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

2017-09-27葛安琴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教学

葛安琴

【摘要】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面对老师越来越多的感叹,笔者专门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实践与思考,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提出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笔者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

【关键词】语文性 语文化 语文味 阅读教学

【分类号】G633.3

张志公先生在《掌握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一文中指出“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语文教学阵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

笔者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笔者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何谓“语文性”?要弄清语文性,首先要说到一个概念——语言。语言在一切学科中具有普遍性,但语言在所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是从语言入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而其他学科虽也是从语言出发却并不一定要回归语言,并不一定要经常进行语言与人文内容的“互逆”运动。它是单向的,不是双向的。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单向”的运动特点决定了非语文学科的属性,“双向”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属性。语文学科这种特有的属性,我们称之为“语文性”。简而言之,即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固守本位,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精、气、神”之所在,离开“工具性”来谈“人文性”,有舟无水,寸步难行;同样,只有工具性,没有人文性,有水无舟,亦无法欣赏到“小小竹筏江中游,悠悠青山两岸走”的绝妙景致。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疏疏朗朗地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能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性”,就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容,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想,要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链接,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掌握它,相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彰显“语文化”——求实

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成尚荣语)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曾经经历过与思想结深缘、与政治贴密心、与精神攀近亲以及把语文作为一种纯工具的尴尬之后,浮华汰尽显本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文的道路上来,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舍弃那些关于语文的、非语文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种好自己的“试验田”。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地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语文教学要真正归还学生的“读者”地位,让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大放光彩。要彻底摒弃传统教学中重讲解,轻朗读的现象,要知道讲解是分析,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中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2.感悟——阅读之神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重视感悟,就要靠主体自己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敏锐的语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怡人性情,涵养人格,使学生既有底气,又有灵气。endprint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享受“语文味”——求美

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本体和滋味。语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熔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是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

1.生趣——“趣”味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让学生在艺术化、情趣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教材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2.生情——“情”味浓浓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著浓浓的人文情怀。

3.赏美——“韵”味无穷

语文课堂最讲究韵味,美的韵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让学生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感受美的韵律,发现美的精华,拓展美的视野,领悟美的意义,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4.悟理——“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不仅是表面的字词句章,也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通过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灵魂的精神交往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到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目的。另外,语文教学不仅仅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故应让儿童在“意”味深长的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精神的快感”,打下精神的“底子”,凝结成灵魂的“心根”。

5.语言——“语”味奇特

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海德格尔语)。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使学生拥有敏锐的语感图式,鲜活的言语范型,灵性的言语智慧,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参考文献:

1.杨金林编.《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

2.邹贤敏.《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味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