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

2017-09-26张旭超

山东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思政理论

张旭超

摘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论,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90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课堂中,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指导,通过结合90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枷锁。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角,重点分析了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结合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提出了思政课堂的改进途径。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

引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该理论强调未来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准,这是每个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应当以该理念为重要指导,在坚持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应当重视90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概述

(一)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组成,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实际,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复杂性,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次的含义:(1)应坚持全面发展的理论,不能单方面重视个体某方面个性的发展;(2)应坚持自由发展理论,人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发展目标与方式;(3)应坚持充分发展理论,激发出个体内在潜能。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要求学生必须精通各个方面的技能,而是要能在智力、体能、品格等素质实现共同发展,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全面发展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提出过,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是对学生思想上的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两者关系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方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2)思政教育可以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3)思政教育可以协调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等。

二、全面发展理念下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误区

(一)缺少“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长久以来大学的思政教育都是以大学生群体为教育对象,思政工作更多地是关心学生群体需求,很少关注到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忽视了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仅仅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学生教育的对象。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很多大学的思政教育工作仅仅停留在规范学生行为举止的方面,重点放在如何管理学生,强调的是理念的灌输与制度建设,认为只要进行管理和理论灌输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僵化,学生缺乏了学习的自主性,也逐渐在教育中丧失了自我,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二)忽视大学生各方面需求

人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人们的需求也经历着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存到发展等不同层级阶段的需求。但从许多大学思政教育实践来看,仅仅关注的是学生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对于学生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及社会生存交往方面的需求关注很少。这种教学方式的误区在于学校忽略了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同样也有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具有的需求。这种忽视了学生物质及人文需求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导致在社会交往中屡屡碰壁,以至于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阻碍,最终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三)不注重大学生全方面能力培养

学生能力包括多方面,智力、体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是重要的能力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进步发展。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仍然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水平,学校过分看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但是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明显力度不足,这使得很多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智力,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只能是“低能儿“。

(四)未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因为家庭、教育背景等要素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有差异。大学的思政教育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而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愿望、兴趣、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当有些学生提出自己需求的时候,会被教师认定为“标新立异”而不与肯定,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为学生营造出个性化的发展环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很大程度地被抑制。

三、全面发展理念下90后大学生思政教育改进

(一)突出学生在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

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应当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有传统理论灌输的授课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率。

从理论层面分析,思政课堂应当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规律以及90后大学生身心特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相结合,带领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理论实践中,来解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层面来看,应当重新审视思政教育的功能,认识到课程教育的时效性。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应当体现在不同的课堂中,不能仅靠思政课程教育来完成。因此教师要认识到思政课程并不能解答学生实践中的所有问题,而是要与其它课程相互配合来实现。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思政课程内容具有普适性的特征,但是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还有点脱节,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课程的内容,因此思政教育内容应当坚持与时俱进,联系大学生实际生活,丰富、细化教学内容。一是要联系时代发展。依据马克思主义,坚持与时俱进,思政课堂也是引导90后大学生了解最新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二是要联系热点时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思政课堂应当将教学内容与这些热点时事相联系,用理论知识来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热点;三是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思政教育只有与学生生活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才能够真正帮学生解决困难。

(三)增添实践教学的环节

90后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行动能力强、知识面范围广,因此传统只注重智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下学生发展,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也只是会增加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厌烦感,因此要增加更多地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实践中最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可以实现知行合一。

(四)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在安排思政教育课程与内容的时候,应当根据90后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特征与教育活动相联系,开展分层次地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成长规律以及个性特征,有计划地制定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开展教学活动。在适应阶段中,主要让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将思政教育课堂作为学生思想转变的主课堂,使学生尽快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在定向阶段中,应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在分化阶段,应针对每个学生在这几年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为学生成功步入社会做好准备。通过制定循序渐进式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培养方案更加具有针对性,思政课堂的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四、结束语

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90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各种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人格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婧崴,江世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116-118.

[2]曹红霞.“90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4(6):341-342.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