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2017-09-30卢丞文刘颖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生理功能糖苷

卢丞文+刘颖

摘 要:大豆异黄酮属于大豆中多酚类化合物,通常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大豆异黄酮是天然存在的一种荷尔蒙,又称作植物雌性激素。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以及缓解女性更年期症状等多种生理活性,对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愈加受到人们重视。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糖苷;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TS21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02

大豆作为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含有游离性苷元和结合型糖苷2类大豆异黄酮,主要以结合型糖苷的形式存在。通常情况下大豆异黄酮为粉末状固体、呈黄白色、具有苦涩性。大豆异黄酮易融于弱碱性溶液中,游离的大豆异黄酮基本不溶于水。人体摄入大豆及其制品后,主要在肠道内代谢和吸收大豆异黄酮,被转化成雌马酚等代谢物质进入血液。大豆异黄酮具有抗癌治癌、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骨质疏松、抗氧化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理功能,是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天然活性物质[1]。

1 抗癌治癌作用

研究者Adlercreutz發现,异黄酮和木脂体与哺乳动物的雌激素结构相似,推断其可能有防癌性。陈治等人选取不同生理阶段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用大豆异黄酮诱导其乳腺肿瘤,观察诱导后肿瘤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从幼年接受致癌剂的SD大鼠乳腺肿瘤生长快,分化能力低,口服大豆后,肿瘤活性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幼鼠呈现的作用大于成年鼠。程鹏[2]等人研究发现异黄酮能对于肝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由于基异黄酮抑制肝癌细胞MMP-2蛋白表达引起的。阮禹松等研究三大豆异黄酮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研究,结果证实25pnol/L的三烃基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 预防心血管疾病

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溶血功能,能够抑制血小板凝聚,防止了平滑肌增加。吴婷婷[3]等发现大豆苷元在体外对HMG—C还原酶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固醇的浓度,预防动脉硬化。大豆异黄酮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包括LDL受体的调节、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抗血栓形成等。

3 预防骨质疏松

大豆异黄酮中含有大豆苷元、金雀异黄素和黄豆素等植物雌激素,化学结构非常相似,都能与雌激素相互反应。Potter等[4]对66名绝经后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妇女做了膳食干预试验,结果显示异黄酮含量高的的妇女,体内的酪蛋白可增强骨密度及矿物质量。 Alekel等对69名绝经期妇女的膳食进行干预试验,异黄酮含量高的妇女,腰椎骨的丢失率低。史琳娜等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卵巢大鼠骨钙流失的影响时发现,异黄酮组钙吸收提高,说明大豆异黄酮可以预防骨钙流失。

4 抗氧化作用

目前,大豆异黄酮抗氧化机制主要有3种: 大豆异黄酮与超氧阴离子反应,阻止自由基引发;大豆异黄酮与金属离子键结合,阻止羟基自由基生成;大豆异黄酮与脂质过氧化基反应,阻止脂质氧化过程。研究发现,三羟基异黄酮可显著抑制HL-60细胞的生成,并抑制细胞中氧自由基的产生[5]。从分子水平上来说,染料木素可以通过抑制8-OH-dG来保护DNA机制。

5 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处于更年期的妇女易出现血气不足,面部、颈部等部位的皮肤血管扩张和发热等症状,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的分泌水平下降有关。医学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妇女多食用大豆类的食品,其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明显低于以肉食和脂肪为主食的美国,不适症也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6 结论

大豆类食品是健康饮食的首选之一,大豆中异黄酮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研发多种大豆异黄酮保健产品,对促进人体健康起到较好效果。因此,大豆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需要研究者更深入的探索,促进其在食品、药品以及畜牧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玲,张孝祺,陈俊秋,等.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和应用[J]. 中国粮油学报,2002,17(2):41-44.

[2]邓鹏,邓小凡,李波. 三烃基异黄酮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7):17-21.

[3]吴婷婷,崔桂友. 8-羟基大豆苷元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38(2):141-146.

[4]Pichert C,Bennetau PC,Chanteranne B,et al. Soybean isoflavone dosi-dependently reduce bone turnover but do not reverse established osteopenia in adult ovariectomized rats [J].J Nutr,2001(131):723-728.

[5]蒋柳云,刘玉明.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16(4):510-512.

作者简介:卢丞文(1982-),女,吉林长春,长春师范大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理功能糖苷
麻疯树叶中3个新的糖苷类化合物
慢性瘙痒患者生活行为方式与皮肤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植物精油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HPLC法测定马铃薯块茎中糖苷生物碱的含量
利用烷基糖苷迁移和扩张共轭亚油酸囊泡pH窗口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丁基糖苷
壳寡糖的制备方法,生理功能以及应用趋势
壳寡糖的制备方法、生理功能以及应用与趋势
碳酸酐酶的生理功能、多样性及其在CO2捕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