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素养立意 回归学科本源

2017-09-27龙永忠张铁牛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9期
关键词:题组综合题选择题

龙永忠++张铁牛

今年是广东省高考采用全国卷Ⅰ卷的第二年,尽管我们在备考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今年的地理试题来看,多少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虽然全国卷Ⅰ卷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试题的求变求新也让考生们不易应对,就连高三的老师们也感觉有些棘手。今年的高考文综地理难度比历届偏大,试题材料设问均比较新颖。但总的来说,试题的地理味浓了,内容回归地理学科本源,试题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本文认为今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至少呈现以下特点:

一、试题设计力求破规破模

2017年的文综地理题,总体上是保持稳定,如题型仍为选择题、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仍然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选择题仍为四组题,每组有2或3道小题;分数分配保持稳定,11道选择题每道4分,共44份。两道必考题,一道22分,另一道24分,选考题10分;图表数量与2016年的持平,均为6幅。但在试题设计上却表现出新面孔,第一,选择题的题组排列发生了变化,历届考题是按3+3+3+2的模式排列,而今年的则变为3+2+3+3模式;第二,为了减少考生试卷的阅读量,在选考中减少了一道,由原来三选一变为二选一,也就是在选考题中删除了《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题;第三,在两道综合题中,历届考题的材料背景图为尺度不同的“一中一外”,而今年的试题中设置了一幅山地南北坡植被差异的直角坐标图,尽管内容上还是“一中一外”,但表现形式却有了变化;第四,在综合题的设问上,也发生了变化。在历届试题中,两道综合题的小题设了3+4问,其中设置一道选做的小问,而今年则去掉了必考题中选做小问,直接变为4+4问;第五,设问切口小,考查角度新颖。如第36题第(3)小问,“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选做题部分,要求学生“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等。在复习中是不可能建立有答题模板的。总之,今年以来的试题在破规破模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二、素养检测突出人地观念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试题的素养立意已成为高考考查的必然趋势。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试卷多是以“人地关系”为支点进行考查,典型的如选择题第一组题“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综合题第37题“山地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选考题中“该林区(公路两侧的天然林)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其它地理学科素养在试题中也有充分体质体现。“综合思维”素养则表现为题目的设置上,选择题每组题以一个主题然后引出2至3道题,综合题则以一个区域为主线,进行梯度式设问,层层递进。综合题第36题从“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工业、经济效益”进行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选择题第2题“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分析、第7题“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第37题第(1)题“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等就是“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区域认知”也较普遍,地理题离开区域就不能成题,试题中每一组题均是落实在区域中,只是差别体现在微观区域(小尺度区域)和宏观区域(大尺度区域)。如“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德国海德堡”、“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我国某地(新疆,作者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山地垂直带内部山地苔原带”、“‘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东北林区的某公路绿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均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揭示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联系等。地理学科素养的四个要素均在试题中体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只是在试题的设问中最终落脚点多在“人地观念”罢了。

三、知识覆盖偏重自然地理

地理试题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涉及的地理主干知识包括植被类型判断、工业集聚、流域水量平衡、气温日变化、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等。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有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分异规律。人文地理部分有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地域联系、人地关系等。选择题四个题组,其中第一个题组和第三、第四题组,综合题第37题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其他为人文地理知识,总的来说自然地理考察的分值比总略大,如选择题与自然地理直接相关的就有28分,与人文地理直接相关的只有12分,而与区域地理直接相关的为4分即第11题。在综合题中第37题24分均可计为自然地理内容。另外,在考查的各种知识点中,植被占了不小的比例。选择题第一组题、第三组题、综合题第36、37题、选考题第44题均是以植被背景进行考查。另外,试题出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如:车道绿化隔离带、盐湖、双层地膜、山地苔原带、对植物多样性的“干扰性”等,专业性强,中学生很少接触,增加试题的难度。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地理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地球的运动》知识已经渐行渐远,在全国Ⅰ卷中,2014年有8分,2015年有4分,而最近的两年均没考查到。

四、图表考查侧重景观统计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图表考查是地理试题的特点。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非常重视图表的考查。如下表:(近5年全国Ⅰ卷地理题的图表分布表,单位:幅)

2017年全卷六幅图,类型有景观图(含流域剖面景观图)、统计图(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山地垂直分异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等。图表数量与2016年持平,与2015年以前的试题相比图表数量呈减少的态势。但今年的图表考查又有新的特点。首先,图表中景观图占了较大的比重(含流域剖面景观图),加强了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第二,统计图以直角坐标统计为主,今年两幅,尤其是放在了综合题,分数所占比重不小,也成为了试题中图表大户;第三,经纬网定位图只有1幅,较之历年试题则是大幅度减少,降低了定位的要求;第四,自然地理逢题必图,人文地理则舍图就文。自然地理强调读图分析能力,而人文地理却更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另外,历届考查的重头戏等值线图只有1幅,并且渗透在经纬网图中,内容也不作太多要求。endprint

五、生活热点尽显含而不露

关注热点,扎根生活,是试题命题者的追求。但有时候作为具有选拔人才功能的试题却要回避热点问题。今年试题不回避热点但表现出含而不露的特征。如第36题,试题以“非洲坦桑尼亚的剑麻生产”为背景暗含“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契合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热点区域和主题;第44题,以“‘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为素材,与旅游开发与当下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社会热点不谋而合。对传统文化(古村落)的考查也是热点之一。

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是全国Ⅰ卷的传统。试题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为数不少。如选择题第一个题组的绿化隔离带,第二个题组的海德堡印刷机,第四个题组的葡萄越冬的双层覆膜保温技术,综合题的剑麻问题等,用新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一条主线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生产生活问题。

六、跨界融合彰显文理兼容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兼跨文理。同样,高考题中也有明显的痕迹。政史地不分家,自不必多说,理科知识也是非常明显。如第44题,“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考的就是生物科中的“生物入侵”。另外,第6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考的就是数学思维;再如第8题,要判断湖水盐度是否增大(D项),必须具备化学知识,理解什么是“盐度饱和”。可见,跨科跨界已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

试题立意已转向学科素养,单靠教材的基础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应考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备考中,在坚持“一年高考三年抓”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做好高考备考。

1.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从近年试题来看,试题的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线,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设置的问题虽与教材的知识点相关,但考查的能力已超越教材知识。同时,还有一些新知识、新概念的出现。“学教材,不考教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读题、析题,课堂积极践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地理思维训练。培养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表达地理观点。

2. 适当跨科跨界融合,培养学生跨科思维

鉴于地理本身的跨学科特点,在地理高考试题中,跨学科内容已屡见不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文理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多角度、跨学科思考问题。

3. 合理安排高三备考,促进高三高效备考

到了高三,新内容应该学习完毕,如何安排復习非常关键。一般来说,高三要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生的基础过关,切实做知识点过关,同时,配合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第二复习则强调知识构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知识专题形式、试题类型专题形式等进行归类、构建知识体系,做胸有成竹。第三轮复习应是查漏补缺,最好的做法就是错题回归。同时,也要配合重做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比一般的模拟题要更精炼,做多了,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

责任编辑 李平安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组综合题选择题
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综合题
例谈解答选择题的几个小技巧
商榷这道商榷题的修改题组
小学数学“题组教学策略”之管见
一道物理选择题给我们的启示
以“题组”为抓手,促进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类正弦定理猜想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综合问题求解策略
三角函数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