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特征分析

2017-09-26穆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5期

【摘要】本文针对儿童双语教育实践与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基于“巨视模式理论”视角,对“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两种情况中进行双语教育时的侧重点,为儿童双语教育的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提供教育启示。

【關键词】儿童双语教育 ; 语言能力影响因素 ; 母语环境 ; 外语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基于巨视模式理论的在日中国青少年儿童汉日双语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44-01

1.儿童双语教育的困难性及课题解决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儿童双语教育的开展已日趋普遍化。青少年儿童的双语教育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国内生活的中国儿童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即“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另一种是在国外生活的中国儿童第二语言与母语的双语教育,即“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由于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为此遇到的问题点、教育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母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外语能力发展不顺利、教育效果甚微等问题。而“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容易出现母语丧失、外语教课学习困难、两语言能力停滞发展等问题。两种环境中的双语教育都面临诸多难题,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本文针对儿童双语教育的诸多问题,对“巨视模式理论”及研究进行概述,分析两种类型的儿童双语教育的特点以及教育指导中的侧重点,为儿童双语教育研究及实践提供启示。

2.巨视模式理论:两语言的影响因素

Landry与Allard提出了“巨视模式理论”,探讨儿童双语能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众多研究(箕浦1984、Cummins&中島1985等)将双语能力影响因素归纳为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巨视模式理论”将影响因素整理成“社会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与“心理学层次”。这些因素决定儿童是成为减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准)还是加法式双语儿童(两语言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准)(Landry & Allard1992)。

“社会学层次”表示个人所属语言集团的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民族语言活跃程度是决定“个人语言接触程度”的重要因素。其次,“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的语言天赋、语言能力及认知情意倾向等个人因素。最后,“社会心理学层次”表示个人通过“与人接触”、“媒体接触”、“教育指导”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与语言接触的程度,即“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在“与人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媒体接触”中形成了“语言基本传达能力”与“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在教课学习等“教育指导”中形成了“语言认知学习能力”。

三个层次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两语言的形成,尤其“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连接着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正是“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中的所有经历促使“语言能力”的形成。换而言之,为了培养“语言能力”,需要构筑“个人语言活动接触圈”开展“语言活动”。

3.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分析

为了保障儿童两语言的顺利发展,需要从“社会学层次”“心理学层次”“社会心理学层次”分析儿童两语言情况,积极开展“语言活动”增加两语言的“语言接触”程度。表1对母语环境与外语环境中的双语教育的特征及教育指导的侧重点进行了分析与整理。

母语环境中的儿童由于外语使用机会较少,外语使用意识较弱,外语的使用大多限定为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量保障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使用外语的机会,同时培养母语与外语的“语言认知学习能力”,努力设定利用外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另外,外语环境中的儿童母语使用机会较少,维持母语能力十分困难,母语使用仅限定为家庭内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中创造使用母语的机会,同时培养两语言“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由于母语使用的突然减少而影响到母语的持续性发展,这就需要创造利用母语进行教课学习的机会,从而保障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顺利发展。

为了促进儿童双语能力的顺利发展,需要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场面中分析母语使用及外语使用,不仅注重“语言基本传达能力”,更需要注重“语言认知学习能力”。母语环境中需要关注外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外语环境中则需要保障儿童母语“语言认知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儿童的外语能力。

参考文献

[1]Cummins,J. & 中島和子.トロント補習校小学生の二言語能力の構造[J].バイリンガルバイカルチュラル教育の現状と課題,1985,143-179.

[2]Landry,R.& Allard,R..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d the bilingual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nd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J].In W. Fase,K.Jaspaert, & S.Kroon,(eds),Maintenance and loss of minority languag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2,223-251.

[3]箕浦康子.子どもの異文化体験[M].東京:新思索社,1984

作者简介:穆红:1978年生,汉族,女,大连理工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endprint