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历程

2017-09-26刘伟��

山东青年 2017年4期

刘伟��

摘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形成了一革命话语为核心的政党文化,外化为共产党人强大的战斗力,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依然用革命话语的惯性去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带了深重的教训。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转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政党文化也开始了由革命话语到建构话语的转变,但转变中也出现与革命传统断裂的问题。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在党的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政党文化;革命话语;建构话语

有政党,就有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伴随着党的诞生而产生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革命和执政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本全体党员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总和。对政党文化的研究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最近几年才颇受关注。党的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文化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在时代精神的推动下,政党文化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党的文化建设对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政党文化是取得胜利的保障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次,其中意识形态在政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决定其他层次。在20世纪20年代,面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内核。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揭示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自认就包含了革命的话语。革命的话语体现在矛盾的不可调和、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党宣言》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危机迫在眉睫,阶级压迫异常深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并且在政治文化传统上,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运行中很少争夺权力双方的相互妥协,更多是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这现实的需要和历史传统的契合下,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话语,革命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主题。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开篇,毛泽东首先点明文章的主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②但仅仅革命的话语还是不够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主体的能动性、鲜明的革命话语和理想主义精神构成了革命的逻辑,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阶段的全部历史叙述之中。③

在这三大逻辑中,革命话语是核心,但革命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革命主题的能动性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从根本上说革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产物,但革命的离不开革命主体的能动性。在革命面对强大敌人和巨大困难的情况下,发挥革命的能动性克服困难就特别重要。在革命政党文化观中,理想主义精神是必不可缺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把来自全国出身各个阶层的党员凝聚在一起,发挥巨大的战斗力,靠的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信仰是广大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在艰难的条件下,依靠共产党人的信仰形成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成为共产党人进行革命的精神动力。

在组织上,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作为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到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第一个实践者,列宁曾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但是必须认清,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另一方面同无政府主义的区别是多么大。”④但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应用一定要放在具体的条件下去进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去搞民主和集中的平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的历史条件下,更多是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党中央的原则。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预预备会议上指出:“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央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⑤建党初期党中央也犯过“右”倾和“左”倾主义错误,给革命事业造成很大损失,但是遵义会议以后,全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事业不断进步,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外化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判和自我批判三大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形成的政党文化是符合中国实际和革命需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保障。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实现了由革命话语到建构话语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是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性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建构的统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革命是手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⑥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客观上需要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的的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也意识到这一点,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指出:“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就必须跟着改变。”⑦并且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调节人民内部的矛盾,打击反革命分子。但是八大前后这些清醒的认识没有得到坚持,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共产党人对于国内外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峻,再加上革命年代斗争思维的惯性,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依然带有鲜明的革命印记。依然采用革命年代运动的方式去处理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一系列“左”倾错误的发展和升级,导致了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中国共产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也得到深重的教训。endprint

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劈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的转型。首先,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由阶级斗争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革命到建构的转型,促成了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催生的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又反映在中共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上来。“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了解吗?”⑧时代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外在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最关键的转变是确立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破除教条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在通过斗争的方式,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提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使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对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文明成果排斥的态度。可以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特别是制度上的)的优秀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民主和法制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1978年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⑨政治制度民主化和法制化不仅是党内民主法治意识的外在表现,并且也推动党内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党员的民主权力得到尊重,在各级党委特别是党中央强调集体领导制原则。在工作作风上,破除了教条主义的束缚,解放了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风气弥漫于党内。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既需要党内文化与时俱进的转变和发展,又需要与革命年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党内文化在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与传统的断裂。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在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时,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再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精神倦怠、“四风”盛行等问题,甚至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腐化堕落。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从革命话语到建构话语的转变,而且迫切需要在传承革命年代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执政的科学化服务。

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大力加强党的文化建设,使党的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的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要具备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当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首先要强理想信念教育。尽管在革命年代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和建立新中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广大共产党人才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党内第一次提到理想信念这个词却是在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在全党正在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活动要“着重解决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B10尽管党中央一直强调理想信念,但是还有不少党员,由于理想信念的动摇,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诱惑面前丧失了抵抗力,在政治上迷失方向,在经济上信仰拜金主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在生活作风上追求奢靡。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在全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习近平指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B1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否则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恩格斯曾提醒,“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B12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现实的运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成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B13。我们当前的运动就是中跟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诞生和發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任务仍然艰巨,路途依然遥远,需要广大党员为之奋斗。

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不仅严明纪律,而且使党组织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一,理清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使党内法规系统化、规范化。第二,依规治党,必须把遵守政治纪律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遵守政治纪律,最核心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强调四个意识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体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党维护中央权威,才能做到政令畅通,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维护中央权威不是不要民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在党内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树立起来的。

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针对党内政治文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列探索和创新。特别是着重解决对革命时期优秀政党文化继承,建立和发展符合当今时代需求的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卷第250页。

②《毛泽东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页。

③唐爱军、王培洲:《从革命政治到建构性政治》《江苏大学学报》2016第6期。

④《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1959,19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1991,10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卷第294页。

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53-25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一卷第291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6页。

⑩《中共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99页。

B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160页。

B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四卷第742页。

B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一卷第166页。

(作者单位: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6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