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养犬的历史与文化

2017-09-28袁湘祥

中国工作犬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犬雪橇犬养犬

袁湘祥

博览·纵横

小议养犬的历史与文化

袁湘祥

犬属于食肉类动物,世界各地都有犬分布。有科学界的人士认为犬是由人类从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1.5万年前。犬待人忠诚,被广泛饲养。寿命约为十年左右。最早的犬化石证据来自于德国,这些证据证实了犬起源于西南亚以及欧洲,犬在不同品种上形态多样,又有犬起源于不同群体的假说。总之,种种表明犬早已与人类相处了上万年,犬的饲养历史悠久,饲养文化深厚,犬的存在与进化和人类文明发展有着深厚的联系。西方人还有精美的艺术作品来歌颂犬,犬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层中,曾发现过大量哺乳类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的年代约在公元前2万年,这些化石除了人类的化石之外,还有家犬的头骨化石。有人认为它是更新世时期的动物化石,但是更多的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全新世纪时期或现代动物的遗骸。这一类旧石器时期的家犬遗骸,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在大约2万年前就已开始将犬家化。就是说,大约1万年以前在中国东北等地家犬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东北最早生活的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可以认为,是肃慎、狄、戎、东湖的先民最先驯养了犬,戎其实就是有名的养犬民族。除此以外,在安阳、磁山、西安半坡、大汶口、常州等地都发掘出了全新世后期的家犬骨 化石,因此可以断定,家化犬的中心之一就在中国。

1 我国的养犬文化

我国养犬的历史悠久,在那时,人们将犬视为工具属性而并非视为情感属性。对于家庭,犬更大的作用只是看家护院。作家连岳的一篇文章讲述到他们家乡的犬被用来处理小孩的粪便,母犬所生的小犬用于给小孩改善营养。

纵观历史,上层社会养犬才是为了感情需求。而在社会上这种文化的广泛传播,大概是到工业革命以后了。在此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缺乏,养孩子就已经十分困难了,就更没有条件去养犬。工业革命使得物资变得充裕,人们有了更多的物资条件和时间去满足精神生活。养犬就从富有阶层到了平民阶层。在物质层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国人物资匮乏,即便是爱好宠物,也无能力去饲养。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足,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饲养宠物开始变得流行。但我国的宠物文化仍然还存在着严重缺失。

纵观中国社会,这样的现象存在于方方面面,例如驾驶文明不及汽车的普及,比如社交文明不及网络的普及等。养犬也是如此。并且,养犬文化包含的不仅是养犬人士对宠物犬的态度,还包括权力部门的政策制定和行使权力。这样的问题同时存在于爱犬人士,当他们将犬解救下来,安置就变成了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不仅是一种观念,还是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问题是人们是否愿意为自己的观念支付成本。

2 西方的养犬文化

“人类最好的朋友”是犬在说英语的国家中有着的美誉,人们通常把犬作为宠物,在西方人眼中,犬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对于犬的态度可以说与人类已经等同。在这些主人们看来,犬是他们的孩子,打犬就等于打孩子,特别是在俄罗斯,打犬将会面临监禁,少则两三天多则一星期。在西方,与犬有关的各种服务行业也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犬食店、宠物医院,专门照顾犬的托“犬”所。在加拿大还有犬节,由于处在北极寒带,常年冰天雪地,犬被用来拉雪橇,在那里犬与人关系密切,犬节这天犬享受三餐美味,这一天犬也可以不用拉雪橇。

在西方,也有着层出不穷的以犬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歌颂犬的忠诚与勤劳,犬往往不会过分索取你对它的关注,却往往在你孤独时给予你陪伴。在很多西方人眼中,犬不像是宠物而更像家人,它似乎可以读懂主人的心。电影《南极大冒险》主要情节是在南极科考队员完成考察向基地回返时,暴风雪突袭,一科考队员遭遇意外腿部骨折,在雪橇犬的不懈跋涉下,其他队员终于将他成功送回基地。天气变得更加恶劣,这个科考队员的伤情也愈发严重,所有基地人员必须空运撤离,因为没有多余的搭载空间,他们只得留下了雪橇犬,他们暗自许诺一定尽早回来解救它们。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来临,最后他们只好撤离到风和日丽的新西兰。营救雪橇犬的计划最终因资金和天气原因暂时无任何进展,队员们始终心怀着愧疚与不安。雪橇犬在寒冷与饥饿中独守着科考基地,长达六个月等待着与它们人类兄弟的重逢。故事情节催人泪下,体现出了犬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这其实正是人与犬之间感情的缩影。

3 文化差异

在文化差异上,除了对待犬的态度和地位方面,中西方有很大区别,在具体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别。在中国,从人对犬的种种态度上和给予犬的地位上可以看出,中国在具体文化表现上,犬一般主要代表的也是低级、消极等意思。被比作犬的人,大多是指那些品格、性情等方面恶劣的人,都是一种对人的鄙视与唾弃。大多含有“犬”的词语或者是谚语都含有贬义的意思。多数带有犬字旁的字都具有贬义。早期人们创造出的这些汉字无不反映出了汉文化里千百年来人们对犬的鄙视。中国人养的犬是被用来看门的,如此便有了“看门犬”一词,如若是用在人身上便是一种对人的讽刺。犬可以任意被宰杀,即便是做成了食物端到了桌上,也难逃被歧视的命运,有一句谚语“狗肉包子上不了席”正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在大的场合上犬肉是不能被端上席面的,端上席面是对客人的一种不尊重。

在西方,犬被视为人类最好的朋友。“dog”一词被应用于很多词汇中以表示对人的一种尊敬。如“as faithful as a dog”用于形容人的忠诚;“work like a dog”用于表示人工作的勤奋;“lucky dog”用于形容人的运气好。除此之外,犬在西方人眼里被当作家人看待,主人从不用残羹冷饭饲喂自己的犬。若是自己的犬生病他们愿意花大价钱去医治它,犬会有专门的犬粮,在超市犬粮会与人吃的食物放在一起销售。

结语

犬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卑贱的,犬始终会被人瞧不起。而在西方,犬的地位恰恰相反,他们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从中西方对动物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西方多数国家早已有了详尽的动物福利法案,而在中国大陆至今还未有一套动物福利法案。这就说明自上而下,动物的福利就不被中国人所重视,归根结底这些差异统统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的生活背景与历史发展源头等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因此导致了犬文化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对犬文化的研究,也可以了解中西方相关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了解。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402460)

(编辑:黄 赛)

猜你喜欢

家犬雪橇犬养犬
看过去,厉害了!“二哈”也上过冬奥的赛场
浅谈家犬的饲养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明养犬倡议书
各地养犬规定解读
滑雪场的雪橇犬
寓言问答
狗狗进化简史
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