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恢弘壮阔、深刻精致的历史正剧
———北路梆子《平城赋》礼赞

2017-10-10韩玉峰

火花 2017年6期
关键词:冯氏拓跋

韩玉峰

一部恢弘壮阔、深刻精致的历史正剧

———北路梆子《平城赋》礼赞

韩玉峰

早春二月,在山西省新春新创优秀剧目展演中,观赏了从家乡大同来的北路梆子大型新编历史剧《平城赋》,犹如一声春雷从塞外大漠滚滚而来,让我这游子兴奋不已。这部由名作家王卫中,名导演石玉昆、李红梅,名演员张彩平等强强联手推出的大戏,竟是如此精致,如此感人,让人感心动耳,久久难以忘怀。

《平城赋》书写了一段在华夏历史上建立了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王朝的辉煌篇章,塑造了一位精心改革、强国富民的千古一后,创造了一部好听好看、入耳入脑,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史诗般的大戏,艺苑新葩,迎春绽放,让人快慰。

《平城赋》让我们穿越北魏——一个统一中国北方的伟大王朝

平城,是秦置古城(今大同)。鲜卑族拓跋王圭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自盛乐(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迁都平城,国号魏,史称北魏。“起鹿苑,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建立各种制度,进行首都建设,使一个昔日“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战马驰骋、胡笳悲鸣、大漠风沙的古战场所在地,成为一颗“一朝繁华有宫室,红墙高院深几许”的塞上明珠。平城作为北魏京都和公元5世纪的国际大都会,不仅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路线四通八达,而且有通往西域诸国及中亚、西亚,并与欧洲往来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到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历经六帝七世,北魏王朝在平城近一个世纪的经营建设,使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最为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北魏王朝的建立,体现了开放、善学、包容的特性与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理念,实现了多民族的融合。中国的这半壁江山和它的灿烂文化、精神文明,上承汉晋,下启隋唐,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说,先有北魏,后有隋唐,北魏政权为大一统的中国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当不为过。

北魏政权在平城时代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拓跋宏,经六位皇帝,在《平城赋》中,涉及到四位,虚写了太武帝拓跋焘,实写了文成帝拓跋浚、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剧中主人公冯雁是文成帝的皇后、献文帝的皇太后、孝文帝的太皇太后。在北魏政权改革道路上,文成帝是有所作为,献文帝是不作为,孝文帝是大有作为,而最有作为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的冯太后。冯太后和这三位帝王的关系,构成了全剧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的戏剧冲突,表现了歌颂改革、赞美统一的时代主题。作品真实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把观众带入1600多年前,在帝王更替、朝廷演变中,了解了平城北魏的这段历史和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观众历来是从戏中熟悉历史的,看《平城赋》了解北魏王朝,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平城赋》让我们走近冯太后——一位在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千古一后

冯太后,祖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生于长安,出身名门,自幼聪慧,从小受中原文化熏陶,才学过人,资质秀丽。其父冯朗为秦、雍刺史,封西城郡公。其叔父冯邈伐柔然,战败投降,父株连被杀,冯氏被迫沦为宫奴,没入宫。被身为左昭仪的姑母收养,在她的教诲下,冯氏熟读诗书经典,娴熟宫规戒律,胸怀大志,深藏机谋。兴安元年(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浚继位,冯氏被选为贵人,后册封皇后,辅助文成帝进行改革。和平六年(公元465年),26岁的文成帝突然病逝,冯氏痛不欲生,大丧第三天,在灵前焚烧文成帝遗物时,纵身跃入火中,此举震撼朝野内外。由冯氏一手抚养大的太子拓跋弘继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朝中乙浑专权,妄杀无辜,宫中内外,危机四伏。太后断然决策,诛杀乙浑及其同党,剪除隐患,遂以皇太后身份执掌军政大权。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拓跋宏降生,立为太子,生母李氏按祖规被赐死,太后抚养皇孙。拓跋弘受拓跋旧族蛊惑,欲复辟旧制,且无心理政,被太后逼其禅位于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一方面对拓跋宏尽心培养教育,一方面厉行改革,实施班禄制(即俸禄制,北魏旧制,百官无俸禄,唯靠战争掠夺),同时严惩贪官;颁布均田制,计口授田,打击豪强垄断;实行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这就是史上闻名的“太和改制”。“太和改制”使北魏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创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太和十年(公元490年)太皇太后还政于拓跋宏。同年九月十八日病逝于平城,终年49岁,长眠于方山永固陵,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冯氏由宫奴到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写就了她奇崛而伟大的一生,成为后世赞颂的千古一后。

孝文帝拓跋宏在太皇太后的教导下成为一代英主。后迁都洛阳,改拓跋为汉姓“元”,称元宏,行汉制,衣汉服,讲汉语,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政策,为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北方统一、开辟太平盛世做出了伟大贡献。

