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实事求是,克服浮躁心态

2017-09-26丰晓流��

山东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克服根源

丰晓流��

摘要:

“浮躁”是一种心态,用这种心态去工作,就会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违背科学、民主原则,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工作严重失误,给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引起人们的不满意。因此,摸清“浮躁”产生的根源,自觉克服“浮躁”心理,是革命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

关键词:浮躁;根源;克服

浮躁一词,通常的解释是轻浮急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群中客观存在的,是与人的个性修养密切相关的,只是因为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地位的不同,其影响力的大小和程度上有所区别。近些年来,报刊上经常出现浮躁一词,多指某单位或某级主管领导者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心态,即不按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违背科学、民主原则,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工作严重失误,给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引起人们的不满意。其表现为个人的独断性(个人说了算),随意性(说变就变),强制性(用命令的方式强迫实施)。它的产生,有的是急出来的,有的是被逼出来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某种个人主义因素。本文则主要从人们认识方面,对浮躁心态作些探讨。

一、自然性和历史性。所谓自然性,是指人的禀性或个性而言。像我们经常评说某人性情急躁或温柔,某人冲动或理智,是因人而异的。具有浮躁心态的人,大致可归入冲动型,是带有遗传禀性的。俗话说“禀性难移”,但难移并不是说不能移。经过后天的教育实践和自身的努力个性是可以改变的,无数事例可证明这一点。

说具有历史性,是说在历史上有的决策者也有过浮躁心态。如历史上的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全境不久的情况下,兴建许多浩大工程,制订严酷刑罚,激起民怨;诸葛亮不顾当时蜀国的人力物力,连续出祁山,连续失败,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有鑒于此,我国清朝,就曾以“八法”来约束官吏的行为。其中就将“浮躁”作为评价不称职官吏的标准,不予录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浮躁心态。在“大跃进”年代里,就有人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时“卫星”满天飞,结果只是一种浮尘。改革开放以来,在某些地方或单位的决策者中,也不时重复这种浮夸现象。如在深圳建设中有六天一层楼的速度,后来,有媒体报道三天一层楼,提高一倍。房屋建筑,从设计、施工到验收是有严格标准的。在我国目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很难理解三十天可以建成一幢达到验收标准的十层楼。又据报道,某地领导从上海参观回来,提出要建设本地的“上海滩”。也不知道这位领导知不知道“上海滩”是怎样形成的,本地有否必要重走这条路?党章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科学的,是对浮躁心态的警示;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是克服浮躁心态的利器。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二、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实践检验,以决定认识的正确与否。浮躁心态则不是依据认识的全过程来认识客观事物,而只依赖其中的一部分,或是感性的或是未经过检验的,因而具有片面性或主观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出现了许多像海尔、华西村等现代化企业和一大批开拓者、领头人。但也有些人只抱有雄心壮志,不考虑客观实际。他们拍胸脯、提口号要在多少时间内把本市(县)建成“上海滩”“大连市的花园城”等等。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是模糊的,他们看到了高楼、广场甚至高尔夫球场,却没有去认真研究其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特别是人的因素。他们只看结果,忽视其发展过程,形成片面观点。他们对本地实际情况缺乏研究,特别是群众最需要的是什么知道很少或不当回事。报载,北方某地一个以农业为主业的欠发达县,本计划兴建十二层办公楼,某领导在外地参观回来立即改建为二十四楼,投资从四千万元扩展为八千万元。当投资商垫付四千万元后,地方再也拿不出钱来,旷野中的空架子楼已是杂草丛生,何谈效益。用这样的浮躁心态搞社会主义建设,不只此一县一事。党和国家、媒体也不断指出和纠正这种行为。但像割韭菜一样,今天割了,过几天又长出来了。究其原因,部分人的认识论知识的缺陷,恐怕是根本性的问题。

三、现代决策理念的缺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章程,它为决策者指明了方向。中央政府在重大工程的立项、规划设计、资金的投放、招标等方面规定了严格程度,它体现了科学、民主原则。如果每个决策者都认真学习了,是能够提高人们的决策成功率的,个人的随意性也会减少。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发达国家去看看,也会受到启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在他的现代决策理论里,提出“令人满意”为标准,管理就是决策的理念。他在1947年发表的《行政行为━━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度的研究》一书中,系统地完善了决策理论。可惜的是,我们许多决策者却知之甚少,他们习惯了凭个人直觉经验决策。从某个角度看,那些拍脑袋工程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为什么我国许多市、县干部频频外出考查学习,回来后也仿效他人做出许多决策,甚至投入不少人力物力,搞了许多工程,但群众却不满意,甚至批评为“花架子”、“做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与群众商量。可能有时也找部分专家、学者或群众听取意见,开“座谈会”、“听证会”,但意见归意见,独断还是独断,使人有“做笼子”的感觉。细想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未真正确立起来。

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欠缺。民间有句俗话:“糊涂人胆大。”意思是指某人在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发展尚不了解或无知的情况下,急于动手去改变它的性质性能和走向,其结果不是事与愿违,就是收获甚小,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损耗。这种原始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和工作方法,如果仅限于个人及其所承担的风险而不涉及他人的话,危害是有限的。当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人组合成为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作为合法管理者,在重大问题的决策时,光凭“胆大”━━浮躁,是有违时代潮流的。国家提出科学、民主决策,并且制订了严格的操作程序,就是对某些决策者不依据人民意愿,不讲科学的制约。

浮躁心态与学习和调查研究有什么关系?在这儿只就两个方面的内容作些探讨。其一是法律、法规的学习。党和国家一再提出各级干部都要学习法律,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在许多涉法事务中,仍有不到位的地方。不可诲言,身处决策地位,不学法、不懂法的大有人在。比如宪法规定: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受法律保护,可有的身处要职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随意占用;又如,国家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变卖都有严格管控程序和权限,但有的地方主管却采取斩而不奏或先斩后奏。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推行有年,国际上正推行全球一体化,可有的地方还在搞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作为,至少是缺乏谨慎态度的表现。其二,关于哲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正深入人心,但在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加以解决,慢了不行,急于求成也不行。它要求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使我们少走弯路。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四项基本原则”等都应该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具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否则某些“瞎指挥”、“长官意志”就难以制止。还有,我们提倡实事求是,就是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从理论上说是个哲学问题,是关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现在的学习条件比较好,所缺少的是自觉性,特别是联系思想实际的自觉性相当差,因而许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强理论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克服浮躁心态最有效的途径。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克服根源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怎样克服外语课堂上学习者的焦虑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基因组揭示结核杆菌耐药性根源
论美国卷入朝鲜战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