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与审视:普通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之取舍

2017-09-29范洪彬汪爱平

运动 2017年14期
关键词:技能传统体育

范洪彬,汪爱平

(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博士论坛

比较与审视:普通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之取舍

范洪彬,汪爱平

(遵义医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及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 “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审视,揭示了高校公共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三自主”教学模式同为体育教学模式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教学模式在以往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影响至今,“三自主”教学模式新兴待发并存在一系列问题;辩证地看待两者是寻求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出路。

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三自主” 体育教学模式

自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依据《纲要》所提出的“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的要求,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相继在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主要表现为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主的“三自主” 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与此前的传统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产生较大冲突。时至今日,两种教学模式在理论及实践的界面均有诸多争议,对这些争议进行比较与分析,将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综合比较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与 “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审视。

1 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诸多诟病、非议与批判

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初显落后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前,教学模式的时代步伐已将大量地方院校远抛其后,而20世纪60年代的固有教学模式则令其裹足不前。在相对传统的主要体育教学手段仍之下,广大体育教师往往通过相对规范的动作技术教学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1.1 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

我国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规律,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中,其典型特征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锻炼身体为辅。该教学模式主张以发展学生身体为其核心思想,并将运动技能教育和体质教育进行结合;在实践中,通过“三基”教育的手段,实现了思想教育为其先导,社会教育为其辅助目标,从而全面地完成了体育教学的多项目标 。这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用得较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1.2 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

教学内容表现为运动技能的传授,更强调增强体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课程结构单一,必修课相对较多而选修课较少,有限的场地、器材和设备又极大地限制了课程设置。而且,该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学目标试图通过一个模子把所有的学生造成一致“标准件”,表现为“模型化”的批量生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受到了否定 。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任务观的是“唯书”“唯知”,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为其体育教学任务的根本表现;在体育课程方面,课程结构单一,选修课缺乏,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相对不足和落后,不能够满足学生丰富的个性化内心需求和多样化体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师在体育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强行灌输,大量采用注入式教学,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大环境中,体育学习枯燥乏味,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压抑。

1.3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偏重以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运动负荷变化规律而进行体育教学安排的教育教学模式,其程序重视并遵循学生在教师指导和控制下按部就班地进行运动技能学习。该体育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单一,教学课堂课内外的联系被割裂,学生在闭锁的体育学习、生活中成长,认识视野局限在狭窄的环境中,个性化的体育才能得不到有效施展和表现,体育参与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

1.4 师生关系

传统型体育教育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设计并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严重依赖于教师的主导,其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受到严重的影响,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教学过程基本上成为一种强迫性的外在过程,外在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将学生个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囊括其中,限制着学生主体性发展方向和水平。所以,传统型体育教学严重忽视了人的问题,尤其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主体性问题表现的学生,其实质不可避免地使人产生困惑。

纵观传统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封闭、呆板、统一的氛围及其状态,令体育教学形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通路,以重视共性发展、侧重身体强健、孤注于教师主导作用等为其显著特征,相对轻视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心理及适应能力的培育以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相抵严重的束缚和摧残。

相对单一的师生信息单向沟通是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中师生的主要沟通与交流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相对重视于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局限于传统知识、技能的掌握,实为名副其实地以“教”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弱”在阻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将学生人格的构建与知识的学习割裂开来,将社会角色的定位与人的全面发展失去统一,不符合当下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才能的习得。

1.5 教学条件

传统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故对教师水平有较高要求。中国的这种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长处,它具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特点,在学习中使学生相对较少走弯路,能尽快地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技能,而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中学生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对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而且对于运动技能形成和负荷规律变化等问题无法进行深入教学,表现为“鱼和熊掌无法兼得”。因此,它没有解决好“学”的问题。

1.6 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教学评价中过于武断,以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来判定学生的体育能力。达到《标准》的学生,其体育成绩为合格,否则不合格;有甚者把《标准》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唯一评判标准。显而易见,体育教育将《标准》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必然会限制体育教育内容的教授及学习广度,极易引起体育教育过程的自我封闭;而将《标准》作为体育教育的最终归宿 ,唯《标准》是瞻,其行为必将引起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重心和体育教育目标的游离。

在体育教学价值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值,忽视非功利性价值。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重视绝对评价,轻视相对评价,不去顾及差生的进步幅度。因考试的分数是学习效果评价的惟一标准,故考试成为评价学习体育成绩的惟一方式。在考试和分数面前,学生丧失其主体人格而被异化,健康个性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

2 “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

2.1 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

《纲要》要求高校在教学最优化与目标设计理论指导下,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定位于终身锻炼目标的培育,适应健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转变于新的课程观念的树立,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着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有效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中具有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氛围与特征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从而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三自主”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在《纲要》指引下,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也随之产生了较大分化。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主要集中于终身体育、发展体能、学习运动技能、形成运动文化与进行体育运动和欣赏5大类(表1),这种布局相对明显地确立了终身体育为主、健康体育和运动技能学习等为辅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也是对以技能学习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否定。

表1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定位统计

2.2 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的相应调整

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继而影响到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的相应调整。由于学生自选因素的介入,使得教学内容、任务与方法的纬度在不同程度上做相应的拓展和延伸。大量具有终身体育性质的项目日渐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基础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目前,全国高校体育项目设置呈现多样化(表2),学生选择的内容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供给。为尽可能多地开设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体质学生的体育需求,各高校正在充分挖掘现有体育资源,并为此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