剧中由张彩平扮演的冯氏,由豆蔻年华演到垂老之年,经历了宫奴、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四个阶段。剧中并没有平铺直叙地表现冯太后的一生,而是抓取冯太后在不同阶段影响全局的作为加以重点铺排演绎,主要是围绕改革与反改革这一大主题,描写冯太后面对的最主要的矛盾和思想感情上最痛苦的抉择,表现冯太后的智慧和作为、气度和情怀。张彩平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的优秀表演艺术家,以她独具天分的嗓子和表演才能,在念白唱腔方面着重用声音变化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的变化,把冯太后的艺术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成功地矗立在舞台上。

冯雁作为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主要的作为是辅助拓跋浚废除祖制,改革弊政,尊儒崇佛,在城内修建孔庙,在云冈开凿佛窟,凝聚民心,“谢夫君正朝纲循序渐进,顺民意排谬论除旧布新”,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以汉制代替旧制,魏国面貌焕然一新。在废除旧制中,最主要的情节就是面对子贵母死的旧制,冯氏顶着重重压力着手革新。张彩平以充满激愤的唱段,唱李贵人为拓跋浚生下儿子立为太子,“却成了催命符无辜杀身,说什么循祖制不可衔恨,问苍天问祖宗为什么儿立储君杀母亲!”面对李贵人“万望你善待我儿如娘亲”的请求,冯雁满怀深情地答应她:“你放心,你的儿就是我的儿;你放心,我不是亲娘胜娘亲。即使是山崩地陷烈火滚,崩不烂、吞不掉、烧不死的是这颗母爱女人心!”

冯雁作为献文帝拓跋弘的皇太后,主要的作为是抚育拓跋弘,诛杀叛贼乙浑,反对鲜卑旧族复辟。她对待皇子拓跋弘有如亲生,教育他要除旧布新、整栋朝纲、富国强民、有所作为。可是拓跋弘登基三年,面对几个白发遗老哭喊连天,叫嚷要清君侧,驱逐朝中儒臣,恢复拓跋旧制,竟无所举措,产生“厌政”之心,“情愿将皇位让与皇叔”,这使冯太后大为震惊。她与鲜卑旧族的代表人、皇叔拓跋子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剧中设计了大量的唱段,冯太后与拓跋子推先是一段对一段、后是一句接一句,舌枪唇剑,激烈争辩,冯太后痛斥为旧制招魂的朝廷遗老。这大段流水成为全剧最精彩的唱段之一。太后回想起她怎么把拓跋弘养大成人,“我视你如心肝宝贝骨肉情”,“娘盼你长大后改革弊政,娘盼你走大道造福苍生。谁料你背誓言重拾恶政,谁料你动国本天理难容”。想不到的是这时拓跋弘竟说:“儿已厌政,情愿将皇位让与皇叔!”这使太后大为震惊:“你叫我立不稳、神不宁、心不定,呼啦啦好似大厦倾。我好似拥着个半死皇儿唤不醒、呼不应,可叹我十年辛苦成泡影,禁不住两泪盈盈自伤情。罢罢罢,不是当娘的心儿硬,一盏灯、几卷经,伴儿度余生!”冯太后罢皇儿、立皇孙,献文帝拓跋弘退位,太子拓跋宏继位,新帝年幼,冯太后成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冯雁作为孝文帝拓跋宏的太皇太后的主要作为是进行“太和改制”,巩固改革成果。冯太后临朝称制,反对鲜卑遗老抱着祖宗成法一成不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表明改旧制、建新政决不半途而废的态度。要继续实行班禄制,上从王公贵族,下到县衙小吏,一律拿朝廷俸禄,不准贪污勒索敛财。太皇太后发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今后王公贵族、大小官员,一律按职取酬,凡是贪赃满一匹布者,杀无赦!”

当太皇太后厉行改革时,发现其兄镇国公冯熙竟要将波斯商人所送的“三尺布,百颗珠”的稀世珍宝作为寿日贺礼送给自己,此事属贪污受贿,按律必杀无疑,但冯熙又是患难与共的亲兄长,使她一时难以决断。冯太后在万难的抉择中,为了巩固北魏新政,大义灭亲,自己经受了感情上的巨大痛苦。

冯太后一生无比辉煌。张彩平选择了冯太后一生中几个最好看的故事,通过几段最重要的情节和大段的唱腔,塑造了冯太后这一成功改革家的光彩、动人的形象,使观众在舞台上走近这位千古一后,领略她的风采,感受她的魅力。

