以人为本。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更加人性化思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味地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机械、命令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机制创新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它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即开放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协作的精神、分享的精神。微博这个虚拟平台,弱化了教师原来“权威”的形象,从而要求其与青年学生平等交流,共同分享,合作成长,优化引导,从而形成一种软机制与硬机制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切实借助于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微博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