表2 我国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一览表

“三自主”教学模式便于因材施教,可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内在需求,体现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的优越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既增强了运动能力较强者继续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运动能力较差者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吸引更多学生体育参与、树立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目标的目的,从而使“三自主”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更能顺利实现。

2.3 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转变

“三自主”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学生之间文理学科差异较大,加强了知识渗透,潜移默化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男女生组合上课打破了男女性别界限,而“异性效应”的作用使学生学习更加努力。这一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模式打破了原有按系别、班级、性别分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了不同系别、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重新组合上课;不仅将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聚合在一起,而且在体育技能学习上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所以,“三自主”模式操作程序上主要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思想。

“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建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升华。有关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对 “三自主”模式的态度(表3)。

表3 高校学生对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与其学习态度变化

2.4 师生关系的微妙变化

自由选择体育任课教师、自由选择学习项目是对体育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巨大提高。 “三自主”教学中学生选课迫使教师必须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学生求知欲的增长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吸收新成果,研究教材教法,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师生关系,以期得到学生的认可及建立良好的印象。这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差异化的选择指向,也向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适应能力,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学生的动态变化,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提高与发展是树立起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教学观的具体体现。

2.5 教学条件重心的转移

由于学生自由选择纬度的扩大,使得“三自主”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条件重心由传统体育教学中过分依赖于教师开始向多方扩散。这种依赖条件重心的转移不是以降低教师执教水平为条件的;相反,而是全方位、同步的要求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学生可选项目的范围、体育教学设施的完备与先进程度、师生关系与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相对完善等诸要素在“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要求下不断的做出新的调整。

2.6 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新调整

《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识、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所以,“三自主”教学评价是评价角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等方面更加全面的的评价。

3 “三自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与高校体育项目设置之间的矛盾

学生所选体育运动项目的整体分布是反映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也反映出一个时期的学生主流体育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学校进行体育运动项目设置的主要参考依据。学校的教学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却是无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影响“三自主”教学效果的重要矛盾。在实际选项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倾向、性别倾向、猎奇倾向、主观偏见倾向、场地设施、学习动机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也在左右着学生的选项分布。

3.2 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与高校体育师资之间的矛盾

师资的质量及数量是关乎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三自主”模式对教学过程提出了相对更高的要求,因而也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1)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情况比较严重;(2)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传统项目教师数量偏多,新型项目师资匮乏;(3)体育教师的职称与学历结构不合理,教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教师学历水平偏低。“三自主”教学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做到技术动作规范,又要熟知其从事专项的项目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有关调查显示,1/3以上的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为非本人专修内容,他们在理论知识方面和技术水平上都有明显不足,在教学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同时,大学体育教师在旧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下,教学方法尚显陈旧。

3.3 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与高校课程安排之间的矛盾

由于学校总体教学时间的统筹安排,使得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上大大折扣。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体育课程实施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的普通高校中,调查的67所高校中仅有2所(3%);而这一仅有的数据也附带着一些限制条件,即学校限定时间单元的“自主”选择,而并非“自助餐式”的滚动开放。

3.4 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困难

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评价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百分制评分;(2)评价多以教师的主观评定为主且内容倾向运动技能;(3)体育理论考评形式从以往单一的闭卷考逐渐向闭卷、开卷相结合发展,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以体育小论文、期末总结等灵活的方式作为理论考评的一项内容,但尝试这种考评形式改革的高校比例还不是太高(表 4)。

表4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内容

以上说明,《纲要》虽明确了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且部分高校也做了相应的一些改革,但仍未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范畴,实现实质性的革命。教学模式在评价方面并未出现绝对化的分化。

4 结 论

4.1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时至今日被冠以“穷途陌路”的恶名,这种完全割裂历史的静止、孤立与片面的盖棺定论过于武断。所谓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模式并无绝对的历时标签与衡量标准。

4.2 《纲要》指引下的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引进及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教学实验研究,其结论多是正面或正面结论下存在些许瑕疵或不足,缺少从负面阐明“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问题症结所在或是直接对其批判或抨击,而该种教学模式所暴露出的问题在短期或用某种单一措施并不能够解决。“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政策效应”。

4.3 2种教学模式均不是教学模式演变过程中的静止形式,时代要求是影响教学模式的演变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的划分与运用不应过于绝对化。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 2002.

[2]王雄锋,等.美国动作教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4,11(5):114-115.

[3]刘志敏.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J].体育学刊,2003(3):78-80.

[4]沈跃进.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35-37.

[5]蒋先军.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三自主”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3(5):508-510.

[6]项立敏,等.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1(7):88-91.

[7]苟清华,等.“三自主”分层教学模式探讨-以西南科技大学健美操教学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126-128.

[8]袁革,等.高校体育课程建立学生选课制的实践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21-123.

[9]张哲敏,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三自主”教学模式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85-87.

[10]吴燕丹,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03-1405.

G807.4

A

1674-151X(2017)14-001-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4.001

投稿日期:2017-05-11

范洪彬(1976—),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汪爱平(1962—), 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技能传统体育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拼技能,享丰收
我们的“体育梦”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