《平城赋》让我们欣赏好戏——一台启人心智、娱人耳目的史诗大剧

《平城赋》在艺术上精雕细刻,美轮美奂,赏心悦目。

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文学性之强,实不多见。唱词文采斐然、畅达通晓,如冯雁采梅时的唱段:“天与清香腊梅枝,花绽骨傲脱俗时。肌粉含风太清冷,玉雪作伴如画诗。”意象鲜明,极富音韵之美。冯雁与拓跋浚诗经体的对话:冯雁:“南有乔木,不可休想。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拓跋浚:“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既有表达《关雎》之情的现场感,又表现了他们内在的汉儒之风的修养。戏剧的时空构造,独出心裁,引人入胜。如一个时间、一个空间的四宣旨:太武帝驾崩、新皇登基、冯雁封后、冯朗平反,叙事简洁,省去了多少场次和语言。导演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和舞台调度更是体现在全剧的各个方面。

作为戏曲艺术综合性的特征,音乐、舞美、灯光、服装、化妆、道具各个部门都有上乘的呈现。

作为戏曲艺术的核心,演员的表演、角色的创造,可谓根本。扮演拓跋浚的高永正,扮演拓跋弘的闫玲,扮演拓跋宏的马启兰,扮演冯熙的李刚,扮演拓跋子推的刘文海,扮演冯朗的李峰,扮演少年冯雁的董晓云等,特别是扮演千古一后的张彩平,在表演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张彩平作为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她是用心在表演,她把剧本的文学形象转化为舞台形象,转化为自己独特的具象化的人物创造和艺术创造。张彩平成功地塑造了冯太后这个人物。无论她表演的是冯太后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还是老年时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发展。

张彩平对传统的戏曲程式是烂熟于心、炉火纯青的,但是她在表演中不只是戏曲程式的展现,而是通过戏曲程式去创造人物、演活人物。她在表演中的每一细小的把握和处理,都是对人物内心的展示,是把人物的心理外化给观众看,引导观众随着她的表演和情感变化进入剧情,融入她的艺术创造中。

《平城赋》的成功同样在于它的音乐和唱腔。舞台艺术要靠演员去创造,舞台要突出表演,音乐要让演员的唱腔更突出,这是对中国戏曲基本美学观念的把握。观众喜欢这台戏,正是因为地地道道的北路梆子的唱腔和音乐吸引了他们。

我多次看过北路梆子的演出,包括忻州市和大同市的剧团演出,都被它的高亢激越、酣畅淋漓的边塞风格所震撼。深感郭沫若先生用“听罢南梆看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形容北路梆子的风格,可谓独具慧眼。这次看来自家乡的《平城赋》更为它的粗犷豪放的风格所陶醉。北路梆子主要流布于晋北、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省内旧称“北路戏”“上路调”,听了《平城赋》的唱腔,我觉得大同的北路梆子仿佛更能体现这一古老剧种的特色。它那慷慨激越、稳健粗犷的大段唱腔,让人击节叹赏;它那婉转动听的“嗨嗨”衬字声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特别是它以古代燕赵“慷慨悲歌”的边塞风骨遗绪为基本特点的音乐风格好像更适合于表现拓跋鲜卑建都平城这一边塞题材的故事,而动人心魄。

剧中的独唱、对唱、伴唱与合唱,各有功效,应时出现。独唱和对唱主要运用于刻画人物、推动情节,而伴唱和合唱则起着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全剧终了时在拓跋宏和众文武大臣的剑舞中的合唱:“天佑魏,赐我玫瑰。国运昌,驱鬼魅。江山固,看谁人敢摧?东西南北,星灿中原围。顺天道,民意遂。华夏万世辉!”这黄钟大吕般的歌声震撼华夏大地,回响四面八方。

剧中的几段舞蹈,有宫女采梅舞蹈的柔美,有壮士建造云冈石窟舞蹈的刚健,有祝贺太皇太后万寿日的剑舞,有“满阶金针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不是花中偏爱君,此花开尽无花芳”歌声中的黄花群舞,皆与戏剧情节发展紧密相接,不是为舞而舞的“混搭”,更不是脱离戏曲本体、追求舞台华丽的“变异”,而是顺势而为,顺理成章,安排得当,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平城赋》的灯光舞美是精致的,但不酷炫,崇尚简约,灯光舞美制作没有遮蔽了演员的舞台呈现,而是为演员的表演创造了平台和空间。

《平城赋》这一部具有中国风格、气魄和神韵,动情、动心、动容,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的好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有益思想和精神内涵进行的当代表达。《平城赋》的编导、表演、音乐,以及整个舞台呈现,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创作文艺精品,有着有益的值得珍视的经验。

(本文剧照由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提供)

猜你喜欢

冯氏拓跋
北魏文明皇后冯氏的为政方策
“屎壳郎”大王
拓跋珪的“天赐”时代
作文获奖后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轻哭一场
破案赚酒
化蝶
《锦绣未央》原型:反派是傀儡,配角是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